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朱自清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在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4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在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4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1.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2.令读者恰恰领会得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其他文献
"悲剧"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引入国内,因此众多学者往往以西方悲剧的定义与形式为标准,衡量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偏颇地认为"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而实质上,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文
一般性信任问题应该包括施信者主观层面的信任和受信者客观层面的值得信任两大维度。检视现阶段学界对政策公信力的相关研究发现,政策“值得信任”的单向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
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我们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
思辨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思辨能力较强的小学生不仅能够懂得阅读文章,还能够在文章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及需要学习的写作手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言尤为重要。 思辨性即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分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分析、判断、整理所阅读的文章,并通过判断从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从文章中得到新的结论。如果
诵读,是极其传统的一种学习以及教学的方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诵读理解就是熟读成诵,就是吟诵。叶先生强调,吟诵要以理解为先,以达到“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诵读教学法固然是自古以来的师生所惯用的,而在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有效的教学法,自然不再单单实现诵读的识字句读的功能,它还需要有新的应用策略来增加其功能,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一、诵读教学法在高中学段与初、小学段应用的区别
“文本解读”在《现代规范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如下: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通过自己的理解,深入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个性化等特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语文文本解读的再创造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它与学生自身的背景、经验、能力等因素相关,也可以同样形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