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海军核潜艇首次环海航行纪实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前,苏联海军核潜艇完成首次环海航行。与所有的第一次一样,这次航行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4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有幸能够一窥究竟。
  其实,这次环海航行并不是为了炫耀苏联海军的军事力量,而是一次在实战条件下对太平洋舰队核潜艇部队实施机动支援的战略演习。当时北方舰队刚刚装备了大约20多艘新型核动力潜艇。按照冷战时期苏联海军的战略构想,太平洋舰队一旦遭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攻击,北方舰队将沿北方海路补给线,对太平洋舰队实施水面支援,但是楚科奇海浅水海域长时间的结冰大大限制了潜艇部队的支援作战行动。因此,实施一次机动支援的战略演习显得十分必要。
  最初拟定的水下航行路线图有三条。第一条,环绕南美洲,穿越德雷克海峡,行程18 700海里,时间78天。第二条,环绕非洲,沿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行程18 000海里,时间75天。第三条,环绕非洲和澳大利亚,穿越新加坡海峡,行程22 400海里,时间90天。最终,苏军总参谋部选择了第一条水下航行路线图,主要目的是为了与美国海军核潜艇机动作战能力进行对比。五年前,美国海军“海神”号核潜艇曾经花费84天的时间,沿该路线进行过一次环海航行。
  原本北方舰队选择了三艘核潜艇参加这次环海航行——K-116号导弹核潜艇(675型)、K-14号(627A型)和K-133号鱼雷核潜艇(627型),但在对它们进行技术维护时发现,K-14号动力系统的某些部件存在严重问题,而进行维修和更换在时间上又不允许,最后决定仅派K-116号和K-133号执行这次任务。同时,任命弗拉季斯拉夫·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中校为K-116号指挥员,任命列夫·斯托利亚罗夫海军上校为K-133号指挥员,任命北方舰队核潜艇区舰队司令阿纳托利·索罗金海军少将为环海编队总指挥。最终确定的航线是:从西利察河海军基地出发向西航行,然后由西向南穿越大西洋,再穿过位于南美和南极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沿南美东部的太平洋海域驶入太平洋北纬附近,由此浮出水面,驶向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勘察加半岛克拉舍宁尼科夫核潜艇基地。大部分航线均选择在北约水面舰艇和潜艇很少出没的偏僻海域,以防止被敌发现,而泄露这次环海机动战略演习作战行动计划。
  
  秘密筹备
  
  这次环海航行的准备工作完全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关于这次航行的目的和任务,也只有司令部和核潜艇的极少数军官知道。为了确保这次环海航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北方舰队司令部专门抽调了最有经验的领航员德米特里·埃德曼海军上校对K-116号和K-133号的领航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一批水文地理专家与海军研究所的代表一起,对核潜艇航海设备和航海地图进行了检查和搜集。这两艘核潜艇的全体官兵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核潜艇的动力系统、生存系统和生活保障系统进行了维护和保养。医务部门对两艘核潜艇全体官兵进行了身体检查,并进行了心理测试。另外,北方舰队司令部还对他们进行了专业技术水平考核。K-133号50%以上的官兵都达到了1级和2级专业技术水平,4名官兵获得了“专业技术能手”称号。
  在遂行这次环海航行任务之前,K-116号和K-133号还组织了联合实战演练。在认真总结实战演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北方舰队司令部对于环海编队的距离和深度重新进行了调整。为了不间断地保持水下联络,还为两艘核潜艇安装了超短波和水声通信装置。
  为了确保它们顺利穿越德雷克海峡,苏联海军还命令“多瑙河”号油轮和“加夫里尔·索雷切夫”号考察船前往德雷克海峡,作为向导为其保驾护航。K-116号和K-133号可以借助艇上声呐探测系统,跟随水面引导船只,以免与冰川相撞。此外,为了预防不测事件发生,“加夫里尔·索雷切夫”号考察船还为两艘核潜艇运送预备队员。
  
