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作为具有促进创业、拉动就业、培育新兴产业重大作用的孵化器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多达4000余家。自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诞生以来,中国的孵化器产业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激发社会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孵化器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市场规律,人为推动的“孵化器运动”不仅不利于企业孵化器的成熟,反而可能导致不少孵化器夭折。近期,在创客空间最早兴旺起来的深圳,已经出现孵化器倒闭的情况,这种苗头值得警惕。计算机世界研究院的调查发现,不少孵化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上游投创圈日渐收紧与冷静之际,不少圈内人士开始担忧,2016年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孵化器倒闭现象。
国内孵化器发展现状
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孵化器诞生以来,企业孵化器强劲地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培育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维基百科定义,企业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s)指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使其成长为成熟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孵化器往往由政府、私人及大学等机构发起成立,为初创小企业提供灵活、低成本的租赁场地,以及较低的管理费用,提供共享服务、职业咨询和管理咨询,并帮助其获得启动资金和原始资本的服务。
自2014年以来,国家对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接连推出重要政策促进孵化器的发展。2015年初,国务院常委会决定设立400亿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总体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对孵化器予以扶持。例如,广州市制定的《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每年市财政将设立1亿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2015年,广州市提出了新一轮孵化器倍增目标:到2016年,全市孵化器达到120家,在2011年基础上翻两番,在孵企业1万家,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新增毕业企业1000家。
在政府扶持下,中国的企业孵化器迅猛发展。据科技部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国孵化器已超过1600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600家,非国家级超过10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在“双创”推动下,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多达4000余家。
目前国内的孵化器如果按照主办方来分类,大致可分为四类:由政府或非盈利团体主办;由大学主办;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主办;由政府或基金会等非盈利团体出资、由私人经营的复合型孵化器,各主办方分别获得各自利益。
如按照所孵化创业公司的阶段分类,可分为托管型孵化器和策划型孵化器。
托管型孵化器面向的是初次创业者或高科技及互联网创业者,这些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大多有以下几类:提供办公场地、提供投资对接服务、帮助注册、举办演讲交流活动、定期的创业培训、项目毕业路演培训等。比如3W咖啡孵化器,其主要提供团队组建、产品开发、工商注册以及投资对接等帮助,对于特别中意的团队,孵化器会进行投资。一些企业家、投资人为了支持创业、孵化优质的高科技及互联网项目,成立了私营的托管型孵化器。例如,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联想旗下的联想之星孵化基地等。此外,很多国外的孵化器机构也在积极进入中国市场,比如微软创投加速器等。
策划型孵化器一般依托于大型的咨询策划公司,面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多次创业者或者传统中小微企业家。这类孵化器面向的创业者多为在初创阶段找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需要进行资源对接,或者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遇到瓶颈需要转型。比如依托于国内顶级的商业模式策划团队蜥蜴国际的88孵化器、和君咨询旗下的和君商学院。
国内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在国内迅速兴起的企业孵化器背后,很多都有来自政府的支持。这与国内创业孵化器的来源不无关系,在早期,国内的孵化器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和发展的。然而,强大的政府背景在促进孵化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留下诸多隐患,暴露出不少问题。
1.孵化器审批机制不完善。一是重复投入、反复补贴一些功能雷同、内容相似的项目,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二是部分企业借用关联企业业绩,重复、交叉申报获得立项;三是审批门槛过低。为了获得政策红利及拉动地方经济,不少孵化器争先恐后地抓取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的孵化器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等。这样的环境让原本严苛的项目评审变成了走马观花,创业者无需再担心自己的项目是否符合孵化器要求,是否能够完美的回答评审员的问题等等。
2.孵化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孵化器的本质内容均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温室特征,可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提供办公场地等基础设施;二是保姆特征,可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代理和行政辅助等配套服务;三是顾问特征,可为在孵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人力培训、市场营销等技术层面的咨询服务。但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企业孵化器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有效体现顾问特征。虽然国内孵化器数量可观,却少有机构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帮助创业者,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商业及融资等方面的实用培训。
3.孵化器同质化现象严重。面对国内严酷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孵化器都在提供同质化的场地及服务。以佛山市为例,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佛山青年创业行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低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农林牧渔业、娱乐体育等市场门槛较低的行业,比例占了七成,而批发和零售业占了青年创业项目的1/4。入驻大沥广佛智城的创大孵化器创始人许洪波就表示,目前佛山创业项目“同质化”程度较高,以O2O、电商、社群一类居多,创新思维的项目不多。
