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名家河北溯源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e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子小薛拿来《精武》2006年第7期所载李瑞林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二)》一文让我看,文中讲李老能的八大弟子,涉及到刘晓兰、刘维山、郭云深、刘轮山、杨扶山、刘奇兰等几位形意门中的名家,其师承关系和学拳过程先后次序多有舛误。我想把我掌握的有关情况粗略地谈一下,与李瑞林先生商榷,也算是给形意拳史以及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充实一点内容,如果有什么错处,请先生批评指正。
  《形意拳名家谱》中提到的刘晓兰和我是同一村的人,他家距离我家不足百米;刘维山是我的曾祖父;杨福山与我家只一墙之隔;刘伦山是我的本家伯父。受家庭的熏陶我自幼喜欢武学,继承家传,研习形意拳术六十余年,所以这其中的事情知道一些。
  李老能字能然,又名李飞羽、李老农,河北深县人,经商至晋,遇戴龙邦、戴麟邦兄弟,学成心意拳。由于时代的需要,为强国强种,并要避开“戴家拳不外传”的规矩,故改“心意拳”为“形意拳”,广收门徒,教授弟子众多,杰出者有“八大弟子”之称,从而李老能先生成了开山立派的形意拳大宗师。
  1.刘晓兰先生及所传主要弟子
  刘晓兰(岚),又名张晓兰(1821~1906年),直隶河间府南里店村(今河北省任丘市南里店村)人,自幼喜好拳术,学过多种拳法,尤喜实战,八极拳最为精纯,其根底最为深厚,当时名闻遐迩。经商至山西遇李老能先生,系直隶深县人氏近乡人也,二人一谈非常投机投缘。经试技,刘晓兰觉得形意拳灵动多变、神妙莫测,遂拜李老能先生为师习形意拳,经十几年研炼得以大成,为李老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孙禄堂在其所著的《拳意述真》一书中是这样记述的:“刘晓兰先生性喜拳术,幼年练八极拳,功夫极纯,后又拜李能然先生为师,研究形意拳术,教授门徒最多。”
  刘晓兰先生功成后,确实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次,刘晓兰在一个方砖铺地的大厅中练“鹰捉”,只见他慢慢悠悠无声无息地一步一步地抓过去,并无出奇之处,可脚下的方砖却都被踩碎了。往前抓十几步后,他狸猫倒上树一回身,只一纵就回到了原处,脚刚落地又弹出十来步远,进退如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只见一条黑影往来,看不清人形,轻如鸿羽,重如山岳,快如疾风。站在一旁看的人,个个瞠目结舌。
  刘晓兰先生不但武功造诣深,在事业上也是一个成功者。先生为贾于易州西陵,经营粮店、百货铺、肉铺、长途运输等生意,弟子们多是经商中的骨干力量,买卖兴隆,家大业大,这给河北形意拳以易州西陵为中心奠定了经济基础。
  刘晓兰先生教授弟子众多,功夫练成者有石振发、刘立山、刘凤伦、杨福、刘凤、朱春芳、李云山、南云标、王老者、孙宝和、张聚川、陈凤高等人。其中出类拨萃者三人,由刘晓兰先生按“山”字命名,刘晓兰自号“彩山”,光彩居中之意;改刘立山叫刘维山,是维护彩山之意;改杨福叫杨扶山,是扶助彩山之意;改刘凤伦为刘轮山,是围绕彩山轮转服从之意,这三人合称“三山”,以示本派核心传承之意。
  石振发和刘晓兰先生是一村人,1861年随师到西陵习拳,为刘晓兰先生的入室弟子,学成后在北京做护院兼教授弟子。
  刘维山与刘晓兰先生亦是同村人,于1866年随师到西陵学拳,为刘晓兰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得到李老能宗师的亲授,随师在易州学艺二十四年。1890年,河北大名府一带有以外号“大漏子”、“二漏子”、“王二漏子”为首能一伙匪众,打家劫舍,抢男霸女,祸害乡里,官衙多次捉捕不获,匪众气焰日盛,朝廷发出“悬赏捉拿”的榜文。刘维山、杨扶山、刘轮山揭了皇榜,前往大名府捉住了这伙匪徒,平息了匪祸,朝庭赏赐在人五品军功兰翎,封刘维山五品官,留在大名府镇守,以防匪祸再兹害民。刘维山看不惯官场中的腐败,不习惯官场生活,几年后便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中开设了一个镖局,以走镖为业,1900年,他参加了“义和团”组织,镖局也变成了义和团的团部。刘维山一生授徒众多。
  刘维山教授的本家侄子刘占岭,技冠时辈,骁勇无比;刘维山所教授的本家侄孙刘书勤,学成后随本家哥哥到保定执教,在北京国术擂台赛中连连得冠,遭小人忌妒暗下毒手,于酒中下毒药,将刘书勤害死于易州。刘占岭前去搬取灵柩,复遭这伙歹徒围攻于坟茔之中,歹徒们个个手持武器,企图制刘占岭于死地,刘占岭赤手空拳,情急之中拔坟中石碑应敌,用石碑连拍带压一下一个,连拔十几个石碑,把十几个歹徒都压在了石碑下,制服了歹徒,由此一战威名大震,时人皆知。
  杨扶山(1855~1943年),河北白洋淀杨家庄人,为刘晓兰先生的入室弟子,功成后随师兄刘维山到南里店村定居。初期在北京、顺义等地做护院,后回到家中,隐居农出,兼授弟子,教徒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杨的小女杨剑霞1934年在她19岁时,于北京挫败在京立擂的俄国大力士麦加罗夫,声震京城,名扬四海。
  刘晓兰先生弟子众多,而郭云深先生无弟子,1879年刘晓兰先生,命自己的两个最小的弟子刘凤伦、陈凤高随郭云深先生学拳,后又拜见宋世荣、白两园先生行弟子礼学拳。刘风伦学成后于保定六中、二师、河大三校任国术教师和保定国术馆馆长等职,直到垂暮之年,一生教授弟子很多。(待续)
其他文献
