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小考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328453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形成年代久远,部分字词的原初之意与我们今日所见并不相同。“郑重”一词的词义演变与“郑”“重”二字的字形、字音密切相关。“郑”字由与祭祀、安置相关的“奠”字演化而来,多用于地名、国名、姓氏,另有平坦、重复的义项。“重”字的主干意义有:与“轻”相对、重复,以此引申出尊贵、程度深、多次、艰难等意义。“郑重”最初意为“频繁、屡次”,后逐渐转向用来形容人的情感态度,除了“郑重”二字字形、字音外,可能还受到曾与“郑重”并列出现且释义相同的“殷勤”词义及其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奠;郑重;考释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产生之后,其字形、字音、字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部分字词的释义在数千年的变迁中早已“面目全非”,与原初之义大相径庭,“郑重”一词便是其中之一。今日所见的“郑重”常作为形容词出现在叙事中,用以形容某人做事态度严肃、认真,但“郑重”一词出现之初,并非表示严肃、认真之义,今对其词义的演变发展历程做简要梳理。
  一、“郑”“重”单字简析
  在梳理“郑重”一词的词义演变之前,首先分别对“郑”、“重”二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作简要的分析。
  《说文解字》言:“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潧洧之上,今新郑是也。”郑,首先作为地名、邦国而存在。据《史记·郑世家》载,郑桓公友为周厉王少子、宣王庶弟,宣王二十三年,封友于郑。后幽王以褒姒故,废朝事,周室衰,桓公以为大难将至,采太史伯之言,东徙其民,定居雒东,虢、郐献十邑,郑国得立。经学者考证,郑国初封之地为汉代京兆郑县,即今陕西省华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荥阳一带。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云:“桓公友之子武公,与平王东迁……食溱焉,从其故名日郑”,武公灭虢、郐,定都溱洧间,是为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郑”与“奠”字形相同。各处出土甲骨文中的“奠”字字形和写法上略有不同(如图1-1),但结构大体相似,上为“酉”字,下为一横,或形似高台上立有一瓶,“甲骨文、金文的酉字,象一个酒坛子的形状,它的本义当指酒坛或酒壶”,“奠”字则是将酒坛、酒樽置于祭案之上或是将酒洒在地上,以酒食祭祀神灵或祖先。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奠”为殷墟卜辞中常见的动词,“奠”字的本义为置祭,后由对祭品或其他东西的放置引申为对人的安置。商王将战败的国族或其他臣服国族或其他臣服的异族或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奠置在他所控制的区域内。被奠置的族群称之为“奠”,安置被奠者的地方亦可称之为“奠”。西周沿用商王朝这一管理方式,西周后期的青铜器师晨鼎将奠人和邑人对举,奠人或指被奠者或管理被奠者的官吏。《水经·洧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云:“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这两处记载所述与《史记·郑世家》和《国语·郑语》不同,其具体的年份及人物名字多有讹误,此处不一一罗列。两种说法,何种更为可靠,众说纷纭。李学勤先生指出“‘郑父之丘’,‘郑父’当为古人名,以之作为国名,也罕有其例”,若依裘锡圭先生对“奠”字的考释,“奠”或“郑”或许并非姓名,而是安置战败者或异族之地,“郑父”则是指被奠者的管理者,且桓公曾为周室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郑”为国名,或许是想向周王室表达愿为周藩篱、屏蔽周室的忠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用“奠”字表示地域、邦国时,就在“奠”旁加上表示城邑的“邑”字,以示区别。隶书易“邑”为“阝”,即为今日所见“郑”字。《释名》曰:“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郑地所在土地多平坦。《广雅》中则将“郑”与“增”、“垒”、“袭”、“成”、“仍”等字同训,意为“重”。《广韵》在地名、姓氏的释义之外,释其为“郑重,殷勤”。《唐韵》《集韵》《广韵》《韵会》等书均以其音为“直正切”,其音当无异议。
  甲骨文中的“重”有两种形式(如图1-2):一种为左右结构,左边为人,右边像一个两头束扎的大口袋,近于甲骨文的“东”字,“东”的本义指口袋中所装之物,“重”的甲骨文中包袱与人等高,人若要背包袱,自然会觉得沉重吃力;另一种则类似于上下结构,人在上,包袱横过来放在地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與前一种相似,包裹沉重,提举费力。早期金文中的“重”字延续了甲骨文的书写形式,后期的金文“重”将“人”与“东”合为一体(如图1-3),“东”下多了“土”字,人背重物或人提举重物的意思不及先时明显。小篆的“重”字亦由后期金文演变而来,至此,“重”字基本定型。《说文解字》言“重”:“厚也。从壬,东声。”徐锴注曰:“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柱用切。”《说文解字注》云:“厚斯重矣。引申之为郑重、重叠。古只平声,无去声。”厚本义为厚薄之“厚”,同一时空内多者为厚;多从二肉,为会意字,本意为重复、众多。“重”即某一特定空间内多个同类的叠加。《说文解字》后历代训诂学专著都有收录“重”字,如《广雅》中有多处提到了“重”:“仍、重,再也”;“权”、“镇”、“珍”、“玮”等字同训为“重”;“重皮,厚朴也”;上文提到“郑”、“成”、“仍”等字亦训为“重”。《广韵》:“重。复也。叠也。直容切。又直勇、直用二切”,“重。多也。厚也。善也。慎也。直陇切。又直龙、直用二切”,“重。柱用切。更为也。又直容切”。由此可知,在语音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重”字产生之初便有的平声,还演化出了去声。“重”的主要义项有重复;与“轻”相对,质量大、比重大。在具体文本中,“重”字的释义根据文本内容稍有变动。如《礼记·祭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重其国也”,以“重”为“尊”;《礼记·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释“重”为“甚”;《左传》:“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重”解为“再”;《战国策》:“臣之所重处重卯也”,以“难”解“重”。上述的随文释义皆由“重”字的主干义项衍化而来。   由以上论述可知,“郑”字由与祭祀、安置相关的“奠”字演化而来,多用于地名、国名、姓氏,据《释名》《广雅》《广韵》等训诂专著,“郑”字另有平坦、重复、“郑重、殷勤”之意;“重”字的主干意义为:与“轻”相对,重复,以此引申出尊贵、程度深、多次、艰难等意义。
  二、“郑重”词义简析
  在分别对“郑”、“重”单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梳理完成之后,再分析“郑重”一词的词义。
