注重“所是”看轻“所有”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名臣于谦身居高位,忧国忘家,常以“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自勉,曾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志。于谦在河南、山西等地任官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体察民情。他的俸禄用在自己身上极少,常常用来救济贫穷的百姓。于谦为人堂堂正正,每次进京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他甩甩两只袖子吟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素来生活简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坚决推辞,表示国家多难,臣子怎敢自己安居。后来,于谦遭人嫉妒,被诬陷而死,抄家时,竟然“家无余资”,而皇帝赏赐给他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存放在家中,丝毫未动。做人能如此“所是”甚多,“所有”甚少,怎不令人见贤思齐?
  《荀子·修身》中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这种“所有”式的人生价值还不完善。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掌握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才能,这种“所是”式的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生活中,“我有什么”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而“我是什么”却较少为人们所关注。这种重“所有”、轻“所是”的现象,是对人生幸福的一种误解。孔子的高足曾参虽然敏慧饱学,但在“所是”与“所有”的认识上,也曾犯过糊涂。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齐国有位贤士黔娄,从小饱读诗书,专攻道家学说,曾著书四篇,取名为《黔娄子》。黔娄不但阐扬道家主旨,而且身体力行,尽管家徒四壁,仍然励志苦节、安贫乐道。黔娄去世后,曾参前往他家吊唁。曾参流泪问道:“先生去世,有什么谥号吗?”黔娄妻子回答说:“谥号为‘康’。”曾参不解地问道:“先生在世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死后被子太短都没有盖住全身,祭奠连酒肉都没有,他生前没有安乐,死后没有荣耀,为什么谥号为‘康’呢?”黔娄妻子说:“先生生前,鲁国国君要任他为相,但他辞而不为;齐国国君欲聘他为卿,但他辞而不就,这算是显贵有余吧。鲁国国君曾赐很多米粟给他,齐国国君也屡次要给予重金,他都辞而不受,这算是富足有余吧。先生粗茶淡饭,甘于清贫,追求仁而得到仁,追求义而得到义,死后谥号为‘康’,不是很合适吗?” 曾参感叹说:“只有黔娄先生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妻子啊。”黔娄夫妻洁身一世,“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这种“所是”,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人世间,生活的底色总是那样的自然与纯正,尽管“所是”那么朴实无华,“所有”往往光耀炫目,我们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把脚步踏在德业兼修的节奏上,努力成就一个最好的自我。人的生命,唯有创造与奉献,才能賦予生活以意义、以永恒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精神世界中把握自己,其物质生活无论如何富有,又怎么能够进入自由王国呢?
  (郝巧凤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11月16日)
其他文献
我们今天说到“性命”二字,似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命。其实“性”与“命”二字,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把儒家称为“性命之学”,也是这个道理。    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生地、
一次,某保险公司正在举行内部培训会,有个员工举手问培训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在一年内赚100万元!请问我应该如何制订我的目标呢?”  老师问他:“你相不相信你能达成这个目标?”他说:“我相信!”老师又问:“那你知不知道要通過什么行业来达成?”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老师接着问他:“你认为这个行业能不能帮你达成这个目标?”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达成目标。”  “我们来看看,你要为自己的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掀起轩然大波,攻击、谩骂他的人不计其数,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语言粗俗,下流无耻,甚至画着人头猴身的达尔文漫画也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有记者采访达尔文问,那么多人都在骂你,你怎么看?达尔文淡然回答:“一笑了之,不受干扰,历史将证明我是正确的。”一笑了之,即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这是汉语中最具智慧也最豁达的一个词,但凡那些智者达人,都熟谙此术,运用纯熟。大画家齐白石即长
从小生长在海边,长大后却总喜欢往山里跑,而且特别痴迷大山里的美食,很享受借山而食的状态。  那年盛夏时到阳朔旅行,无意间来到月亮山下的凤楼村,一眼被吸引,于是顺势在金宝河上就餐。与遇龙河徐徐展开的山水不同,金宝河将桂林山水的精华高度浓缩在一帧图中,给人视觉以强烈冲击。点了本村的清蒸剑骨鱼、五花肉烧竹笋,在竹筏上吃饭,身体随水流轻轻摇晃,心儿荡漾,宛若置身画中。面对妩媚的山水,借山而食借的是美丽的风
从中国飞美国的飞机,你会发现它在地图上绕了一个半圆形。比如,从北京飞洛杉矶,是先从北京飞到东北,然后飞到西伯利亚上空,然后穿过白令海峡,再从阿拉斯加往南飞。  我一直就很奇怪,为啥要这么绕远路呢?我问过很多人,有人说那是因为气流比较顺,有人说这样贴着海岸线飞行,比较安全,万一有情况可以随时找到机场。反正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昨天听了一堂课,那堂课上,教授说,那只是因为你看地图的方式不对。你在
寒冷的夜里,渐入梦境,被午夜一个电话惊醒了。  “这么迟,我同学有啥事打电话呢?”娃爸嘀咕了一句,只听见电话那头叽里咕噜,有点吵闹,听不太清,他有些纳闷……  “Y子,你可还记得大学我们哪几个人是一个宿舍的……”我说,他们一定是喝多了……果然,电话那端,他大学同学小聚,喝高了,随后就听见对方一个劲儿地求证当年到底是哪几个同学一个宿舍,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说着笑着,还说着大学里的那些糗事,在电话
老油坊杂草丛生的屋顶,灰暗颓败的外墙,尤其阴沉昏暗的里间,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神秘角落。可昏暗阴森的老油坊,又有特别温馨的日子。每年山里的庄稼收完,冬场打碾结束,方圆七八个村子,按约定的次序,选派得力汉子,吆喝攒劲牲口,驮了柴火,驮了胡麻,驮了日常用品,将瘆人的地儿攘踏火爆了。  油坊的门大开着。两只壮硕的骡子或毛驴,一前一后,被蒙了双眼,套在厚重笨沉的石磨上,一圈又一圈拉拽转动。石磨口里,黏黑的糊状
有句话叫作“三天的帮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是帮人家工作三天,也要以将这份工作视为终生职业的态度,每时每刻都全力以赴。  只要有这种认真的精神,就能够超越三天的期限,超越帮手的范畴,让人受益匪浅。  因为只是帮忙,做的时候就适可而止;因为只有三天,做的时候就有所保留,这些想法都是人之常情。不过以这样的态度,是无法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的。  这样做的后果,是工作粗糙马虎,帮忙的一方徒有虚名,被
改试卷时,有一张试卷,被揉得皱巴巴,似乎每一道褶皱里都盛满了无奈、隐忍和愤怒,还有最终的忍无可忍以及瞬间爆发。试卷上没写名字,客观题没对几個,主观题的回答也潦草而混乱,大片的空白,亮晃晃地扎眼。不由腾地冒起火来:整整三节课,干什么去了?立马想要去查个究竟,把试卷的主人狠狠批一顿。  起身,蓦然瞥见办公桌上翻开的杂志里,有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心中一愣,不由得想
人生惜短,岁月无情。在这个飘雪的冬日,一任时光把我渲染。这段时间,整日奔波,东去西来,南往北归,黑夜白昼,风雨兼程。静坐沉思,忽觉一切碌碌。总有种说不出的苦涩,静下心时淹没了不理智。或许是面情软,抑或是虚荣心在漂浮,总是在答应朋友或受邀之后未免又觉答应赴约有点唐突,总把自己搞得很是狼狈仓促。事先的安排又要打乱重新规整。甚至,总是大汗淋漓地出现在高铁站或候机厅。匆匆又匆匆,急行的脚步总是追赶不上静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