武术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燕市奇人马礼堂更是一针见血道:“气功和武术是一家,武术家之上乘者,都以练气为真。不论内家、外家,气功不得真传,则难以登峰造极。”正如武谚所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他曾写诗道:“气功武术本一家,可惜后学习练差。内外合一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  在这里,笔者介绍道家上乘气功“龟息真定功”给广大武友,望武友中有识之上,有爱武之心,发大志愿,试一习之。
期刊
少林童子功共由十八式组合而成,是少林武术之筑基训练功法。童子二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这套功法少年儿童练习最为适宜,其实成年人训练后同样显奇效;二是指常练此功夫可使丹田真气充足、筋骨柔韧,犹如童身,是提高技击水平的必修功法。十八式童子功由腰功、腿功、跳跃、耐力、旋转、平衡等基本训练形式组成,不仅适合初习少林武术的青少年,而且适合学练其他门派功夫的初学者。    第一式 坐马托天    功法:马步站立,
期刊
曹继武与王辅臣是形(心)意拳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查询曹氏与王辅臣等人的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日偶读《西窗随笔》时,竟然发现了曹氏与王辅臣的蛛丝马迹:  作者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记载高士奇的为人时,对曹氏亦有描述。高士奇字澹人,号竹窗,又号江村,杭州府人。关于他的身世及发迹之始,有的说他在报国寺廊下卖字糊口,为祖深所见,荐于索额图家奴门下做客,复转荐于索额图。据汪景祺记
期刊
两人搭手乱采花,引进落空转腰胯。  你进我退猫行步,心静体松触觉抓。  腰带双肩肘和腕,粘黏连随缠丝法。  右手引化左手舍,不留痕迹诱惑他。  对方若要抢手进,引进落空舍让恰。  不丢不顶不双重,敌不知我我知他。  对方加劲要听清,收腹含胸化中打。  如要对方死反抗,内动旋转将人发。  久练此功熟生巧,又可击打加擒拿。  真气充实灵敏锐。胎息深长内劲大。  拳谱云:“随人所动,随曲就伸,引进落空,
期刊
在生活中总有些不和谐因素、暴力因素,歹徒常常一边抓住衣领,一边纠缠。希望以下这些制敌技术能帮助弱者摆脱危险!    一、外拨搂腿  制敌技术:敌(右者,下同)抓住我衣领时(图1),我(左者,下同)左手快速外拨敌肘部(图2),随之左脚向敌两腿之间进步,同时右手由外向里搂抓敌左膝窝处(图3),右脚蹬地、肩顶敌前胸、右手回拉将敌摔倒(图4)。  技术说明:1.外拨敌肘部要突然、迅速、准确,即使敌抓衣领之
期刊
按:四路奔打是道家防身自卫的实战功法,功架简便、紧凑、严谨、易学、易记、易练,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若长期演练,对通筋活络、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年过八旬的武术老人胡素芝,虽一生历经坎坷,但武术给了她强健的体魄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至今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现在,胡老把这套功法公诸于世,以飨读者。  1.预备势:面南而立,双腿挺直,脚跟并拢,脚尖外摆成外八字。身正腰直,沉肩挺胸,双拳紧抱于腰间,目视前方
期刊
1.王瑜伽(Raja Yoga) 又叫八分支法瑜伽(Astanga Yoga),如果说哈塔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哈塔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进行冥想。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分支法,即禁制、尊行、体位、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瑜伽冥想方法很多,但体位姿势大都采用莲花坐,练习冥想时通过意念来感受实体的运动,控
期刊
吴氏太极拳有两大特点,一是带功走架,二是非常容易做到“尾闾中正”。  吴氏太极拳带功走架虽然不同于俗称的养生导引功法(其气血运行,纯任自然,气机鼓荡,全由虚实生发。实则气到,力大无穷;虚则气化,触如棉花),但是,其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即都要求腰椎要松。  腰椎不松,则气不能下沉丹田。在松腰椎之前,首先就要求尾椎要正,尾椎不正,则腰椎受累;腰椎受累而紧张,真气就沉不下去。可见尾闾中正在太极拳内功修炼中
期刊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胯与其它关节    研究胯关节不能孤立的分析,应当弄明白它与腰、腿、裆、臀、膝之间的关系。所谓胯骨,也称髋骨,它的上端
期刊
一、技击入手法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需,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体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  1.八字地盆:足如八字形,两腿蹬下,与骑马无异。  2.一字地盆:此式如“一”字形,只须如八字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