  “郑重”一词较早见于《汉书·王莽传中》“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颜师古注曰:“郑重,犹言频烦也。重,音直用反。”《汉书》的作者为东汉时人,《释名》出自东汉末年,成书年代相近,故《释名》中有关“郑”“重”的释义会成为《汉书》训释的重要参考依据。《释名》中训“郑”为“町”,意为郑地多平坦土地,用以形容郑地的地理条件,与《汉书》中的“郑重”义无关。《释名》中并未出现直接对“重”的训释,但在对其他字进行训释时,会用“重”字进行阐释,如:释“锦”时,言“作之用功重”;释“瑱”时,言“自镇重也”;释“勺”时,言“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以口说”;释“???”,“复也,重复非一言之也”等。可见在东汉时期,“重”亦兼有与“轻”相对、重复二种主干释义。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广雅》,与《汉书》成书年代亦较为接近,将“郑”释为“重”,“郑”与“重”意义相同。单从字形而言,“郑”字的字形看似与颜师古所言“频烦”之意相距甚远。但若以“奠”的祭祀之意进行生发,祭祀之事从筹备开始,各类事项、程序、礼仪繁琐复杂,且每逢重要的节日、祭日、特定的场合皆有祭祀,一年中会有多次祭祀,祭祀并非此年设祭,来年不祭,而是每年在固定的时间点都会设祭。如自夏商周始,每年春分天子祭日;每年清明,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祭奠祖先,以表哀思,亦求祖先护佑,家宅安宁,无病无灾;古代的军事战争,在出征前会祭天,祈求上天庇佑,凯旋而归。《礼记·礼运》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在远古时期,人们将谷物、猪肉等作为祭品进献给神灵,并敲鼓做乐,向鬼神求福或传达追思之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祭品的种类变得丰富,有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作为牺牲,有粮食五谷等“粢盛”,还有果品蔬菜。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玉璧、钱币、青铜器等皆可用于祭祀,甚至以人祭神。古人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调整祭品的种类和祭品的进献方式,如祭祀水中的神灵,则多用沉祭,甲骨卜辞中有“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丁已卜,其尞于河,牢,沉嬖”等记载,《周礼》中亦云“以狸沉祭山林川泽”,郑玄注曰:“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除此之外,《周礼》《礼记》《山海经》等书还记有燔烧、灌祭、瘗埋等方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兵事同为国家最重要的政事,且祭祀位于兵事之前,可见祭祀在国君心中分量,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由上述可知,祭祀之事繁重琐碎,且具有重复性,这就与“重”字的意义联系在了一起,也可理解《广雅》为何释“郑”为“重”、颜师古注《汉书》为何以“郑重”为“频烦”。若以“奠”为安置人员之意,则被奠者众多,管理被奠者亦纷繁复杂,延伸开来,亦可得此结论,只是稍显牵强。除《汉书》外,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郑重”一词还见于《三国志·魏书》“此乃皇天子爱陛下,是以发教戒之象,始卒皆于尊位,殷勤郑重,欲必觉寤陛下”,“故郑重赐汝好物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等文段中的“郑重”皆作“频繁、屡次”讲。
  刘宋时鲍照的《谢解禁止》一文中亦提到了“郑重”:“天光郑重,不可胜逢”,根据上下文及全文大意,此处的“郑重”显然不能解作“频繁、屡次”,而应解作“情感深挚恳切”,或可将其释作“殷勤”。“殷勤”与“郑重”曾以并列的形式出现在《三国志·魏书》中,可参考前文所引内容,其与“郑重”同义,都可释作“频繁、屡次”,《后汉书》有“天之于汉,恨之无已,故殷勤示变,以悟陛下”之句,其中的“殷勤”亦与“郑重”同。除“频繁、屡次”的义项外,“殷勤”还有“情感深切或情意恳切”之意,此义项用于鲍照《谢解禁止》较为合适。“郑重”的释义由屡次、反复向表达情感态度方向转变,除其本身的字形即带有表程度“厚重”的释义以外,还可能受到曾经与其并列出现的“殷勤”词义的影响。至唐宋,文学作品中的“郑重”释义更为丰富,白居易《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李商隐《无题》“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等,“郑重”即作“情意恳切”讲;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征还何郑重,斥去亦须臾”释“郑重”为“慎重”;白居易“交情郑重金相似,诗韵清锵玉不如”,释“郑重”为“贵重”;《朱子语类》:“大抵前辈礼数,极周详郑重”,“王以明王道之行不容?熄,故特郑重而书”等“郑重”解作“严肃认真”。这些义项不难理解,由“郑”“重”二字的字形字义衍生而来,尤其是“郑”字的左边“奠”,与祭祀相关,须得认真严肃、谨言慎行。“郑重”在清人诗文中,有时意同“珍重”,如宣鼎《夜雨秋灯录·迦陵配》“好自为之,前途郑重”;和邦额《夜谭随录》“乃命烛导别驾登楼,郑重而去”等,或因“珍”与“郑”字音相近而有此意。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使用“郑重”一词,现今的“郑重”多用于形容严肃、认真、庄重的态度。
  由以上论述可知,“郑重”一詞首见于《汉书》,意为“频烦”,由于其“郑”“重”二字本身的释义中即带有表程度厚重的意思,又受到与“郑重”一词常并列出现的“殷勤”一词释义的影响,随着词义的演变,逐渐转向表达情感深挚、恳切,而后用于形容态度的严肃认真。观其词义演变的历程,始终与“郑”“重”二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联系紧密。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张揖.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8]左丘明撰,杜预集解.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0]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钊、张新俊.新甲骨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12]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
  [13]王健.《从“寰”与“奠”的性质变化看西周王土的“诸侯国”化》[J].文博.2002年第5期.
  [14]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J].文物.2006年第9期.
  [15]张福清.《白居易<长恨歌>“殷勤”一词解释之我见》[J].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5月.
  [16]沈鸿.《郑国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及文学价值》[J].文物.2007年第3期.
  [17]陈亚琳.《<玉台新咏>“殷勤”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月.
  [18]雷昌蛟.《<广韵>“重”字异读音性质考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9]邓国军.《春秋时期郑国氏族流变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0]李学勤.《由<系年>第二章论郑国初年史事》[J].湖南大學学报.2014年第4期.
  [21]刘光.《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所见郑国初年史事研究》[J].山西档案.2016年6月.
  [22]沈红宇、郭建斌.《<经典释文>“重”字音义辨》[J].武陵学刊.2016年第5期.
