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的材料积累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与表现,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恰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然而,在习惯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自身能力的表现,把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教授,把学生变成了接受器,这就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每逢作文,许多学生就像“挤牙膏”似的,绞尽脑汁、胡编乱造或抄袭作文选。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积累材料。
  
  一、充分利用教材,自编小辞典
  
  小学语文教材第五至十二册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理解能力所编排的,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授课文的同时,教师可要求他们自编小辞典。具体操作如下:(1)把当天所学课文自认为有价值的字词分别抄录在卡片上,一张卡片只抄录一个词条;(2)按音序排列卡片,放在一个开口的小盒子内,卡片随时制作,随时插入。每张卡片只抄录一个词条,便于以后补充内容。时间一长,卡片积少成多,学生由此形成习惯,使用起来很方便。
  
  二、开展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课外知识是丰富的,课外阅读的开展对学生积累素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主要有针对性阅读和兴趣性阅读两种形式。
  针对性阅读是指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由教师组织全体同学阅读。阅读材料是教师精心挑选的杂志或报刊,大多与课程配合使用。学生自由挑选阅读材料,并做好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惑”。这种阅读对学生积累材料,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兴趣性阅读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依据自己选择材料而进行的阅读。教师不做具体指导,只是宏观调控,指导做好读书笔记。
  
  三、留心身边故事,写好生活日记
  
  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样,我们的写作也要从生活中吸取养料。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写作的天然素材,因此,写日记是学生积累材料的又一途经。
  日记是每个人的挚友,是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小学时代正是对万物充满新奇感的时候,脑子里总有出乎意料的想法,这些表现在日记中就成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多年来的日记教学使我认识到:要用情感去激发学生产生共鸣,自觉地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日记中不乏佳作,我便将这些佳作系列地整理起来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再写出新的作品,形成一个良好循环。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才能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合理的选材、安排,学生就能轻松地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的习作来。
  
  (作者单位:425514湖南省江华县桥头铺镇大干完小)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枯燥、乏味,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那么,怎样轻松有效的上好历史课,使历史课“活”起来呢?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教育的主体、课堂氛围、表扬和激励、实践精神、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代生活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
期刊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全国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的潮流中。这场改革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开拓进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大批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以农村条件极差、农村孩子天生素质低下为借口而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相去甚远,这是不可取的。近两年来
期刊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作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教师们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经典名言的引导下,都把“读”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早读课在读,上新课之前及上完课后也在读。可大部分老师、学生只注重读的数量而忽略了读的质量,“唱读”现象较为严重,而真正会朗读的学生却廖廖无几。所谓朗读,即是高声地、有感情地读,它要求读准字
期刊
十多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且由于本地特殊的编排方式,我每年都得换一个班去教,因而接触了不少学生。但不管是聪明好学的,还是迟钝懒惰的,每到上作文课前,他们都有如此反应:“作文真难写呀!”更有甚者,学生还编出一首顺口溜来形容作文难写之状:“作文,作文,令我伤神;作文,作文,实在头疼!”几乎到了谈作文变色的地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到这种无可奈何的惊叹,当然会感到一丝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而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所以,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正是从学习活动的这一特点出发。  我们常说: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知识
期刊
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将语文学科教育置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野之中,教给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常常有教师和学生把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归因于智力因素的缺陷、学习内容的繁琐、学习时间的不足等。而实际上,他们的
期刊
作文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的内容反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作文至今尚是师生头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教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这种两难的情绪影响下,作文成了大家皱眉头、成了应付了事的“被嫌弃儿”。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家不应该把作文看成孤立的个体,教师也不必觉得作文难批。“批改”并不等于“修改”,不必逐词、逐句去推敲、揣摩。
期刊
写人的记叙文看起来很容易,但想要真正写好它,使读者一看便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却并非易事。它除了要求描写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外在的东西外,还要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好其心理。这样才可能使人物形神毕肖,呼之欲出。而要描写好人物的心理,则必须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写人的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即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只有善于表现人物在
期刊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同时,作文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那么,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更存在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说不出,有情不能表达,束缚了小
期刊
传统的文本阅读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读和悟,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布鲁纳在论述发现法时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的过程,获得发现兴奋感、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个体的聪明才智,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发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试教学为轴心的怪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