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质不断丰富发展的今天,出门旅游,怡情逸景,但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复杂多样,游山玩水的同时,人们更多的是要如何取舍旅游中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
有朋友出国游回来,带的奢侈品,不外乎香水、名包、化妆品等,但与她的工薪收入却有很大的反差,大概要过一段缩衣节食的紧日子了。
境外消费奢侈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丰富,出境游持续火热。据了解,2014年,中国出境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预订的国际酒店遍及全球6大洲、158国家与地区、5291座城市。出境游十大热门国家依次为: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外媒还曾预言2015年中国游客将成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群体。
据统计,201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消费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客户。由于价格和质量保障的因素,随着出境旅游的普及,去境外购买奢侈品成为相当一部分人出游的主要目的。
就职于深圳某建筑公司的张先生,每年他们公司都会组织一次出国旅游。“每年去之前都会有很多亲朋好友联系我,让我帮忙捎带东西,比如去法国带香水,去韩国带化妆品,去欧美带皮具,去瑞士带名表等。”张先生说,基本上每次出国之前都会做一份购物清单,免得遗漏掉什么。去年11月,张先生去了一趟英国,带回来大大小小十几个皮包,李先生为此兑换了几万英镑。拿到包的朋友都很喜欢,名牌质量好,又上档次,在那边买还相对便宜很多。
据深圳医药公司的黎小姐介绍,他们公司的女同事居多,私下里难免会聚在一起就比较化妆品、名包等一些上档次的女性用品,偶尔有个小长假也是相约出去购物。同事小蔡尤其热衷奢侈品,上次去泰国做了微整容,顺便还买了几年都用不完的化妆品。暂且不论这些化妆品的保质期,但一次泰国游就花掉了她整整三年的积蓄。难得的一次出国游,没有来得及欣赏异国风情,却背了一身债回来,这样的“奢侈”旅游看上去夸张却真实地反应出当今很多年轻女性扭曲的旅游观和消费观。
境外奢侈消费一直在进行,去年苹果6刚上市,好多人在香港排队买,有的直接买了几十部,回来出售,赚取利润。苹果6质量再好,但这种夸张的消费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旅游奢侈消费观已经被扭曲,盲目追捧和品牌饥饿营销的双重因素之下,人们不自觉中树立了“旅游即消费,消费即奢侈”的旅游观。
树立健康的旅游消费观,势在必行。要转变小富即奢的旅游奢侈消费观,减少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消费,提高必要的消费行为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提高奢侈品消费者品位,推动奢侈品消费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游客不是“土豪”
到一个地方旅游总是想去当地最好的地方,吃当地最好的食物,买当地最好的纪念品。笔者曾经去过湖南的凤凰古城,整座古城都被商人包围着,充斥着商业气息。
随便吃个农家菜要几百块钱,还说纯天然绿色食品,如果你说饭菜一般,他又会说,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原汁原味的;坐个人力车要一百多,还说这是市场价格;导游也拼命让游客买当地产的什么菩萨玉器,保家人平安,一块不知道是真是假的玉石上千元。在他们的眼里,游客都是土豪,买什么都应该是一口价,于是他们就漫天要价,强迫游客“奢侈消费”。
这些年,常有游客抱怨,景区门票涨价太快,羡慕有些西方国家的景区免费开放。我国的杭州,早在2002年就取消了西湖风景区60多个景点的门票。2008年“五一”黄金周,那里接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创历史新高,景区也没有受到破坏。而如今的景区只要有点欣赏价值的就漫天要价。
我国在旅游问题上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旅游就是奢侈消费,出门在外就该多花钱。另外在旅游区商家方面存在着一种“不做回头客”的意识,赚钱是唯一的出发点,不必讲信誉,而这种意识无疑对旅游业有潜在的威胁,这是不利于旅游业长久发展的。
某旅行社曾遭到游客的投诉,说受到商家欺诈,于是当地的相关部门便出面解释,说我们以后将增加措施、加大力度对游客权益的保护,但新闻报道完后就没有任何动静了。于是恶性循环,人们开始对“旅游”感到胆怯,我想这是“商家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五一”旅游季已经来临,有些景区人员又在跃跃欲试,准备大捞一票。这样一种旅游氛围,会吓跑越来越多的、潜在的游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慢慢走近千家万户,旅游不再成为“富人的专属”,那么商家也不能再有“游客即土豪”的观念,随意榨取游客了。
改变旅游消费观
中国作为一个有强大文化根基,又在短期内经历市场几经变化的社会,相当一部分国人一直都拥有着“旅游即购物”的“变味”旅游观。中国人热衷旅游购物受“集体主义”影响,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韩国,2012年中国旅客在仁川机场人均消费116美元,完胜人均消费70美元的日本旅客。在迪拜国际机场,中国旅客葡萄酒消费额约是1370~2500美元,并通常会购买3条以上爱马仕围巾。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联系和交流的密切,中国人愿意走出去,感受异国风情,现在出境游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事情了。据一位导游说,在泰国带团的时候,放眼望去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国人旅游购物的心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除了改变观念,还要严格把关国产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只有国人完全对国产信任了,才不会迷信“贵的就是好的”的外国“奢侈品”了。
