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来源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孩子看到新奇的玩具就要买,即使家中的玩具已经很多。出去玩耍,他们往往不被风景所吸引,而是以购买各种纪念品为乐。还有一些孩子甚至喜欢用大人的手机购物。家长也时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当孩子提出购物要求的时候,买还是不买?如果要对孩子的购买行为进行限制,如何把握这个度?如果对孩子的购买欲望不进行引导,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孩子的购买行为本身并不需要作对错的判断,这仅仅是一种行为而已,作为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适度地克制孩子过强的消费欲望。
  追因溯源——孩子为什么热衷于购买
  在现实中,孩子的购买喜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买玩具,有的喜欢买零食,有的喜欢买工艺品。看似这些行为都是购买,但不同孩子的购买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教育学中的冰山理论所揭示的,显性行为如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可以被看见,而作为教育者要看到在孩子的行为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热衷购买一般是以下几种动机驱动使然。
  “这些都是我的”:享受拥有物品的主控感
  购买行为的实质是付出金钱得到某样物品的所有权,它体现了人的一种能力感和主控感。对成人而言,能买意味着我具有买的能力,买了之后意味着我能够支配它。对于孩子而言,因为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所以购买行为更多的是能满足孩子的主控感:如果我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这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很好;一旦买了之后,这些就都是“我的”,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主控的感觉。尤其是当孩子有了“物权”意识之后,对哪些物品是“我”的就尤为在意。拥有得多往往会在其心理层面建构起“富足”感,强化这种占有欲望。至于这件物品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或真正喜欢的,于他们而言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不买怎么行”:各种产品广告宣传的魅力
  学前期的孩子还属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被事物外在形态所吸引,“外形控”的特点更为凸显,精心设计的各种商品广告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加之商品广告往往高频率地在各种场合播放,更易催生他们的购买欲望。此外,除去直接性的商品营销广告外,很多影视剧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某些电影或电视剧播出后就会有相应的主题产品跟进。这种影视剧带来的广告效应对孩子的消费行为无疑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年幼的儿童而言,容易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代入感”。拿着魔棒自己就变成了小魔仙,穿上灰姑娘的水晶鞋就变成了舞会上最受瞩目的焦点,拥有了机甲战车就成了神龙斗士……拥有的不仅是这些物品的本身,更意味着拥有了某一种身份、某一种角色,这对孩子自然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别人有,我也要有”:同伴群体消费的影响
  孩子自进入幼儿园后,就进入了稳定的同伴群体。这种平行交往在无形中形塑着孩子的各种观念,在消费方面也同样如此。对于他们来说,每天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小伙伴穿的是什么,带了什么玩具来幼儿园,吃了什么好吃的零食,等等。孩子还不具备理性看待他人消费行为的能力,更容易产生的想法是“他(她)有,我也要有”“他(她)有,为什么我不能有”。这既是一种从众心理,也是孩子融入同伴群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密的同伴关系的建构会逐渐淡化“地缘”因素,而“玩得来,吃得来”显得更为重要,玩具、零食、同款服装都可能构成其交往的“社交资本”,帮助其与同伴形成亲密关系,增强群体的认同感。由此,当看到自己的同伴拥有了某些物品,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拥有这些之后,就容易刺激孩子的消费欲望。
  如何引导孩子的购买行为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有购物的需求欲望,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这种需求欲望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反正东西也不是很贵,买就买吧。事实上,对孩子在购物方面进行引导,并不是说孩子的购物行为会给家长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而是基于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如何经由这种引导养成孩子理性、自律、爱物惜物等品质。在这样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购买越来越迅捷的时代,如何从小引导孩子的购买行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作为家长,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消费心理,而不是简单生硬地给孩子立规则、提要求。由此,既保证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同时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就显得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消费购买行为。
  适度设限:让孩子有节制地消费
  人在消费方面如果无节制,就会使消费的阈值不断地提升。作为父母有时需要为孩子适度设限,让其明白界限在哪里,并不是可以随性消费。而随性消费,也很难让孩子产生爱物惜物的观念,毕竟得到一件东西太容易了,不想要了就可以再买新的,买更贵更好的。在实践层面,比如限制孩子每周的消费额度和次数,出去旅行时给孩子明确消费的额度,去超市时规定孩子可以买的物品的样数和价格等,都是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当然这种约定需要与孩子协商,经过孩子认同的规则才可能更容易执行下去。如果从长远来看,这种限制看似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却可以逐渐让其学会适度地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培养其自律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理性引导:让孩子理性消费
  在学前阶段,孩子容易被眼前的情绪引导,缺乏行为的理性,在消费上也是如此。比如他们逛超市时看到一种新奇的零食,在玩具店看到没有玩过的玩具时,都会在瞬间产生购买的欲望。這时就需要家长进行适度的引导,在孩子提出购买要求之前让其有一个思考期。如问问孩子,这种物品你买了之后会玩吗,如果不好玩你会怎么处理;这种饮料你是否保证买了之后一定会喝完,喝不完怎么办。当然,很多时候孩子在购买之前都会作出“完美承诺”,但买完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做“监督者”。如果孩子非理性的购买行为比较频繁,家长就要给其一些小小的警示。如要买新的物品,要求他把以前购买的先物尽其用,或者这次就干脆拒绝。当孩子发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不理性消费行为承担后果时,才会真正意识到买东西不是可以随性而为的。
