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兴趣;名著导引;以写促读;以说促读;教师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8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著名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指出:“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名著导引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有计划多形式地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激趣”的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步骤,即阅读五环节:先读前言、目录和后记;先略后精;精彩摘抄;撰写心得;交流感悟。其次要加强指导的计划性,并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广泛搜索,储足资源;依据新课程标准分级投放;由中而外,由古而今;由浅入深,把握梯度;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指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以及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等。
二、以写促读即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心得,办学习园地、手抄报、校园刊物等,让学生变读为写,写中读文。在成功迁移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平面到立体,由单纯到丰富,由客观到主观,最终达到目标。同时,写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当人类情感无法向别人倾诉时,我们要乐于用文字来表达。以写促读,教师应该要周密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品德与修养、个性与人格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以说促读即指导学生课前说话,并能注意场合和对象,根据对方表情、手势理解对方意图,课内外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及通过举办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要做到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必须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吸收先哲的思想精华,这样,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主性和深刻性就会进一步增强。
四、教师引领教师要成功地指导学生阅读,并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渊博的知识、气质、口才、板书以及情感因素来陶冶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热爱读书并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其次,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特别是能“激趣”的方法。例如,“读画”法,即让学生在阅读课内外文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阅读的内容和体会在纸上涂鸦,根据情景画出图案,结合教材和课内外短小优美的名篇,组织学生进行图文结合训练,以建立读者所读句子的心理意象,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读演法”,即对读物进行艺术加工,编写成剧本进行表演。如《唐雎不辱使命》等课文可以排练成课本剧。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编码、重组的过程,并融入自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认识结构;比较阅读法,即运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法,把几篇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互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了世界上的一切”。如讲解《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变”字进行比较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比促读,为比而读,将比较阅读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由刚开始的教者引导到最终的学生自主比较,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曾提出:“阅读也是一种表达”。其实,阅读更是一种创新。阅读的过程,是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每一项活动与实验都体现了创新精神。作者、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阅读活动而产生情感共鸣的。学生的阅读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情感共鸣上,还体现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之中。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和学习做人的过程,在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探究,形成对语文形态的接受能力,并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就能更多地接近文本,走进文本,感知人类理性,体验精神抚慰,并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8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著名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指出:“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名著导引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有计划多形式地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激趣”的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步骤,即阅读五环节:先读前言、目录和后记;先略后精;精彩摘抄;撰写心得;交流感悟。其次要加强指导的计划性,并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广泛搜索,储足资源;依据新课程标准分级投放;由中而外,由古而今;由浅入深,把握梯度;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指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以及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等。
二、以写促读即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心得,办学习园地、手抄报、校园刊物等,让学生变读为写,写中读文。在成功迁移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平面到立体,由单纯到丰富,由客观到主观,最终达到目标。同时,写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当人类情感无法向别人倾诉时,我们要乐于用文字来表达。以写促读,教师应该要周密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品德与修养、个性与人格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以说促读即指导学生课前说话,并能注意场合和对象,根据对方表情、手势理解对方意图,课内外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及通过举办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要做到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必须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吸收先哲的思想精华,这样,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主性和深刻性就会进一步增强。
四、教师引领教师要成功地指导学生阅读,并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渊博的知识、气质、口才、板书以及情感因素来陶冶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热爱读书并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其次,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特别是能“激趣”的方法。例如,“读画”法,即让学生在阅读课内外文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阅读的内容和体会在纸上涂鸦,根据情景画出图案,结合教材和课内外短小优美的名篇,组织学生进行图文结合训练,以建立读者所读句子的心理意象,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读演法”,即对读物进行艺术加工,编写成剧本进行表演。如《唐雎不辱使命》等课文可以排练成课本剧。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编码、重组的过程,并融入自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认识结构;比较阅读法,即运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法,把几篇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互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了世界上的一切”。如讲解《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变”字进行比较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比促读,为比而读,将比较阅读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由刚开始的教者引导到最终的学生自主比较,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曾提出:“阅读也是一种表达”。其实,阅读更是一种创新。阅读的过程,是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每一项活动与实验都体现了创新精神。作者、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阅读活动而产生情感共鸣的。学生的阅读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情感共鸣上,还体现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之中。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和学习做人的过程,在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探究,形成对语文形态的接受能力,并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就能更多地接近文本,走进文本,感知人类理性,体验精神抚慰,并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