另外要加大旅游法的执行力度,真正做到用法律保障游客的权益,如果游客能够放心出去旅游,把心专注在游玩上,而不是一味购物,这才能体现旅游的真谛。
有朋友出国游回来,带的奢侈品,不外乎香水、名包、化妆品等,但与她的工薪收入却有很大的反差,大概要过一段缩衣节食的紧日子了。
境外消费奢侈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丰富,出境游持续火热。据了解,2014年,中国出境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预订的国际酒店遍及全球6大洲、158国家与地区、5291座城市。出境游十大热门国家依次为: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外媒还曾预言2015年中国游客将成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群体。
据统计,201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消费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客户。由于价格和质量保障的因素,随着出境旅游的普及,去境外购买奢侈品成为相当一部分人出游的主要目的。
就职于深圳某建筑公司的张先生,每年他们公司都会组织一次出国旅游。“每年去之前都会有很多亲朋好友联系我,让我帮忙捎带东西,比如去法国带香水,去韩国带化妆品,去欧美带皮具,去瑞士带名表等。”张先生说,基本上每次出国之前都会做一份购物清单,免得遗漏掉什么。去年11月,张先生去了一趟英国,带回来大大小小十几个皮包,李先生为此兑换了几万英镑。拿到包的朋友都很喜欢,名牌质量好,又上档次,在那边买还相对便宜很多。
据深圳医药公司的黎小姐介绍,他们公司的女同事居多,私下里难免会聚在一起就比较化妆品、名包等一些上档次的女性用品,偶尔有个小长假也是相约出去购物。同事小蔡尤其热衷奢侈品,上次去泰国做了微整容,顺便还买了几年都用不完的化妆品。暂且不论这些化妆品的保质期,但一次泰国游就花掉了她整整三年的积蓄。难得的一次出国游,没有来得及欣赏异国风情,却背了一身债回来,这样的“奢侈”旅游看上去夸张却真实地反应出当今很多年轻女性扭曲的旅游观和消费观。
境外奢侈消费一直在进行,去年苹果6刚上市,好多人在香港排队买,有的直接买了几十部,回来出售,赚取利润。苹果6质量再好,但这种夸张的消费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旅游奢侈消费观已经被扭曲,盲目追捧和品牌饥饿营销的双重因素之下,人们不自觉中树立了“旅游即消费,消费即奢侈”的旅游观。
树立健康的旅游消费观,势在必行。要转变小富即奢的旅游奢侈消费观,减少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消费,提高必要的消费行为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提高奢侈品消费者品位,推动奢侈品消费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游客不是“土豪”
到一个地方旅游总是想去当地最好的地方,吃当地最好的食物,买当地最好的纪念品。笔者曾经去过湖南的凤凰古城,整座古城都被商人包围着,充斥着商业气息。
随便吃个农家菜要几百块钱,还说纯天然绿色食品,如果你说饭菜一般,他又会说,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原汁原味的;坐个人力车要一百多,还说这是市场价格;导游也拼命让游客买当地产的什么菩萨玉器,保家人平安,一块不知道是真是假的玉石上千元。在他们的眼里,游客都是土豪,买什么都应该是一口价,于是他们就漫天要价,强迫游客“奢侈消费”。
这些年,常有游客抱怨,景区门票涨价太快,羡慕有些西方国家的景区免费开放。我国的杭州,早在2002年就取消了西湖风景区60多个景点的门票。2008年“五一”黄金周,那里接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创历史新高,景区也没有受到破坏。而如今的景区只要有点欣赏价值的就漫天要价。
我国在旅游问题上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旅游就是奢侈消费,出门在外就该多花钱。另外在旅游区商家方面存在着一种“不做回头客”的意识,赚钱是唯一的出发点,不必讲信誉,而这种意识无疑对旅游业有潜在的威胁,这是不利于旅游业长久发展的。
某旅行社曾遭到游客的投诉,说受到商家欺诈,于是当地的相关部门便出面解释,说我们以后将增加措施、加大力度对游客权益的保护,但新闻报道完后就没有任何动静了。于是恶性循环,人们开始对“旅游”感到胆怯,我想这是“商家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五一”旅游季已经来临,有些景区人员又在跃跃欲试,准备大捞一票。这样一种旅游氛围,会吓跑越来越多的、潜在的游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慢慢走近千家万户,旅游不再成为“富人的专属”,那么商家也不能再有“游客即土豪”的观念,随意榨取游客了。
改变旅游消费观
中国作为一个有强大文化根基,又在短期内经历市场几经变化的社会,相当一部分国人一直都拥有着“旅游即购物”的“变味”旅游观。中国人热衷旅游购物受“集体主义”影响,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韩国,2012年中国旅客在仁川机场人均消费116美元,完胜人均消费70美元的日本旅客。在迪拜国际机场,中国旅客葡萄酒消费额约是1370~2500美元,并通常会购买3条以上爱马仕围巾。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联系和交流的密切,中国人愿意走出去,感受异国风情,现在出境游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事情了。据一位导游说,在泰国带团的时候,放眼望去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国人旅游购物的心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除了改变观念,还要严格把关国产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只有国人完全对国产信任了,才不会迷信“贵的就是好的”的外国“奢侈品”了。
另外要加大旅游法的执行力度,真正做到用法律保障游客的权益,如果游客能够放心出去旅游,把心专注在游玩上,而不是一味购物,这才能体现旅游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