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固国之本。自古以来,民富则国强,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隐患。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对农业大省的安徽省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日益增加;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造成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为改善农村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1)数量巨大,成分复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6.4亿,按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量为0.86kg计算,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总量高达5.5亿吨,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受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成分日趋复杂。
(2)村民环保意识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没有较好的认识,导致农村人口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近堆积在道路、田间村头等地带,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
(3) 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置系统不完善是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研,大部分农村没有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也没有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置场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虽然对生活垃圾进行了统一收集,但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过于简单,处置场所不规范,也没有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收集和处理,这样的处理处置设施根据起不到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的原因,一方面与农村缺乏足够的资金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生活垃圾的收集难度较大有关。
(4) 人员和机构配备不完善
根据调研,尽管部分存在配备了村级环境管理人员,但基本都是兼职;部分乡政府设置有环境管理部门,但其管理范围大,管理能力有限;部分存在设有保洁员,但保洁员数量偏少,清扫间隔时间较长且打扫不彻底,不利于生活垃圾的及时清理。
(5) 相关政策不健全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多为原则性规定,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贯彻实施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不够重视,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这些规章制度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因此,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缺少国家政策和地方性规章制度的支持。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面对日益增加的农村生活垃圾,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我国应制定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转变社会及公众消费观念,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推行切实可行的垃圾综合资源化技术。
(1)控制农村垃圾增长
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问题应首先控制垃圾总量增长。各级乡镇及农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绿色生产,鼓励村民使用绿色出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采用清洁燃料,减少垃圾量的产生。
(2)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
按照《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技术指南(试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等文件,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并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全貌治理。
(3)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乡镇及村组应通过座谈会、宣传栏和纪录片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帮助村民认识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各村组应经常开展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处理技术培训,指导村民正确处理各类生活垃圾,参与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学校开设环保相关课程,让下一代在早期树立环保理念,并通过学生的宣传影响到家长。
(4)构建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建立乡村组三级环境管理网络,明确其主要管理职能,乡镇政府可设置专职机构和人员,指导和监督各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及时向上级反映明确各村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责任,公开选聘保洁员,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工作时间和负责范围等。
(5)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
各地政府应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有据可依确立村民对垃圾处理需承担的责任,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按照垃圾越多费用越高的原则,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对垃圾产生量持续较少的农户和村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
(6)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和处置是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重要手段。各级乡镇或村庄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模式。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连片村庄,可采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县级以上垃圾处理系统,村庄配置完善垃圾收集/运输系统,乡镇应建设区域性垃圾转运站及压缩设施;布局焚烧、交通不便利的村庄,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对有机垃圾等首先考虑资源化技术,不能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应集中收集并运送至城镇垃圾转运站或直接运送至垃圾填埋场处置。
3结束语
随着生活垃圾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政府及公众的环境意识较差,整体的垃圾资源化水平低,城市生活垃圾問题已成为城市化发展制约因素。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转变传统思维,树立环保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实施有效的综合垃圾资源化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吴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尚晓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优选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郝艳红,邱丽霞,王东愿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探讨[J].电力学报,2003,18(1):11-14.
[4]朱亚娟.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5]张立秋,张英民,张朝升,荣宏伟,张可方,曹勇锋,尚晓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01:47-50.
[6]张华伟.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6):105-107.
[7]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南(试行)》(2010).
[8]环境保护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日益增加;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造成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为改善农村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1)数量巨大,成分复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6.4亿,按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量为0.86kg计算,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总量高达5.5亿吨,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受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成分日趋复杂。
(2)村民环保意识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没有较好的认识,导致农村人口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近堆积在道路、田间村头等地带,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
(3) 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置系统不完善是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研,大部分农村没有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也没有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置场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虽然对生活垃圾进行了统一收集,但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过于简单,处置场所不规范,也没有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收集和处理,这样的处理处置设施根据起不到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的原因,一方面与农村缺乏足够的资金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生活垃圾的收集难度较大有关。
(4) 人员和机构配备不完善
根据调研,尽管部分存在配备了村级环境管理人员,但基本都是兼职;部分乡政府设置有环境管理部门,但其管理范围大,管理能力有限;部分存在设有保洁员,但保洁员数量偏少,清扫间隔时间较长且打扫不彻底,不利于生活垃圾的及时清理。
(5) 相关政策不健全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多为原则性规定,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贯彻实施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不够重视,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这些规章制度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因此,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缺少国家政策和地方性规章制度的支持。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面对日益增加的农村生活垃圾,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我国应制定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转变社会及公众消费观念,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推行切实可行的垃圾综合资源化技术。
(1)控制农村垃圾增长
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问题应首先控制垃圾总量增长。各级乡镇及农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绿色生产,鼓励村民使用绿色出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采用清洁燃料,减少垃圾量的产生。
(2)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
按照《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技术指南(试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等文件,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并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全貌治理。
(3)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乡镇及村组应通过座谈会、宣传栏和纪录片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帮助村民认识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各村组应经常开展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处理技术培训,指导村民正确处理各类生活垃圾,参与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学校开设环保相关课程,让下一代在早期树立环保理念,并通过学生的宣传影响到家长。
(4)构建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建立乡村组三级环境管理网络,明确其主要管理职能,乡镇政府可设置专职机构和人员,指导和监督各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及时向上级反映明确各村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责任,公开选聘保洁员,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工作时间和负责范围等。
(5)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
各地政府应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有据可依确立村民对垃圾处理需承担的责任,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按照垃圾越多费用越高的原则,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对垃圾产生量持续较少的农户和村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
(6)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和处置是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重要手段。各级乡镇或村庄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模式。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连片村庄,可采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县级以上垃圾处理系统,村庄配置完善垃圾收集/运输系统,乡镇应建设区域性垃圾转运站及压缩设施;布局焚烧、交通不便利的村庄,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对有机垃圾等首先考虑资源化技术,不能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应集中收集并运送至城镇垃圾转运站或直接运送至垃圾填埋场处置。
3结束语
随着生活垃圾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政府及公众的环境意识较差,整体的垃圾资源化水平低,城市生活垃圾問题已成为城市化发展制约因素。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转变传统思维,树立环保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实施有效的综合垃圾资源化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吴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尚晓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优选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郝艳红,邱丽霞,王东愿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探讨[J].电力学报,2003,18(1):11-14.
[4]朱亚娟.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5]张立秋,张英民,张朝升,荣宏伟,张可方,曹勇锋,尚晓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01:47-50.
[6]张华伟.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6):105-107.
[7]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南(试行)》(2010).
[8]环境保护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