  强渡北约反潜防御线
  
  1966年2月2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自签署命令:命令苏联北方舰队核潜艇区舰队K-116号导弹核潜艇(675型)和K-133号鱼雷核潜艇(627型)组成水下编队,遂行首次环海作战任务。午夜零点,站立在舰桥上的K-116号和K-133号指挥员终于等到了启程的命令。在驶离狭窄的西利察河核潜艇基地出口后,两艘核潜艇加快了航速,进入巴伦支海海域后就开始下潜。随着两艘核潜艇指挥台围壳渐渐地消逝在海水中,苏联海军核潜艇第一次环海航行由此拉开了序幕。
  这时,两艘核潜艇的指挥员立即命令艇上通信员关闭与西利察河海军基地的无线电联络,并向全体官兵宣读了苏联海军总司令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致全体官兵的一封公开信:“亲爱的战友们,由于你们肩负着100多年来苏联海军首次环海航行的神圣使命,因此,这次环海航行对于苏联海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坚信,你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这次任务。我们期待着你们凯旋归来!”接着,指挥员向全体官兵下达了这次环海航行的具体作战任务。
  凡是在核潜艇服过役的人都知道,核潜艇官兵不像水面舰艇水手那样潇洒,除了值班-吃饭-休息-值班外,根本无法与风光秀美的大自然接触。当然,比水面舰艇水手幸运的是,由于核潜艇在水下很少会遇到湍流和颠簸,因此官兵几乎很少会晕船。
  很快就要进入北约的反潜防御线——法罗群岛了。在进入法罗群岛之前,环海编队总指挥纳托利·索罗金海军少将与两位核潜艇指挥员一起,对如何隐蔽强渡北约的反潜防御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他们一致认为,由于法罗群岛是北约防范苏联海军核潜艇的重要海域,昼夜都有潜艇值班巡逻,如果稍不留神,这次行动计划就会被敌人发现。因此,在进入该海域之前,必须要查清便于隐蔽强渡的海域位置,即最小噪音回声的水域。同时,核潜艇要放慢螺旋桨转动的频率,以减小噪音向外传播。此外,还要摸清北约潜艇在该海域的活动规律和活动时间。
  根据苏联海军总司令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的命令,如果在强渡反潜防御线时与北约核潜艇发生冲突,环海编队总指挥有权直接下达使用核潜艇武器对其进行攻击的命令。为此,K-116号携带了6枚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2枚带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和10枚鱼雷。K-133号携带了21枚鱼雷。
  当进入法罗群岛之后,两艘核潜艇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接收器接收到的水面和水下反射波逐渐多了起来。声呐员不停地向指挥员报告目标的方位,整个指挥舱陷入了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十分侥幸的是,在强渡北约反潜防御线时,它们没有与北约核潜艇遭遇。
  
