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创新”便是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坚持融合创新,要发挥的是技术优势,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
我试着借鉴“建构学习理论”来描述童真语文,其中的工具观便是“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建构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建构工具,信息技术便成为智能时代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最新、最便捷的建构工具。童真语文的工具观“信息技术 ”,突出的是信息技术与童真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童真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真学效益,引领童真语文教学变革。
一、利用“资源中心”,降低真学的难度
“网络无界,信息无限”,鼠标一点,世界便在学生眼前打开。网络就像是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中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技术 ”为童真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物、文、画,还是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域外风光,都可以“点”之即来。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学生真学的需要,事先在“教学助手”(教学应用软件)中建立好小型的、富有针对性的“资源中心”。
课前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的盲点,补充相应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课文的学习必须知晓事情发生的背景,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一些红色经典课文。比如我在导读《丰碑》一课时,通过互联网运用“资源中心”的优势,链接相关的视频、文字等资源,把文本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学生通过资料的辅助,不仅了解了行军路上的艰难,而且知晓了“丰碑”这个故事与“翻越大雪山”有着直接联系。这就为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活动做了很有必要的铺垫,降低了真学的难度。像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统编本教材里有不少,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冀中地道战》《狼牙山
五壮士》《开国大典》等。
课中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重点,插入相应的微课等资源,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比如在开始学习“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时,插入“这样读,真好玩”的微课,通过一组组学生和大人的朗读展示,学生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拍手读”“表演读”“敲着碗读”“用家乡话读”等朗读方式,这些朗读方式就是对课堂常规朗读方式的补充,帮助学生走出“一起读”的定势模式。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内容少而精,形式趣而活,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自然就降低了真学的难度。
课后可以链接学生的触点,拓展相关资源,打開学生思维,把学习延伸出去。比如在相关红色经典的学习后,我们请学生搜索网络材料,以开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如果学生没有网络搜索的信息技术,如果学生没有信息分类的整体把握,那么是很难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学生要从主题出发,在偌大的“资源中心”里搜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信息,并学习将其写成演讲稿,准备演讲比赛。同时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准备演讲的视频发到“个人空间”,同时推送到“班级空间”,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二、借助“课前导学”,把握真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存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能建构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知晓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哪里。
原先我们往往通过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来面对面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但这样做相对比较费时,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较迅速、精准地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助手”中的“课前导学”栏目推送预学单或者相关的预学微视频,让学生尝试完成预学作业。教师随时随地可通过移动终端对预学作业进行检查,由此来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完成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前设计”。
童真语文倡导将课前预学与课堂学习实行无缝对接,在精准把握学生真实起点上展开最有效的学习。比如工作室的虞雅君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时通过“课前导学”推送了“导学单”,布置了3个预学作业:(1)我能读词语,我认为最难读的词语是(
我试着借鉴“建构学习理论”来描述童真语文,其中的工具观便是“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建构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建构工具,信息技术便成为智能时代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最新、最便捷的建构工具。童真语文的工具观“信息技术 ”,突出的是信息技术与童真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童真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真学效益,引领童真语文教学变革。
一、利用“资源中心”,降低真学的难度
“网络无界,信息无限”,鼠标一点,世界便在学生眼前打开。网络就像是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中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技术 ”为童真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物、文、画,还是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域外风光,都可以“点”之即来。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学生真学的需要,事先在“教学助手”(教学应用软件)中建立好小型的、富有针对性的“资源中心”。
课前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的盲点,补充相应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课文的学习必须知晓事情发生的背景,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一些红色经典课文。比如我在导读《丰碑》一课时,通过互联网运用“资源中心”的优势,链接相关的视频、文字等资源,把文本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学生通过资料的辅助,不仅了解了行军路上的艰难,而且知晓了“丰碑”这个故事与“翻越大雪山”有着直接联系。这就为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活动做了很有必要的铺垫,降低了真学的难度。像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统编本教材里有不少,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冀中地道战》《狼牙山
五壮士》《开国大典》等。
课中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重点,插入相应的微课等资源,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比如在开始学习“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时,插入“这样读,真好玩”的微课,通过一组组学生和大人的朗读展示,学生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拍手读”“表演读”“敲着碗读”“用家乡话读”等朗读方式,这些朗读方式就是对课堂常规朗读方式的补充,帮助学生走出“一起读”的定势模式。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内容少而精,形式趣而活,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自然就降低了真学的难度。
课后可以链接学生的触点,拓展相关资源,打開学生思维,把学习延伸出去。比如在相关红色经典的学习后,我们请学生搜索网络材料,以开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如果学生没有网络搜索的信息技术,如果学生没有信息分类的整体把握,那么是很难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学生要从主题出发,在偌大的“资源中心”里搜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信息,并学习将其写成演讲稿,准备演讲比赛。同时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准备演讲的视频发到“个人空间”,同时推送到“班级空间”,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二、借助“课前导学”,把握真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存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能建构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知晓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哪里。
原先我们往往通过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来面对面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但这样做相对比较费时,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较迅速、精准地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助手”中的“课前导学”栏目推送预学单或者相关的预学微视频,让学生尝试完成预学作业。教师随时随地可通过移动终端对预学作业进行检查,由此来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完成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前设计”。
童真语文倡导将课前预学与课堂学习实行无缝对接,在精准把握学生真实起点上展开最有效的学习。比如工作室的虞雅君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时通过“课前导学”推送了“导学单”,布置了3个预学作业:(1)我能读词语,我认为最难读的词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