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教学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也就是说动机是成功的第一步.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五段教学法之首,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其五大教学原则之一. 现代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视.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目的;威信;求知欲 兴趣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或抵制这个行为以满足一定需要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 ”动机能激发人采取或抑制行为,能使人的活动指向特定的方向或预期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一方面决定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利用教师的威信,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特别尊敬,对有威信教师的课,会认真听讲,对他(她)的劝导,言听计从. 而对那些没威信的教师则持相反的态度. 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才敢于无顾虑地质疑问难,积极接受知识.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 首先崇高的理想品质,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熟练的业务能力,是教师威信的基本条件;其次,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习惯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只有做到尊师爱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顺利地、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 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为学习的自觉性.
1. 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自觉性.
2. 明确每节课具体学习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愈能在课堂阐明每一具体知识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去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意向.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猜猜老师的上衣面料是什么成分?学生猜后出示:绵70%,涤纶30%. 这样的数你见过吗?它是什么数?表示什么意思?对于百分数你知道些什么?还想学习什么?在此,新课伊始学生就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
3. 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联系起来
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是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准备的,并非运用于当前社会实践的急需.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产生“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疑问. 比如:在认识分数时,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有了整数和小数就能进行一切计算了,怎么还要学习分数?”在学习质数、合数、互质数时,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些知识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用.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学习内容的社会意义,实用价值,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产生对知识的占有欲,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4. 正反学习动机的对比
进行正面教育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某些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进行否定,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动机的斗争,帮助他们克服弱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特别是对于暂时后进的顽皮的学生,尤应如此.
三、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分是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 “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 ”当一名学生对某一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而心理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教师如能将教学过程有机地划为若干个兴趣段,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激发,就会使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得到持续发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学习就成为他们心里的迫切需要,他们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数学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2. 改变例题、练习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丰富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 如能把这些静止的东西动态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那一定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睛. 比如:第一册教学“10的认识”时我将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学小精灵,让十个小精灵长出手脚,会动会跳会哭会笑(课件出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效果特别好.
3. 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体验,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教师在设计教学是要充分考虑为学生创造演示、操作、实验、练习的机会,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做自己,进入课本中,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更贴近自己,感到亲切,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比如第一册“猜数游戏”(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可让同桌做猜黄豆游戏(一共6粒,左手2粒,右手有几粒?)边写算式(6 - 2 = 4,2 4 = 6). 4. 组织一些游戏,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我们通常会发现,即使你平时觉得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游戏或听故事比赛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因子. 教学中教师若能设计一些游戏竞赛或故事抢答等,利用学生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活泼健康的个性,创建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5. 设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疑造成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质疑,自己释疑,或老师释疑,使学生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6. 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习积极性
利用反馈信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有力的手段. 学习者从自己学习的进展、成绩、在实践应用知识的成效中受到鼓舞,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可从反馈信息中知道自己知识的缺陷或薄弱环节,便于及时改进,补救. 比如我在一次测试卷上的评语是“多可惜呀,差一分就是满分了,要是计算题不错题目多好呀!”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简短总结,肯定和鼓励,会心的微笑,诚恳的颔首,赞许的目光,殷切的提示,信任的期待,可使学生随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变更自己的教学方式. 师生相互交流,可使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和谐、愉快.
7. 利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可以巩固和发展学习的积极性. 赫洛克研究表扬与批评对学习不同功能的著名实验表明,受表扬的学生成绩不断上升,受批评的学生成绩有明显进步. 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自己没有得到表扬或批评,但静听其他人的被表扬和批评,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采取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相结合,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挂钩等办法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源泉.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利用自己的威信,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其次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后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紫阳.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评论,1995(1).
【关键词】 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目的;威信;求知欲 兴趣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或抵制这个行为以满足一定需要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 ”动机能激发人采取或抑制行为,能使人的活动指向特定的方向或预期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一方面决定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利用教师的威信,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特别尊敬,对有威信教师的课,会认真听讲,对他(她)的劝导,言听计从. 而对那些没威信的教师则持相反的态度. 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才敢于无顾虑地质疑问难,积极接受知识.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 首先崇高的理想品质,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熟练的业务能力,是教师威信的基本条件;其次,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习惯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只有做到尊师爱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顺利地、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 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为学习的自觉性.
1. 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自觉性.
2. 明确每节课具体学习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愈能在课堂阐明每一具体知识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去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意向.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猜猜老师的上衣面料是什么成分?学生猜后出示:绵70%,涤纶30%. 这样的数你见过吗?它是什么数?表示什么意思?对于百分数你知道些什么?还想学习什么?在此,新课伊始学生就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
3. 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联系起来
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是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准备的,并非运用于当前社会实践的急需.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产生“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疑问. 比如:在认识分数时,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有了整数和小数就能进行一切计算了,怎么还要学习分数?”在学习质数、合数、互质数时,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些知识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用.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学习内容的社会意义,实用价值,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产生对知识的占有欲,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4. 正反学习动机的对比
进行正面教育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某些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进行否定,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动机的斗争,帮助他们克服弱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特别是对于暂时后进的顽皮的学生,尤应如此.
三、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分是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 “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 ”当一名学生对某一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而心理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教师如能将教学过程有机地划为若干个兴趣段,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激发,就会使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得到持续发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学习就成为他们心里的迫切需要,他们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数学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2. 改变例题、练习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丰富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 如能把这些静止的东西动态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那一定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睛. 比如:第一册教学“10的认识”时我将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学小精灵,让十个小精灵长出手脚,会动会跳会哭会笑(课件出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效果特别好.
3. 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体验,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教师在设计教学是要充分考虑为学生创造演示、操作、实验、练习的机会,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做自己,进入课本中,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更贴近自己,感到亲切,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比如第一册“猜数游戏”(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可让同桌做猜黄豆游戏(一共6粒,左手2粒,右手有几粒?)边写算式(6 - 2 = 4,2 4 = 6). 4. 组织一些游戏,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我们通常会发现,即使你平时觉得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游戏或听故事比赛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因子. 教学中教师若能设计一些游戏竞赛或故事抢答等,利用学生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活泼健康的个性,创建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5. 设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疑造成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质疑,自己释疑,或老师释疑,使学生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6. 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习积极性
利用反馈信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有力的手段. 学习者从自己学习的进展、成绩、在实践应用知识的成效中受到鼓舞,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可从反馈信息中知道自己知识的缺陷或薄弱环节,便于及时改进,补救. 比如我在一次测试卷上的评语是“多可惜呀,差一分就是满分了,要是计算题不错题目多好呀!”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简短总结,肯定和鼓励,会心的微笑,诚恳的颔首,赞许的目光,殷切的提示,信任的期待,可使学生随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变更自己的教学方式. 师生相互交流,可使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和谐、愉快.
7. 利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可以巩固和发展学习的积极性. 赫洛克研究表扬与批评对学习不同功能的著名实验表明,受表扬的学生成绩不断上升,受批评的学生成绩有明显进步. 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自己没有得到表扬或批评,但静听其他人的被表扬和批评,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采取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相结合,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挂钩等办法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源泉.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利用自己的威信,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其次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后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紫阳.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评论,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