  与“海神”号不期而遇
  
  当两艘核潜艇成功强渡北约反潜防御线之后,声呐接收器接收到的水面和水下反射波越来越少。眼看着几天的时间过去了,除了偶尔接收到海豚等水下动物信号外,声呐手没有接收到其它任何信号。
  不过,平静潜伏着波澜。“方位30°发现目标噪声!”——突然,K-116号指挥舱传来了声呐手鲍利斯·拉津海军中士的报告。指挥员弗拉季斯拉夫·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中校立即发出了“对目标实施严密监视”的命令。随后,鲍利斯·拉津报告:“目标的性质已经确定,是一艘美国海军‘海神’号核潜艇。方位未变,仍然是30°,正迎面向我驶来!”“赶快查明‘海神’号核潜艇的深度,以免与我艇相撞!”弗拉季斯拉夫·维诺格拉多夫再次向鲍利斯·拉津发出了命令。“‘海神’号核潜艇的深度无法确定。”
  面对如此严峻的紧急情况,弗拉季斯拉夫·维诺格拉多夫下达了“进入战斗准备”的命令。同时,环海编队总指挥阿纳托利·索罗金海军少将也赶到了指挥舱。在迅速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后,他命令声呐手继续对‘海神’号核潜艇监视一分钟,然后再决定是否规避该目标!
  “真见鬼!目标噪声怎么这么快就消失了?‘海神’号核潜艇怎么没有对我们做出任何反应,要知道现在我们核潜艇的噪声,要比它大得多!”鲍利斯·拉津心里很纳闷。“目标方位发生变化!”“很好!” 阿纳托利·索罗金松了口气说:“立即改变航向,加大航速,解除战斗准备!”
  在松了口气后,大家聚集在一起,议论这次与“海神”号不期而遇的事件。大家都知道,美国核潜艇的声呐系统性能要优于苏联核潜艇。此前,美国核潜艇曾经在苏联海岸线与苏联核潜艇发生过相撞事件,当时都是美国核潜艇提前发现了苏联核潜艇,并采取了规避措施,但由于手忙脚乱和违反操作规程而相撞。总指挥阿纳托利·索罗金海军少将之所以没有立即做出规避“海神”号核潜艇的决定,就是担心对方重犯过去的错误。但这一次,“海神”号似乎并没有提前发现苏联潜艇,而是苏联潜艇提前发现了对方。看来,“海神”号一定是刚刚完成巡逻值班任务,急于返回基地而放松了警惕。否则,K-116号与“海神”号将有一场好戏上演。
  当天晚上,声呐手鲍利斯·拉津海军中士受到了指挥员的表扬,他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了环海航行日记中。
  
  战胜综合性疲劳症
  
  在超短波和水声通信装置的帮助下,环海航行编队保持规定的战斗队形,继续沿大西洋水下航线由北向南航行。这时,环海航行编队沿大西洋完成了四分之一的航程。在每位官兵的日历册上可以清晰地显现出15个方块标记,表明环海航行编队已经在水下航行了15天,每位官兵平均每天工作8个小时。由于工作紧张和睡眠不足,K-133号上的许多官兵患上了综合性疲劳症,最明显的特征是值班怠慢、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和身体素质下降。指挥员助理马拉特·亚布洛科夫海军中校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向指挥员做了汇报。这时,在K-116号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在接到两艘核潜艇指挥员的报告后,阿纳托利·索罗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出现这种症状,除了工作的高度紧张外,住舱环境差也是导致睡眠不足的直接原因。在设计第一代核潜艇时,核潜艇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常规动力潜艇截然不同,首先考虑的是武器装备的安置,其次是仪器仪表,最后才是官兵的安置。狭小的住舱空间、污浊的空气以及连一个人的身位都不到的床铺,不仅令人感到压抑,而且转身都很困难。此外,官兵思念妻儿也是导致其失眠的主要原因。潜艇上的军官,大多是两地分居。
  为了降低官兵工作强度和紧张程度,阿纳托利·索罗金决定将官兵每天值班时间由原先4小时减少到3小时,日常训练时间由12%减少到8.3%,而日常值班力量仍保持在33.3%。保健医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与患病官兵谈心、消除紧张情绪、调剂饮食结构以及强迫官兵从事健身等。此外,还通过举办举重、下棋和扳手等比赛活动,以医治官兵的综合性疲劳症。
  为了鼓舞官兵的战斗士气,两艘核潜艇还创办了自己的《无线电快报》,以表彰在战斗值班和日常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官兵。让每位官兵最为感动的是,《无线电快报》没有忘记报道他们的生日和向他们祝贺。过生日的那一天,指挥员会命令炊事员烤制美味的蛋糕和面包,组织大家为他庆祝。
  总指挥阿纳托利·索罗金也在这期间度过了他的45岁生日。那是1966年的2月24日,中午12点钟,K-116号的指挥员弗拉季斯拉夫·维诺格拉多夫命令将核潜艇潜行在45米处,以示庆祝。
  总之,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和赢得了全体官兵的大力支持,在穿越德雷克海峡驶入太平洋北纬之前,患综合性疲劳症的官兵全部康复。
  
