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进展与挑战

来源 :黑龙江粮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mz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组定点编辑(site-specific genome editing)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生物DNA序列进行定点改造的遗传操作技术,其在基因功能解析、动植物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基因组定点编辑工作原理是利用序列特异性核酸内切酶(sequence-specific nucleases,SSNs)在基因组靶定位置切割DNA双链,造成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并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或同源重组(homology-directed repair,HDR)的DNA修复途径在基因组特定位点造成靶标基因的碱基插入、缺失或DNA片段替换,从而实现基因组的定点改造。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SSNs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s)、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RISPR/Cas system)。从发展态势看,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必将成为作物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简要概述了ZFNs、TALENs和CRISPR/Cas系统这3种基因组编辑的技术背景及工作原理;结合案例重点综述上述3种技术在作物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改良及水稻雄性不育系创制上的研究进展;详细梳理基于CRISPR/Cas的植物基因组单碱基编辑系统和DNA-free植物基因组编辑系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比较分析3种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一般原则;介绍了美国和欧盟等对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产品安全监管和商业化应用的政策法规,及业界人士对基因编辑作物提出的监管框架协议;最后,针对基因编辑技术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缺陷,讨论该技术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的机遇和挑战。
其他文献
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给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危害,世界各国积极采取不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合约》和《京都议定书
<正>伤痕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文学思潮,距今已近三十年。三十年来,文学潮流及写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重新回头反思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是必要的。
在日常机械故障诊断中,采用常规谱就能对设备的故障进行分析诊断,但是某些电气故障在常规谱里无法识别,容易跟机械故障相混淆。介绍如何运用频谱细化谱对电气故障进行识别诊
我国有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体育风姿绚丽,五彩缤纷,传统体育项目和小型多样的民间体育竞技体育相结合,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民俗体育教学应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气候
<正> 取维生素B15~10片,捣烂成粉,加入温水中洗浴,残留在皮肤上的维生素B1能散发出一种特殊气味,使蚊虫“闻”而生畏。这种驱蚊效果可保持2—3天,且无任何副作用。
对于边坡整体稳定分析,找到了一种用随机角来搜索随机滑动面的新方法。在此过程中,采用简化Janbu法计算安全系数。这种新方法产生随机滑动面的过程是:先假定滑动面与边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