  作者简介:陈宇慧(1997-),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湖州,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和课堂动态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良好的课堂问题,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活跃,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处理语文学习上的内容,加深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熟练运用课堂提问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
期刊
摘要: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迎来了更高的挑战,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和写作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模块,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现如今,一些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思路,尝试将群文阅读教学融入其中,以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助推学生全方位发展。基于此,以下就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载体,着重分析群文阅读与读写结合教学的结合方法,希望
期刊
摘要:学校主要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相对于体育学科,更重视其他的文化知识学科,导致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学生缺少足够的户外运动时间。现阶段新课标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体能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进行分析,提出提高篮球教学质量的实践举措,望对初中篮球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篮球教学;实践  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协作性的体育项目,篮球比赛在
期刊
摘要:目前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根据新课改提出的学习任务群进行,其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内容是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语文活动为主线,并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与组建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带动下达到高效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在新课改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强调的实践性与真实情境等学习活动都可以依靠于学习任务群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
期刊
摘 要:李锐创作的《厚土》系列和《太平风物》农具系列两本小说集相隔二十年,由于小说体制和题材的相似性,二者存在诸多的巧合与关联。从极具文化象征意味的农村群像到被削平历史厚度的后现代面孔,从凝滞逼仄的乡土世界到被现代资本重组的乡村空间,从以素描的方式勾勒出的原始欲望到以斑斓色调描绘出的致富梦想,其中农村大众形象的演变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某些特征,也折射了一个几十年坚持“拒绝合唱”的作家在中国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基础的语文学习素质。写作能力提升有助于强化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成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个性化写作指导,有助于尊重学生学习自由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发展中张扬自身个性。在写作中能真实表达自身想法,写出自己想表达的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写作是重要改革发展方向,当前教师要提高教学关注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写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密切关联着学生的听、说、读、写,是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实现提升的关键路径。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其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是塑造学生性格、培养能力、形成习惯、深化认知的重要阶段,参与阅读能够增长学生智慧、开拓眼界、培育个人文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课程之一,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紧密地联系。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应试教育的固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语文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性交还给学生。小学语文童话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需要建立坚实的基础,其中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始终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更能促进学生的在学习生活中其他能力的建立。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读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有效的培养路径来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中的发散思维的提升,对
期刊
摘要:隨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推进,人们越发注重趣味教学的重要性,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略为抽象的知识点往往还会让学生摸不清做题的思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绘本教学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本文对此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绘本教学  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不喜欢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