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内容来看,新课程删减了传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内容,更加注重感性材料的呈现。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新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九年级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入手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笔者也曾听过七年级一节政治课,是关于如何与他人正确相处的内容。这一节内容,教材只安排三幅图片。教师在上这节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了让学生有话可谈的问题:结合每一幅图片,谈谈你是如何与别人相处的?学生畅所欲言,发言争先恐后,教师不时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双边活动进展很好。从表面看,这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对为什么教材安排三幅图片未作深层次的挖掘。其实这三幅图片是关于中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应如何与他人正确相处的写照,如果这位教师把一个方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用语言加以归纳,那么这节课就上升到理论层次了。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成自由放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笔者也曾听过一节九年级活动课“上网的利与弊”,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首先把辩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组成两组,辩论过程中教师站在一边,时不时地说“好,不错,继续”,却不做任何总结、引导,任由学生发挥。教师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但结果往往导致“无序”课堂。
  也有一些教师做得更是离谱,一上课就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学,可以自由讨论”。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无计划、无目的、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美其名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搞自由放任。
  误区三:“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师也主动参与新课改,但总是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不敢真正迈开课改的步伐,不敢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议论、练习,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搞课改,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听过一节课改课,不能说这位老师在课前没有准备,他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设计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巩固练习,在课堂上,他紧紧围绕着这个方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名义上是“新”,但本质上仍然是模式化教学,弊端不少。一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毫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结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更新旧的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是通过先阅读课本内容去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就毫不费力得到现成答案,就会失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失去用已用知识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识和技能的绝好时机。
  真正的课改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从而走进新课改的大课堂中。
  总之,我们在政治新课改中,只有做到既不矫枉过正,又不徘徊不前,才能走出一个又一个误区。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整个初中150篇(苏版)课文学完之后,写不好记叙文的学生大有人在。把写人的文章看成写事情的文章,把写二三事的文章写成一件事,更有甚者把写人的文章写成“‘阿花’”二三事,总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反映在作文上。笔者认为这和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不注意从写作角度教学有很大关系。  语文教材以阅读为主体,老师所谓的教学主要指对阅读的教学。老师的日常工作是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部分的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对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感受到幸福的珍贵,也让天福集团坚定了守护美好、传播幸福的信念。2020年,“天福”联合全国子公司、各项目,通过“悦读荟”“福务季”“健康季”“天福年”四大触点活动,提高了客户的幸福感。书享天福,悦读美好 天福集团2020年“悦读荟”  2020年5月至6月,天福集团特别策划“书享天福·悦读美好”2020年“悦读荟”活动,“书享天福·悦读美好”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趣。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  4.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
面对众多初中数学很好的同学在高中却成绩一落千丈的现状,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如下: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光听老师讲解,从不主动学习。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光听不记笔记或不随老师的讲解动脑筋。  2.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老师上课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
有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是得益于课外的自觉自愿的阅读。新课标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在附录一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近两年江苏卷、福建卷出现的名著阅读题,就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视,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009年
“学习互助组”是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基于生物圈中有一种叫做“共生效应”的现象。在学生中建立“学习互助组”,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能够形成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形成学习的“共生圈”。笔者仅以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学习互助组”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习互助组”的基本理念  1.“学习互助组”源于生物圈的“共生效应”的现象。它的基本理念是,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生长缓慢,植株矮
近年来,教学改革之风吹遍江海大地。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们农村中学也在课堂内外实行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越发浓郁。在我们英语教学中,新课改,新模式,新要求正在逐步地改变我们的课堂,上课的气氛也慢慢活跃起来。如何在新课程指导下切实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是我们英语教师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如何利用好教材?  江苏省目前所使用的是牛津版教材。该教材能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及各项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听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领会作品的主旨。  2.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坚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精神追求。  3.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通过学习体验,引发学生对个性的解读,正确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的同时,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教了几届学生之后再读这句话时更有体会:教师要想让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气氛活跃,首先自己的心里要充满阳光。正所谓“给人一缕阳光,他应拥有一轮太阳”。在提倡互动教学的今天,不苟言笑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有压力而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而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大朋友”更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妨多笑一点,让微笑的阳光
科学探究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程序之一。在物理学史上很多的伟大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在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无意中发现了蛙腿痉挛之后,引起了物理学家伏打的重视,伏打提出了“肌肉的接触两种不同的金属时,产生的电流,究竟是肌肉组织引起还是金属引起的”猜想,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最终发明了电池。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反向猜想“电能生磁,磁也应该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