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与“问”:春秋知识传播的两个途径

来源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大夫掌握了各类礼乐知识,他们以"信而有征"的话语方式,批评社会、讨论礼乐制度,被称为"博物君子"。西周辟雍和春秋泮宫,虽然有礼乐之教,但惠及人员有限,"观"和"问"是春秋贵族获得礼乐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观礼"作为一种礼教仪式,形成于西周的助祭制度、辟雍演示。春秋时,"观礼"制度松懈,通常被用来招待来聘者,这就使得贵族可以通过观礼、观乐、观诗来学习礼乐知识、体验礼教精神。同样,王侯大夫不再满足于"临事有瞽史之导",而主动"问礼"于巫史。周王朝衰颓,礼乐人员和文献典籍星散各地,为贵族"问礼"创造了条件。礼乐知识在世俗社会的传播,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的礼乐知识主要来自"观"与"问",其教学也主要采用"观"与"问"两种方式。"观"与"问",对于春秋时期知识传播、文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