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从巧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多区域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由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学科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掌握的必要能力,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活动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每位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有效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一、巧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当然,其也是现代构建人地关系的原则。而作为一门以地球表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任何理念和素养的培养都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具体情境的教学方法,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联系起来。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有效地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资源及生态保护”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就可以以青海湖湟鱼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探究。上世纪中后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过度开发,青海湖湟鱼资源大幅度减少,使候鸟出现食物短缺,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收集青海省针对青海湖的具体措施,讲述如此做的理由。这样,通过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让学生将人地协调观与现实情境联系了起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多区域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多为分开教学,很多时候学生难以感受到各个区域之间的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进行多区域的对比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中国自然区划”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就各种自然要素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进行对比,并构建表格。如就气候来说,四者分别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与高寒气候,就水资源来说,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相对水资源较为稀缺。而通过这一表格的构建,教师让学生就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对四个区域进行了对比,这对于学生充分掌握每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地理多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割裂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具现化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各种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例如在每一模块教学的开始,教师都可以利用电子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严整的知识结构。如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本模块讲解的知识开始构建树状思维导图。其中,思维导图的中心为“人文地理学”,其后又延伸出“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多个要素。当然,在之后每个地理要素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再往下延伸,将具体的知识融入进去。而就大模块间的关系,教师也同样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这样,利用思维导图,教师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而且地理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地理学进行的研究几乎都与室外的实践息息相关。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受“成绩决定论”影响,课堂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这使得很多时候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而这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环境污染”这一节,在基本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就可以以“寻找身边的污染”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人数合理的小组,分别负责学校附近的不同区域并规划合适的路线。而在考查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将自己寻找到的污染现象拍摄下来,并将污染的类型和具体的描述标注在精准定位的奥维互动地图上。而这样,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环境污染”这一知识的认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实践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今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以区域对比方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思维导圖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并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这样,教师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凯.建构个性化课堂,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12):6-7.
[2]侯建成,侯春阳,王云.新高考视域中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举隅——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8(12):39-4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由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学科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掌握的必要能力,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活动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每位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有效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一、巧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当然,其也是现代构建人地关系的原则。而作为一门以地球表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任何理念和素养的培养都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具体情境的教学方法,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联系起来。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有效地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资源及生态保护”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就可以以青海湖湟鱼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探究。上世纪中后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过度开发,青海湖湟鱼资源大幅度减少,使候鸟出现食物短缺,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收集青海省针对青海湖的具体措施,讲述如此做的理由。这样,通过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让学生将人地协调观与现实情境联系了起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多区域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多为分开教学,很多时候学生难以感受到各个区域之间的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进行多区域的对比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中国自然区划”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就各种自然要素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进行对比,并构建表格。如就气候来说,四者分别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与高寒气候,就水资源来说,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相对水资源较为稀缺。而通过这一表格的构建,教师让学生就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对四个区域进行了对比,这对于学生充分掌握每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地理多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割裂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具现化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各种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例如在每一模块教学的开始,教师都可以利用电子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严整的知识结构。如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本模块讲解的知识开始构建树状思维导图。其中,思维导图的中心为“人文地理学”,其后又延伸出“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多个要素。当然,在之后每个地理要素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再往下延伸,将具体的知识融入进去。而就大模块间的关系,教师也同样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这样,利用思维导图,教师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而且地理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地理学进行的研究几乎都与室外的实践息息相关。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受“成绩决定论”影响,课堂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这使得很多时候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而这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环境污染”这一节,在基本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就可以以“寻找身边的污染”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人数合理的小组,分别负责学校附近的不同区域并规划合适的路线。而在考查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将自己寻找到的污染现象拍摄下来,并将污染的类型和具体的描述标注在精准定位的奥维互动地图上。而这样,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环境污染”这一知识的认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实践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今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以区域对比方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思维导圖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并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这样,教师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凯.建构个性化课堂,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12):6-7.
[2]侯建成,侯春阳,王云.新高考视域中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举隅——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8(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