4.部分孵化器性质变异。在一些二线城市,一些人打着“助力双创”“孵化器”的牌子从政府手里拿地,然而根本不管运营。有企业主抱怨,很多地产商找到一片房子或者一座办公楼,把牌子一改就成了“某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或是“某数码港”。等进去谈的时候,聊的不是如何被孵化,而是能否全款买房。据媒体报道,位于南京建邺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房子还没完全建好,就已经全部出租了。而该孵化器未对租房子的企业是否是初创科技企业进行审核,甚至有一些商贸流通领域、生产性、服务性企业也进入了园区。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
国内孵化器发展现状
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孵化器诞生以来,企业孵化器强劲地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培育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维基百科定义,企业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s)指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使其成长为成熟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孵化器往往由政府、私人及大学等机构发起成立,为初创小企业提供灵活、低成本的租赁场地,以及较低的管理费用,提供共享服务、职业咨询和管理咨询,并帮助其获得启动资金和原始资本的服务。
自2014年以来,国家对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接连推出重要政策促进孵化器的发展。2015年初,国务院常委会决定设立400亿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总体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对孵化器予以扶持。例如,广州市制定的《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每年市财政将设立1亿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2015年,广州市提出了新一轮孵化器倍增目标:到2016年,全市孵化器达到120家,在2011年基础上翻两番,在孵企业1万家,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新增毕业企业1000家。
在政府扶持下,中国的企业孵化器迅猛发展。据科技部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国孵化器已超过1600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600家,非国家级超过10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在“双创”推动下,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多达4000余家。
目前国内的孵化器如果按照主办方来分类,大致可分为四类:由政府或非盈利团体主办;由大学主办;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主办;由政府或基金会等非盈利团体出资、由私人经营的复合型孵化器,各主办方分别获得各自利益。
如按照所孵化创业公司的阶段分类,可分为托管型孵化器和策划型孵化器。
托管型孵化器面向的是初次创业者或高科技及互联网创业者,这些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大多有以下几类:提供办公场地、提供投资对接服务、帮助注册、举办演讲交流活动、定期的创业培训、项目毕业路演培训等。比如3W咖啡孵化器,其主要提供团队组建、产品开发、工商注册以及投资对接等帮助,对于特别中意的团队,孵化器会进行投资。一些企业家、投资人为了支持创业、孵化优质的高科技及互联网项目,成立了私营的托管型孵化器。例如,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联想旗下的联想之星孵化基地等。此外,很多国外的孵化器机构也在积极进入中国市场,比如微软创投加速器等。
策划型孵化器一般依托于大型的咨询策划公司,面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多次创业者或者传统中小微企业家。这类孵化器面向的创业者多为在初创阶段找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需要进行资源对接,或者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遇到瓶颈需要转型。比如依托于国内顶级的商业模式策划团队蜥蜴国际的88孵化器、和君咨询旗下的和君商学院。
国内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在国内迅速兴起的企业孵化器背后,很多都有来自政府的支持。这与国内创业孵化器的来源不无关系,在早期,国内的孵化器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和发展的。然而,强大的政府背景在促进孵化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留下诸多隐患,暴露出不少问题。
1.孵化器审批机制不完善。一是重复投入、反复补贴一些功能雷同、内容相似的项目,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二是部分企业借用关联企业业绩,重复、交叉申报获得立项;三是审批门槛过低。为了获得政策红利及拉动地方经济,不少孵化器争先恐后地抓取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的孵化器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等。这样的环境让原本严苛的项目评审变成了走马观花,创业者无需再担心自己的项目是否符合孵化器要求,是否能够完美的回答评审员的问题等等。
2.孵化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孵化器的本质内容均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温室特征,可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提供办公场地等基础设施;二是保姆特征,可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代理和行政辅助等配套服务;三是顾问特征,可为在孵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人力培训、市场营销等技术层面的咨询服务。但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企业孵化器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有效体现顾问特征。虽然国内孵化器数量可观,却少有机构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帮助创业者,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商业及融资等方面的实用培训。
3.孵化器同质化现象严重。面对国内严酷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孵化器都在提供同质化的场地及服务。以佛山市为例,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佛山青年创业行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低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农林牧渔业、娱乐体育等市场门槛较低的行业,比例占了七成,而批发和零售业占了青年创业项目的1/4。入驻大沥广佛智城的创大孵化器创始人许洪波就表示,目前佛山创业项目“同质化”程度较高,以O2O、电商、社群一类居多,创新思维的项目不多。
4.部分孵化器性质变异。在一些二线城市,一些人打着“助力双创”“孵化器”的牌子从政府手里拿地,然而根本不管运营。有企业主抱怨,很多地产商找到一片房子或者一座办公楼,把牌子一改就成了“某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或是“某数码港”。等进去谈的时候,聊的不是如何被孵化,而是能否全款买房。据媒体报道,位于南京建邺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房子还没完全建好,就已经全部出租了。而该孵化器未对租房子的企业是否是初创科技企业进行审核,甚至有一些商贸流通领域、生产性、服务性企业也进入了园区。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