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许多地区的人口估计寿命大体上增长了一倍。在整个人类史上,人类寿命的这种巨大增长对个人生活来说可能比任何其他发明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实际上是现代科学和医学真正把第二次生命赐给了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巴斯德的贡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上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最大成就应当毫无疑问地归功于他。

巴斯德生于法国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巴斯德的父母痛感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困、无力上学之苦,决心要让儿子接受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让巴斯德上完小学后又支持他到巴黎上中学。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巴斯德养成了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他上小学时的成绩虽不优秀,但日益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即他对学习和工作具有一股韧劲,有耐心,有毅力。
少年时代的巴斯德曾认为词典中最重要的3个词是“意志”、“工作”和“成功”,并立志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他在给妹妹们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行动和工作总是紧随着意志的,而工作差不多总是由成功作伴的。这三者,工作、意志和成功,使人们不虚度一生。”
在校期间,巴斯德虽曾半工半读,每天两小时外出任教,但他以少有的勤奋,出色地完成了各门学习课程。尤其是他的实验能力出类拔萃,并崭露头角。有关结晶学的实验如提炼纯磷,是一件既费力气又花时间的麻烦事,许多同学都视若畏途。巴斯德却很有耐心,他买了一堆骨头,把它们烧成灰,再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处理,终于得到60克纯磷。这件事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大家都十分钦佩巴斯德顽强的毅力。
法国里尔是一个酿造业发达的城市,在这里,巴斯德掀起了一场关于微生物的轩然大波。一天,当地的造酒商来求巴斯德,说几个月来,他们造的酒突然一下子都发酸,一桶一桶地倒掉,眼看他们的厂子就要倒闭了,请巴斯德务必救救他们。巴斯德明知这是一个难题,但他没有推辞,立即开始了工作。
巴斯德从酒厂取回好酒浆和坏酒浆各一桶。然后先从好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里面有许多细小的酵母球,就是它使甜菜浆变成了酒。他又从坏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上看,酵母球没有了,有的只是一些细杆菌,它们很小很小,大约只有二万五千分之一英寸。他立即又从厂里搬来许多桶一一化验,结果都找到了这种小细杆菌。
巴斯德明白了,一定是这些菌消灭掉了酵母球,于是香甜的酒就变成了苦酸的黏液。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又配了一瓶酵母汤,然后往里面滴入一点细杆菌液。第二天一早,巴斯德发现昨天放进去的小灰点起了气泡,轻轻摇晃了一下,瓶底就升起缕缕灰雾,取一滴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巴斯德高兴地叫道:“它们活了,它们繁殖了!”巴斯德成功了,确确实实是那些细杆菌消灭了酵母菌而使得酒发酸了。
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发酵的真正原因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酒质各不相同,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作祟的结果。巴斯德把这种微生物称为乳酸杆菌,并帮人们解决了防止酒变酸的难题:只要将酒加热到55摄氏度,就可以将细菌杀死,这就是后来被普遍采用的“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等食品工业中,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接着,他又发现了寄生在蚕身上的微生物,挽救了法国全国的养蚕业,他还发现了羊炭疽杆菌,并且治好了羊炭疽杆菌。由此,巴斯德推出:人身上的传染病也是由这些看不见的杀人犯传播的。这可是一个大胆的结论,它给整个医学界带来的影响就好像一个被捅了的马蜂窝。
当时疯狗咬了其他人或动物以后,人或动物必死无疑。巴斯德认为这一定又是一种微生物在作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助手设计了一个方案:从疯狗唾液里取出来病菌,然后再注射到好狗身上,或许可以获得免疫。经过大胆的尝试,他们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了,但还得在人身上试验。这时有一个老夫人的儿子被疯狗咬伤得了这种病,老夫人哭着请求试一试,果然这个孩子得救了,人类终于第一次征服了这种可怕的“不治之症”。
巴斯德把“细菌理论”和独创的免疫方法推广到对人类传染病的防治,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巴斯德的这一系列贡献是伟大的,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多年后,当巴斯德对青年学生谈到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经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德国曾聘请巴斯德担任波恩大学教授并授予他名誉学位,可是,这时普法战争已经爆发,法国大败,热爱祖国的巴斯德拒绝了德国给他的荣誉。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曾这样评价巴斯德的功绩:“1871年法国付给德国的战争赔款是50万法郎,但是巴斯德一个人的发明,已经抵偿了这一大笔损失。”
