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就是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2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疗模式发展变化的需要
现代科学显示。人体健康和疾病,不仅受生物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深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医学与社会科学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中医药高等医学教育具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双重性质。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适应医疗模式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既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又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教育。特别是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没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底蕴,就不可能孕育出祖国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因此,加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祖国中医药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和珍贵文化遗产。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自然有传承优秀民族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中医药的传统教育,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和涵养医德的传统,历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大多具有宽厚的文史哲人文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要求医生在疾病诊疗中。应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以免伤及病人。中国现代外科奠基人裘法祖有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要求行医者做到精益求精、德艺双罄。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4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胡锦涛同志指出:“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的中医药专门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呼唤人类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就必须努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团队精神好、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二、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前,人文素质欠缺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至少会造成两种不利后果:一是医学相对于其原本的目的渐行渐远,从而变得人性漠视化,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二是人文医学本身的滞后将成为整个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瓶颈,从而制约医学本身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做出清醒的判断,切实改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状况。
1 更新教育观念,解决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切实体会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真正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不少人在思想观念上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存在着思想上没有真重视、措施上没有真落实、实践中没有真行动等“失真”现象,直接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质量和绩效。当前,受近代科技理性主义进步观及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一些中医药院校中,仍有一部分师生不同程度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倾向。因此,由片面重知识、能力到重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首先应该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醒看到时代发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医学生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 改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好第一课堂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利用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人文知识教育,高速高效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即专业课程多,基础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这就造成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综合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要求改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好第一课堂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从优化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师资水平、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努力增强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适当增加基础课、实践课、选修课的比重。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应当大量开设包括人文、社科、艺术以及科技等在内的各类人文选修课。特别是传统文化类、哲学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尤为,必要,因为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合一。是人对事物超越感性认识之上的理性思考,理性思维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哲学层面的功能来加以培养的。
3 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好第二课堂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知识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文化熏陶,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提升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指导行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第一课堂旨在通过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系统传授,那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则侧重于把这些抽象化的人文知识体系具体化并最终内化为人文精神,成为主体的自觉需要。因此,努力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发挥两个课堂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互补作用,对于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态度,从而最终自觉遵循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注重养成教育,营造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内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而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因此,促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除了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态度外,还必须使之充分理解人文思想,并具备相应的人文方法。而这两点的培养都要以特定的文化为依托。必定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而必须十分注重日常的养成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内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就是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2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疗模式发展变化的需要
现代科学显示。人体健康和疾病,不仅受生物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深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医学与社会科学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中医药高等医学教育具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双重性质。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适应医疗模式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既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又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教育。特别是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没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底蕴,就不可能孕育出祖国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因此,加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祖国中医药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和珍贵文化遗产。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自然有传承优秀民族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中医药的传统教育,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和涵养医德的传统,历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大多具有宽厚的文史哲人文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要求医生在疾病诊疗中。应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以免伤及病人。中国现代外科奠基人裘法祖有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要求行医者做到精益求精、德艺双罄。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4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胡锦涛同志指出:“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的中医药专门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呼唤人类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就必须努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团队精神好、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二、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前,人文素质欠缺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至少会造成两种不利后果:一是医学相对于其原本的目的渐行渐远,从而变得人性漠视化,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二是人文医学本身的滞后将成为整个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瓶颈,从而制约医学本身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做出清醒的判断,切实改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状况。
1 更新教育观念,解决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切实体会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真正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不少人在思想观念上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存在着思想上没有真重视、措施上没有真落实、实践中没有真行动等“失真”现象,直接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质量和绩效。当前,受近代科技理性主义进步观及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一些中医药院校中,仍有一部分师生不同程度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倾向。因此,由片面重知识、能力到重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首先应该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醒看到时代发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医学生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 改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好第一课堂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利用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人文知识教育,高速高效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即专业课程多,基础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这就造成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综合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要求改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好第一课堂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从优化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师资水平、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努力增强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适当增加基础课、实践课、选修课的比重。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应当大量开设包括人文、社科、艺术以及科技等在内的各类人文选修课。特别是传统文化类、哲学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尤为,必要,因为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合一。是人对事物超越感性认识之上的理性思考,理性思维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哲学层面的功能来加以培养的。
3 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好第二课堂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知识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文化熏陶,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提升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指导行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第一课堂旨在通过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系统传授,那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则侧重于把这些抽象化的人文知识体系具体化并最终内化为人文精神,成为主体的自觉需要。因此,努力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发挥两个课堂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互补作用,对于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态度,从而最终自觉遵循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注重养成教育,营造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内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而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因此,促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除了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态度外,还必须使之充分理解人文思想,并具备相应的人文方法。而这两点的培养都要以特定的文化为依托。必定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而必须十分注重日常的养成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内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