  穿越德雷克海峡
  
  在穿越水文地质复杂的德雷克海峡之前,富兰克群岛以南的冰山成为环海航行编队的最大障碍。遇到冰山时,声呐接收机显示器似乎变成了瞎子,显示器闪烁的一片白光根本无法让声呐手识别出真假回波信号。于是,K-116号的指挥员弗拉季斯拉夫·维诺格拉多夫立即命令将事先准备的水文地质资料找出来,这其中包括俄国著名航海家克鲁森施特恩海军上将的环海航行日记(注)。在富兰克群岛以南的冰山航行时,两艘核潜艇基本上是参照这些水文地质资料航行。此外,它们还对富兰克群岛海域水的深度、密度、含盐度和温度进行了测量和考察。
  当驶入德雷克海峡时,“多瑙河”号油轮和“加夫里尔·索雷切夫”号考察船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为了准确跟踪水面引导船,两艘潜艇要从70米的深处,上浮到8~10米的浅水区。当时,德雷克海峡有6~7级的海浪。可以想像,在这个时候,2艘排水量4 000~7 000吨的核潜艇在短时间上浮到水面,要承受多么大的颠簸。
  1966年3月25日,两艘核潜艇顺利穿越德雷克海峡,驶入南美洲的东太平洋,驶向自己目的地——太平洋舰队勘察加半岛克拉舍宁尼科夫核潜艇基地。1966年3月25日,莫斯科时间23点32分,K-133号首先与前来迎接的导弹驱逐舰会师。莫斯科时间零点54分,K-116号与导弹驱逐舰会师。1966年3月26日,莫斯科时间4点26分(当地时间12点26分),K-116号和K-133号顺利抵达太平洋舰队勘察加半岛克拉舍宁尼科夫核潜艇基地。整个环海航行共计52天16小时,较原计划提前了25天8个小时。在整个航行过程中,K-133号航行了19 682.5海里,而K-116号航行了19 607.7海里。
  勃列日涅夫签署命令,授予K-116号导弹核潜艇和K-133号鱼雷核潜艇六名官兵“苏联英雄”称号。同时,苏联海军总司令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签署命令,授予两艘核潜艇30多名官兵“列宁”勋章和“红星”勋章,以表彰他们为苏联海军做出的杰出贡献。随后,苏联海军联北方舰队核潜艇于1971、1972、1976和1979年,先后四次沿这条航线遂行环海航行作战任务。
  
  [注]早在俄国沙皇时期,克鲁森施特恩海军上将曾经驾驶“希望”号帆船完成了环海航行。当时,克鲁森施特恩海军上将利用星体、太阳和太阳系星行等原始的方法确定了“希望”号帆船的航向和位置,并搜集了大量的冰山资料。
  