  榜样示范:家长成为理性消费者
  孩子喜欢购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家长的影响不可小觑。当我们在吐槽孩子都已经会在淘宝上把购物车塞满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己在网上购物花了多少时间。当我们在批评孩子买了一大堆玩具又没怎么玩时,是否看过自己的房间里堆了多少无用的商品。当我们逛超市告诉孩子不要乱花钱时,是否当着孩子的面把很多没必要的商品丢进了购物车。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看不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只会看到爸爸妈妈怎么购物消费。成人的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由此,作为家长,在消费方面需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示范。如不要让孩子发现你整天都在逛淘宝,不要让孩子发现家里买了一样又一样重复的物品,不要让孩子觉得消费是生活乐趣最重要的来源。有句话说,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在消费行为方面,这句话同样适用。
  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理性而有节制地消费,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孩子都是挑战,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引导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或许我们自身也会多几分理性、添几分成熟。
其他文献
父母希望用表扬激发孩子的自信,用批评让孩子避免办错事。表扬或批评,看似简单,但都是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只有基于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根据其年龄和特点,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语言,表扬和批评才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因此,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艺术。  表扬孩子,不只是点个赞  给孩子适宜的表扬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长,采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表扬、鼓励、物质激励等。我有时会变成“超级玛丽”,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
“剪”出的好习惯 郭丁丽  因为奶奶做手工常使用剪刀,女儿自小对剪刀就很好奇。考虑到剪刀不安全,奶奶每次用好后都会把它藏起来。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后怕的事。当时我在卧室看书,女儿跑进来说,“妈妈,看!我把安吉拉(毛绒玩具)的头发剪秃秃了。你看漂亮不?”转身一看,她一手高高举起安吉拉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另一手握着一把剪刀。  此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小孩拿剪刀太危险了,可是又担心直接夺回来反而
孩子在餐厅不能安静地用餐,吵闹、跑来跑去,状况百出,相信不仅父母头疼,周围用餐的客人、餐厅服务人员也会感到非常无奈。我家是中西合璧家庭,一开始,我和先生也对“孩子们用餐时是不是太吵”持不同意见。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外出用餐,先生就会不停地唠叨:坐好,声音小点,不准跑,不准玩盘子、刀叉。当时,我觉得先生过于严苛,但后来,我也表示认可,并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用餐时的修养。  去年,有一次和朋友聚餐
亲爱的宝贝:  就在刚刚,我说要给你写信,你提议让我把信写好放在红包袋中,再递给你看。我同意了,你开心极了。你也拿起笔要给我写信。我知道你会写的字不多,甚至最后可能用一幅画来表达感情。但不管信里是什么内容,我都会觉得很开心。  亲爱的宝贝,你知道吗?你更小的时候,特别爱生病。虽然你的到来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可是当你生病的时候,我就发愁了。记得你出生不久时,脖子上长了一个大包。你还那么小,只会一个劲
初次与孩子们才接触了一个月,就让我有了“焦头烂额”之感。那时,我对班主任工作还不熟悉,班级里状况连连,办公室里总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凤,就差你没交啦”“凤,又是你班的娃”“凤……”;而教室里又总是传来“老师,我们班追跑、不做眼保健操被扣十几分”“老师,刚刚他又碰到我”……那时的我,头脑是发懵的,但无论我是在吃饭还是在批改作业,我都会立刻丢下,急忙飞奔到教室处理。  事情就这样?那就太简单了。  作
印着卡通图案的氢气球一直受到小朋友们的青睐。一天早上,徐浩庭牵着他的氢气球兴高采烈地走进活动室,氢气球随着他上下挥动的手臂跳跃着,气球上奥特曼的身姿变得鲜活起来,时而跳动,时而翻滚,引得全班小朋友纷纷投来羡慕好奇的目光。汪欣怡不甘示弱,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芭比娃娃图案的气球,鼓起腮帮吹得大大的,让老师帮忙用细线扎紧后抛向空中,可是,芭比娃娃徐徐降落到地面上。  “咦!怎么回事,为什么你的奥特曼气球能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适应和重组。对于孩子将要迎接的小学生活,很多家长普遍都会焦虑:我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面对幼小衔接,究竟该怎么做呢?  为此,我们这个学期专门举办了一场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会。会上,家长们反响十分热烈。  案例1: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  好好妈妈说:最近,我们为孩子要不要去上幼小衔接班的事争论不休。我公
编者按:2016年9月,第十一届G20峰会将在杭州召开,如此高规格的国际盛会,让杭州站在前所未有的城市高度上。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又充满着现代气息的杭州正以百倍的努力,向全世界发出友好而热情的呼唤:“杭州欢迎你!杭州等你来!”杭州的各个幼儿园也纷纷行动起来,小伢儿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宣传杭州,宣传G20。  缘起  为了以更好的市容迎接G20峰会,杭州市政府对市容进行了大面积的整治和修建工作。有一天,
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和交流,是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的选择。不过,看似短短的故事时间,要讲好真不容易。你是否遇到孩子因为玩玩具,而拒绝听故事呢?又是否因为故事讲得平铺直叙,而被孩子“嫌弃”了呢?孩子是否经常提出一些要求,使得你不知如何回应了呢?今天,我们给为孩子讲睡前故事的父母出谋划策。  讲故事前,请做这样的准备  给孩子一个期待  如果父母一向没有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习惯,想开启睡前故事
这学期,我们班开设了社会型区域——小医院。  老师:我是A型血,元宝你看看自己的验血单,是什么型的?  元寶:我是三角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