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习中感悟,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捕捉知识,能够整理和概括信息。教师要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情景;生活;故事;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性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合作、体验,培养情感,实现道德品质内化,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素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创设情境。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目,那么在这门学科中,怎样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新的教育时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常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例如:在进行“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使之融入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验。把教育的种子埋进生活的土壤,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能够回归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剧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将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一种直观教具,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有力的辅助形式,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小学生而言,插图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符合其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育学生保护校园环境卫生时,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画:一组画着有人在校园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一组是同学们正在校园打扫卫生的情景。然后提问:“看了图画,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它美呢?”学生都说:“在校园乱丢垃圾、吐痰破坏了环境卫生,影响大家的健康,真不文明;而那些同学主动拾起废纸,擦去痰渍,打扫校园,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卫生,又减少了疾病的传播,这种行为才是美的。”可见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认识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同时,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利用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创设游戏情境,体验生活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教师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红花头饰,找自己身边最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他。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教师问:“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跑到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面前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在我做不出题目时曾经帮助过我。”教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另一朵小红花跑到穿蓝衣服的男生面前说:“我找他做朋友。因为在春游时我摔倒了是他拉我起来的。”
五、创设社会实践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之一就是学生的言行不一致。其实,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道德知识不可谓少,学生的本质也是美好和善良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道德实践,再加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尴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反思、提高、创造自己的生活,把课堂的品德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教师讲完了走进市场购物应注意的事项后,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既做到“景”与“情”的结合,又达到“景”与“理”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
关键词:情景;生活;故事;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性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合作、体验,培养情感,实现道德品质内化,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素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创设情境。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目,那么在这门学科中,怎样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新的教育时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常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例如:在进行“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使之融入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验。把教育的种子埋进生活的土壤,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能够回归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剧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将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一种直观教具,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有力的辅助形式,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小学生而言,插图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符合其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育学生保护校园环境卫生时,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画:一组画着有人在校园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一组是同学们正在校园打扫卫生的情景。然后提问:“看了图画,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它美呢?”学生都说:“在校园乱丢垃圾、吐痰破坏了环境卫生,影响大家的健康,真不文明;而那些同学主动拾起废纸,擦去痰渍,打扫校园,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卫生,又减少了疾病的传播,这种行为才是美的。”可见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认识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同时,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利用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创设游戏情境,体验生活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教师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红花头饰,找自己身边最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他。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教师问:“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跑到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面前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在我做不出题目时曾经帮助过我。”教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另一朵小红花跑到穿蓝衣服的男生面前说:“我找他做朋友。因为在春游时我摔倒了是他拉我起来的。”
五、创设社会实践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之一就是学生的言行不一致。其实,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道德知识不可谓少,学生的本质也是美好和善良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道德实践,再加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尴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反思、提高、创造自己的生活,把课堂的品德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教师讲完了走进市场购物应注意的事项后,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既做到“景”与“情”的结合,又达到“景”与“理”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