  [编辑/严晓峰]
其他文献
9月22日,美国国防部负责采购、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弗兰克·肯德尔正式批准了MQ-4C无人机系统发展计划的“里程碑C”评审结果,标志着“海神信使”(Triton)海上监视无人机获准进入低速初始生产(LRIP)阶段。时隔不到一周,美国海军在9月27日宣布,授予诺格公司一项价值2.553亿美元的合同,将首批采购3架无人机、1座主控制站、1座前方控制站、相关的训练课程和保障设备。  作为RQ-4“全球鹰”
155自行火炮第一期培训班结业典礼暨实弹射击,将于2000年8月2日依照计划进行。  打炮的前一周,开始进行全连射击指挥系统联调训练。简单地说,就是将全连的8门火炮与指挥车、侦察车等作战装备用有线与无线方式组成一个射击指挥网,模拟实战条件,进行作战训练。这套射击指挥系统是我国最先进的数字化射击指挥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技术含量也很高。训练共安排了三个白天一个夜间。  七月份是该国最热的天气,白天气
编者按:在战斗行动中,空中加油机虽然不像其他作战飞机那样每次都冲锋陷阵,但它却能大幅拓展包括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特种作战飞机等在内的各类作战及辅助机种的任务半径,堪称空中力量的“倍增器”。而当前加油机的类型及数量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空军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因此,本文特意选出了当前世界上的十款知名加油机型,通过分析它们的异同,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当前空中加油机的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
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重点发展的新一代运输平台,CH-53K重型直升机在历经数次延期后,终于进入到期待已久的低速初始生产阶段,为美国两栖作战装备的升级换代铺平了道路。  4月4日,洛马公司对外宣布,CH-53K计划成功通过了美国国防部采购委员会(DAB)的全面评审,达到了“里程碑C”,将从工程与制造发展(EMD)阶段进入到生产与部署(PD)阶段。此举表明,“种马之王”(King Stallion)经过
德国ESG电子系统和后勤股份有限公司与Drager公司披露了研制能使跳伞者飞行200千米的特种作战降落伞装置的计划。    自从2003年起德国国防军已经使用了翼型降落伞装置,但是随着目前制式翼的研制,伞兵在9000多米(30000英尺)的高空跳伞后将能飞得更远。  有关翼型降落伞装置的一系列试验预期于2006年底完成,具有制式翼的整套降落伞装置有望在2007年投入使用。该装置目前已引起KSK德国
没有谁强迫我坚强,我却都忍得住清醒的孤独,……  这是张韶涵《我的最爱》中的歌词。在统计朋友们选票的时候,突然听到这些,我便不禁心动。在大洋之中,潜艇守候的不就是一份清醒的孤独吗? 今天,常规潜艇仍是海军武库中的重要成员,虽然美、英、法等国放弃了常规潜艇,但截止2006年,除中国外,全球还有38个国家(地区)装备约300艘常规潜艇。常规潜艇依然是大多国家的最爱!进入21世纪,常规潜艇呈现出热销的
如今,无论是在报纸杂志、门户网站、广播电视上,还是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有关中央飞机制造厂历史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多,中文维基百科还创建了相关的条目,国内的纪念活动也时有所闻。  2015年8月29日~9月13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和画廊”和“第零空间”,原中央飞机制造厂、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员工后代们自费筹办了题为“抗战燃烧的岁月——垒允·驼峰1937-1945”的文献图片书画展。  2017
2007年4月25日,朝鲜为纪念人民军建军75周年举行了大型军事阅兵。在阅兵仪式上共出现了4类48枚地对地导弹,其中新公开3种,但朝鲜电视台转播的阅兵仪式画面上没有出现争议较大的中程导弹,而主要推出了射程较小的KN-02战役战术弹道导弹(题图)。虽然该导弹射程较小,但由于其外形风格与以往朝鲜导弹截然不同,因此在国际上引发了众多猜测。这种转变表明朝鲜导弹技术正在实现自主化设计,向着实用化方向发展。 
C919顺利完成了首飞,为中国又增添了一件国之重器,这是同家意志和人民的创造力的最好体现,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民心士气。今天,笔者带大家围绕C919首架机走一圈,更加直观仔细地认识我国的大型客机。  机头右侧  由于C919采用了承载式整体风挡玻璃,因此C919和波音B787一样没有能够打开的侧舷窗的。而传统飞机驾驶舱的打开侧舷窗也是飞行员紧急逃生的出口,像这样不能打开侧舷窗的飞机就必须为飞行员专门
台湾当局近些年来在“拼外交”方面可谓机关算尽,“银弹外交”失败后,最近又开始大搞“军火外交”、“枪炮外交”,就连台军刚推出的新一代T91步枪也成了香饽饽,成为陈水扁向中东国家献媚的工具。2005年,陈水扁获准过境阿联酋,事后据台湾知情人士透露,陈水扁所谓的“过境访问”是用送10万支T91步枪给阿联酋的许愿换来的。T91步枪能成为台湾外交的砝码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是在57式、T65、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