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童真语文工具观,提升学生“真学”效益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创新”便是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坚持融合创新,要发挥的是技术优势,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
  我试着借鉴“建构学习理论”来描述童真语文,其中的工具观便是“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建构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建构工具,信息技术便成为智能时代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最新、最便捷的建构工具。童真语文的工具观“信息技术 ”,突出的是信息技术与童真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童真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真学效益,引领童真语文教学变革。
  一、利用“资源中心”,降低真学的难度
  “网络无界,信息无限”,鼠标一点,世界便在学生眼前打开。网络就像是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中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技术 ”为童真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物、文、画,还是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域外风光,都可以“点”之即来。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学生真学的需要,事先在“教学助手”(教学应用软件)中建立好小型的、富有针对性的“资源中心”。
  课前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的盲点,补充相应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课文的学习必须知晓事情发生的背景,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一些红色经典课文。比如我在导读《丰碑》一课时,通过互联网运用“资源中心”的优势,链接相关的视频、文字等资源,把文本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学生通过资料的辅助,不仅了解了行军路上的艰难,而且知晓了“丰碑”这个故事与“翻越大雪山”有着直接联系。这就为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活动做了很有必要的铺垫,降低了真学的难度。像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统编本教材里有不少,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冀中地道战》《狼牙山
  五壮士》《开国大典》等。
  课中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重点,插入相应的微课等资源,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比如在开始学习“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时,插入“这样读,真好玩”的微课,通过一组组学生和大人的朗读展示,学生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拍手读”“表演读”“敲着碗读”“用家乡话读”等朗读方式,这些朗读方式就是对课堂常规朗读方式的补充,帮助学生走出“一起读”的定势模式。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内容少而精,形式趣而活,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自然就降低了真学的难度。
  课后可以链接学生的触点,拓展相关资源,打開学生思维,把学习延伸出去。比如在相关红色经典的学习后,我们请学生搜索网络材料,以开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如果学生没有网络搜索的信息技术,如果学生没有信息分类的整体把握,那么是很难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学生要从主题出发,在偌大的“资源中心”里搜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信息,并学习将其写成演讲稿,准备演讲比赛。同时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准备演讲的视频发到“个人空间”,同时推送到“班级空间”,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二、借助“课前导学”,把握真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存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能建构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知晓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哪里。
  原先我们往往通过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来面对面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但这样做相对比较费时,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较迅速、精准地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助手”中的“课前导学”栏目推送预学单或者相关的预学微视频,让学生尝试完成预学作业。教师随时随地可通过移动终端对预学作业进行检查,由此来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完成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前设计”。
  童真语文倡导将课前预学与课堂学习实行无缝对接,在精准把握学生真实起点上展开最有效的学习。比如工作室的虞雅君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时通过“课前导学”推送了“导学单”,布置了3个预学作业:(1)我能读词语,我认为最难读的词语是(
其他文献
记得那是我入职的第一年,刚接手一个班就听到很多老师对班内小吴同学的各种评价。总的来说,这个孩子让前班主任伤透了脑筋,离异家庭中的他脾气很大,不接受批评,一闹起来可不得了。  于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关注着这个学生。开学一个多月了,也没见他有什么异样,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成绩也不错,我一度认为这个孩子也许并不像老师们所说的那么特殊。  好景不長,渐渐地,我发现他在课堂上开始走神、发呆,甚至老找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结果评价,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笔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机制介入,改进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机制面前,人人平
“阅读策略单元”的独立设置,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创新。笔者拟从阅读策略的概念内涵、阅读策略单元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策略”的概念内涵  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策略”一词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目的,二是有具体行动的安排,三是行动随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笔者认为:阅读策略,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而实行
编者按  特级教师汤瑾带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语文教师团队,围绕课题《“深度写作”在习作阶段试步的实践》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所倡导的“深度写作”指的是让习作在起步时就能皈依生命的真实存在与自由交流,力避以套话组装的“伪深度”。他们结合统编本教材,围繞“深度写作”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儿童情感”“习作基础”“激活思维”,初步构建了“思维导引”式、“想象拓展”式、“生活参与”式三种基本课型。本期就让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共识和要识。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一次考验。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教师的素养如果没有得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必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呢?又该怎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呢?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师核心素养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够适应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治
小说教学,一般老师们更多倾向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做文章。当然,也不会忘了引导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境遇的契合关系。而情节中含有的“意外、悬念、巧合、衬托、暗示、矛盾、冲突”等语文知识,往往在阅读教学时被老师忽视。那么,这些语文知识需不需要教呢?当然要教。因为,情节内容一读就懂,读懂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而阅读教学需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理解语言
美国作家E·B·怀特因他的巨著《夏洛的网》享誉世界。细细品味,他别具匠心的文本构思,清新独特的语言风格,形象鲜明的角色特征,爱与温情的成长主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解读。本文将从关注和解读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出发,旨在引领学生涵泳文本,感受文本诗意的语言魅力,畅享童话中的诗境。  《夏洛的网》诗意的语言魅力对读者的指引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清新活潑的语言风格引发诗性品质  用最单纯的眼光去阅读《
扬州市首届语文教师高端研修班于2015年3月14日开班,以“回归原点,安身立命”为准则,聘请一流专家授课,让学员走近大师,深入研修学科本体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着力培养语文高端人才。从“回归原点,安身立命”引发的对于语文教育追求的思考,到前瞻性地提出“学段融通”的理念并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三年来,高研班组织了“鲁迅作品教学研讨”“杜甫诗歌教学研讨”“汪曾祺作品教学研讨”,到这次的“整本
你努力追求一节什么样的语文课?这是一个我问过无数语文教师,也问过自己无数次的问题。我以为,唯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课堂教学的应然方向。  首先,它应该是一节纯粹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就绝不能冒语文之名,行思品、科学、政治、历史等课之实。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对语言文学的欣赏和品鉴,对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文本解读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的特征,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综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古文的朗读,不能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还应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句中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教师可示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走向熟读成诵。逻辑停顿可参考如下:  群儿/戏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