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通识教育体验式课程研究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分析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通识教育体验式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体验式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方式。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147-02
  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引进和学者的关注,通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1]。但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一些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学生的选课倾向、通识课程的设置等问题。本文结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识选修课程的情况,对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初步优化了通识选修课程的设置、完善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进一步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人”,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结构和完美的人性[2]。
  一、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调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分四大类,即人文社科类、外语语言类、科学技术类、艺术体育类[3]。每年约200门左右的课程,2014年,学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1.调查的目的。掌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效果,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化选课、综合素质教育及通用能力培养需求。
  2.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全体在校本科生调查最受欢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参加评选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共183门,其中科学技术类课程63门、人文社科类课程65门、外语语言类课程17门、艺术体育类课程38门,每个学生在每类中最多可选3门最满意的课程。
  3.调查结果。截止到评选时间结束,共有1415学生参与了本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得票超过12%的课程有16门,通识课程满意度(满意度为选择该课程学生数占总学生数的百分比)调查结果如下:在科学技术类课程中,“影视制作”、“电子商务证券”及“投资学”三门课程满意度最高,分别为17.39%、13.07%和12.23%;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满意度前三名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茶艺学”及“女大学生礼仪形象设计”,分别为17.10%、13.07%和12.58%;在外语语言类课程中,“英语影视欣赏”、“希腊罗马神话”和“实用翻译”三门课程学生最满意,滿意度分别为42.54%、24.73%和24.38%;在艺术体育类课程中,学生满意度最高的课程是“影视鉴赏”、“瑜伽”和“摄影技术”,分别为23.67%、20.92%和18.16%。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语语言类课程满意度较高,其原因是外语语言类课程数量较少,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数量差不多,这两类通识选修课中最高满意度也差不多,均为17%左右。从满意度总体方面看,学生选择的通识课程比较广泛,如科学技术类课程,满意度最高仅17.39%,除了外语语言类课程,其他课程满意度都在20%左右,说明学生具有多样化的知识需求。从学生满意的课程方面看,学生偏重较为轻松、具有娱乐体验式性质的课程,如影视类课程、瑜伽及摄影技术的满意度排在其他通识教育课程的前列。因此,基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学校除了要细化通识课程类别、设置选课限制等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外,应增加一定的体验式通识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需求。
  二、通识教育体验式课程实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2014年始积极拓展课外体验式课程,纳入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范围,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构建“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立体化、三维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体验式课程。
  1.“国际文化交流”体验式课程。学生通过赴境外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或实习实践活动,包括半年至一年的赴境外短期学习交流,“2 2”、“3 1”、“3 2”课程衔接项目,暑期赴美国带薪实习,寒暑期赴日本实习,韩国短期游学,一个月的境外院校课程学习,境外夏冬令营等,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学习能力。学生按计划参加行前培训、境外实践活动、交流总结,共16学时,各环节总分合格者可获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
  2.“新媒体采编实务”体验式课程。该课程理论部分介绍新媒体的发展、界定、特点、种类及其对传媒格局、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融入案例向学生阐述如何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新闻报道。以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与制作等实务为主体,设计采编实务训练项目;以校内“两报一网一微一台”为基础,充分挖掘校内新媒体的实践资源;以校内“两报一网一微一台”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作用,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功能。要求每名学生完成五篇人物、校园热点等不同类型的采编报道,考核合格后获得1.5个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
  3.“合唱与指挥”体验式课程。以学校每年迎新晚会“唱响白云”为载体,构建合唱与指挥实践体验式课程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单位初选60名学生参加合唱艺术和指挥艺术的基本训练,完成基本训练后,由专家进行考核,在每个单位60名学生中选拔30人进入第二轮强化训练,参加“唱响白云”迎新晚会。每年约有1000余人参加体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实践,了解合唱艺术和指挥艺术的基本训练方法,提高了演唱歌曲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考核合格后,获得1—1.5个通识选修课程学分。
  4.其他体验式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1)学生教官体验课程。每年从二、三年级中选择优秀学生做新生的军训教官,由学生处及二级学院统一遴选、培训,教务参与考核、评价;(2)暑期“寻访校友足迹”体验课程。由校友会、团委负责指导,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具体实施每年暑期“寻访校友足迹”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后,负责部门联合教务部门考核、评价学生志愿小组寻访校友过程、采访的成果材料,认定学分;(3)学生寒宣体验课程。学生成立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纳入学生社团统一管理,学生寒假招生宣传工作由团委、招生办评价及考核。这些体验式课程均纳入学校通识选修课程范围,考核合格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的通识选课学分。
  通过近三年的通识体验课程的实践,我们认识到,体验式通识课程与传统通识课程相比,学生能够在体验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表现”和“反思”,达到“再体验再认识再飞跃”的效果[4]。通过体验过程,学生能够感悟生活中容易忽视的细节,积累宝贵的亲身经历,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通过团结协作完成一些体验式课程,学生除了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够更加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等学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改革通识课程教学模式,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积极开拓体验式通识教育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价值和决定性作用。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通识课程教育课程的建设,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同时借鉴国内外通识课程教育经验,做好本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定位,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选课引导,优化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积极扩展多种形式的体验式课程,建立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为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结构和完美的人性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中国高等教育,2016,(11):37-40.
  [3]王健敏,颜琳,洪维嘉.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的建构.现代教育科学,2015,(1):62-64.
  [4]赵丛,徐雪天,谢兵.开拓高校体验式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18-11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MBA教育专业细分化趋势和国内MBA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特色型院校MBA教育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战略创造竞争优势,凭借自身学科和专业特色建立独特的MBA培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对其MBA教育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介绍,指出存在问题,并分析了MBA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北京物资学院MBA所面临的机遇和形势,最后提出创建特色型MBA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特色型M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的一项宏伟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农村城镇化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云南省大渡岗乡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一,该乡因地制宜大力打造农村城镇化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大渡岗乡;少数民族聚集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英语口语的练习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头戏,这需要教师尝试进行全英文授课,营造更标准、更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英语日记、看英文电影、英语演讲比赛等,在英语语境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模式。  关键词:英语口语;全英授课;英语思维;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37-02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有
摘要:新媒体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传播媒介,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为传播载体,传播速度快,内容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新媒体使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日常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的普及一方面提供了生活和信息上的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欠缺,
摘要:微课与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有着诸多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文章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给出了流程与步骤。实践表明,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数据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08-02
摘要:本文针对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提出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和原则,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评价其质量的方法,便于对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做出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专业认证;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099-03
摘要:在“互联网 ”时代,我国政府提出了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各行各业都希望能踏上“互联网 ”的高速公路,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踌躇满志。“互联网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开启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互联网 ”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 ;高等职业教育;影响与应对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受到广泛关注,参赛人数之多和参赛面之广都前所未有,大赛已成为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载体。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赛组委会办公室主要人员,作者在总结前两届大赛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探讨组织工作的改进办法,以提升大赛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为了科学测评非师范专业实习效果,本文基于问题导向,从实现模型、实习流程两方面创建地图学与GIS专业创新型实习模式;应用AHP和DELPHI,构建三级创新型实习评价体系;最后以陕西师范大学该专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强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关键词:地图学与GIS专业;创新型实习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
摘要: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党员的质量将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与党支部发挥模范作用存在一些问题,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亟需加强、学生党员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依托“互联网 ”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增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健全评价、奖励、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