编辑/姚晟

巴斯德生于法国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巴斯德的父母痛感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困、无力上学之苦,决心要让儿子接受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让巴斯德上完小学后又支持他到巴黎上中学。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巴斯德养成了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他上小学时的成绩虽不优秀,但日益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即他对学习和工作具有一股韧劲,有耐心,有毅力。
少年时代的巴斯德曾认为词典中最重要的3个词是“意志”、“工作”和“成功”,并立志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他在给妹妹们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行动和工作总是紧随着意志的,而工作差不多总是由成功作伴的。这三者,工作、意志和成功,使人们不虚度一生。”
在校期间,巴斯德虽曾半工半读,每天两小时外出任教,但他以少有的勤奋,出色地完成了各门学习课程。尤其是他的实验能力出类拔萃,并崭露头角。有关结晶学的实验如提炼纯磷,是一件既费力气又花时间的麻烦事,许多同学都视若畏途。巴斯德却很有耐心,他买了一堆骨头,把它们烧成灰,再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处理,终于得到60克纯磷。这件事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大家都十分钦佩巴斯德顽强的毅力。
法国里尔是一个酿造业发达的城市,在这里,巴斯德掀起了一场关于微生物的轩然大波。一天,当地的造酒商来求巴斯德,说几个月来,他们造的酒突然一下子都发酸,一桶一桶地倒掉,眼看他们的厂子就要倒闭了,请巴斯德务必救救他们。巴斯德明知这是一个难题,但他没有推辞,立即开始了工作。
巴斯德从酒厂取回好酒浆和坏酒浆各一桶。然后先从好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里面有许多细小的酵母球,就是它使甜菜浆变成了酒。他又从坏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上看,酵母球没有了,有的只是一些细杆菌,它们很小很小,大约只有二万五千分之一英寸。他立即又从厂里搬来许多桶一一化验,结果都找到了这种小细杆菌。
巴斯德明白了,一定是这些菌消灭掉了酵母球,于是香甜的酒就变成了苦酸的黏液。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又配了一瓶酵母汤,然后往里面滴入一点细杆菌液。第二天一早,巴斯德发现昨天放进去的小灰点起了气泡,轻轻摇晃了一下,瓶底就升起缕缕灰雾,取一滴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巴斯德高兴地叫道:“它们活了,它们繁殖了!”巴斯德成功了,确确实实是那些细杆菌消灭了酵母菌而使得酒发酸了。
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发酵的真正原因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酒质各不相同,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作祟的结果。巴斯德把这种微生物称为乳酸杆菌,并帮人们解决了防止酒变酸的难题:只要将酒加热到55摄氏度,就可以将细菌杀死,这就是后来被普遍采用的“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等食品工业中,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接着,他又发现了寄生在蚕身上的微生物,挽救了法国全国的养蚕业,他还发现了羊炭疽杆菌,并且治好了羊炭疽杆菌。由此,巴斯德推出:人身上的传染病也是由这些看不见的杀人犯传播的。这可是一个大胆的结论,它给整个医学界带来的影响就好像一个被捅了的马蜂窝。
当时疯狗咬了其他人或动物以后,人或动物必死无疑。巴斯德认为这一定又是一种微生物在作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助手设计了一个方案:从疯狗唾液里取出来病菌,然后再注射到好狗身上,或许可以获得免疫。经过大胆的尝试,他们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了,但还得在人身上试验。这时有一个老夫人的儿子被疯狗咬伤得了这种病,老夫人哭着请求试一试,果然这个孩子得救了,人类终于第一次征服了这种可怕的“不治之症”。
巴斯德把“细菌理论”和独创的免疫方法推广到对人类传染病的防治,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巴斯德的这一系列贡献是伟大的,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多年后,当巴斯德对青年学生谈到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经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德国曾聘请巴斯德担任波恩大学教授并授予他名誉学位,可是,这时普法战争已经爆发,法国大败,热爱祖国的巴斯德拒绝了德国给他的荣誉。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曾这样评价巴斯德的功绩:“1871年法国付给德国的战争赔款是50万法郎,但是巴斯德一个人的发明,已经抵偿了这一大笔损失。”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