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生治病,先检查病因,再对症下药。同理,我们修改病句也要先找句子的病因,方可修改句子。然而,有时医生临床经验少,找不出病因,有些明明找出了病因,却拿不出治病的办法。学生修改句子时,也同样遇到类似的情况。现就个人对指导学生修改病句时得到的两种方法粗浅地谈一下,敬请同行指教。
一、缩句法
缩句,就是缩写句子,即找出句子的主干。使学生对句子的内容一目了然。有些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多了,学生会感到模糊。此时,利用缩句法,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语病。
例:北戴河的夏天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一些学生看到这个题,找不出病因,更不知怎样修改。为了让学生找出病因,我就先叫学生缩句。于是,学生缩写为:春天是好地方。学生看着已缩写的句子,大吃一惊,都说:夏天怎么会是地方呢?通过缩句,学生把疑点找出了来了。我又加以引导:“夏天不是地方,那应是什么?什么才是地方呢”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北戴河是地方,夏天才是季节。学生找出病因后,修改为两种不同的句子:
1.夏天的北戴河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2.北戴河的夏天是一个避暑的好季节。
二、换位法
一些病句,有些学生根本搞不清楚错在什么地方,更谈不上修改。我们指导学生修改病句,若遇到抽象的句子时,可以运用换位法。即把抽象的句子换成学生最易分析的句子。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例:《林海》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當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时,就会觉得:到底是讲还是讲“作者”。学生模棱两可。为了使学生弄清楚。我选择了身边的事物,换了一个很具体的句子:这张桌子的主人是小红同学坐的。学生一看都笑了。一些学生提出了疑问:“怎么?主人会是小红坐的?”“难道小红坐了主人吗”一些学生还说:“如果,这张桌子的主人刚好是小红的话,那么小红不就是自己坐自己了吗”看着同学们天真的样子,我又加以引导:既然,桌子的主人不是拿来坐的,那又如何说得通呢?学生们纷纷回答:
1.这张桌子的主人是小红同学。
2.这张桌子是小红同学坐的。
有了这个例子引路,同学们对修改这类病句就迎刃而解了。同学们对这道题显然是能举一反三了。他们的答案是:《林海》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林海》是老舍先生写的。
通过对学生指导修改病句,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教学,就是要善于探索,善于钻研,善于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缩句法
缩句,就是缩写句子,即找出句子的主干。使学生对句子的内容一目了然。有些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多了,学生会感到模糊。此时,利用缩句法,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语病。
例:北戴河的夏天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一些学生看到这个题,找不出病因,更不知怎样修改。为了让学生找出病因,我就先叫学生缩句。于是,学生缩写为:春天是好地方。学生看着已缩写的句子,大吃一惊,都说:夏天怎么会是地方呢?通过缩句,学生把疑点找出了来了。我又加以引导:“夏天不是地方,那应是什么?什么才是地方呢”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北戴河是地方,夏天才是季节。学生找出病因后,修改为两种不同的句子:
1.夏天的北戴河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2.北戴河的夏天是一个避暑的好季节。
二、换位法
一些病句,有些学生根本搞不清楚错在什么地方,更谈不上修改。我们指导学生修改病句,若遇到抽象的句子时,可以运用换位法。即把抽象的句子换成学生最易分析的句子。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例:《林海》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當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时,就会觉得:到底是讲还是讲“作者”。学生模棱两可。为了使学生弄清楚。我选择了身边的事物,换了一个很具体的句子:这张桌子的主人是小红同学坐的。学生一看都笑了。一些学生提出了疑问:“怎么?主人会是小红坐的?”“难道小红坐了主人吗”一些学生还说:“如果,这张桌子的主人刚好是小红的话,那么小红不就是自己坐自己了吗”看着同学们天真的样子,我又加以引导:既然,桌子的主人不是拿来坐的,那又如何说得通呢?学生们纷纷回答:
1.这张桌子的主人是小红同学。
2.这张桌子是小红同学坐的。
有了这个例子引路,同学们对修改这类病句就迎刃而解了。同学们对这道题显然是能举一反三了。他们的答案是:《林海》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林海》是老舍先生写的。
通过对学生指导修改病句,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教学,就是要善于探索,善于钻研,善于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