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地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最近收藏起了饮料瓶,放在他睡觉的地方。我猜不出爸爸收藏瓶子干啥?
  阴郁了很久的天气终于放晴,爸爸说要去郊外找点泥巴回来。我这才明白爸爸收藏饮料瓶的目的。几个小时以后,爸爸蹒跚着走进屋子,一股泥土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种玉米的日子。那时候,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前途。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儿。
  爸爸把泥巴装进瓶子,慢慢地拿出他从乡下带来的种子和缩小版的农具,他把种子轻轻地插进泥土,就这样,爸爸种下了希望。种完以后,爸爸慢慢站起来,伸了伸腰,满意地笑了。不一会儿,我们家的落地窗前全部摆满了爸爸的杰作。
  而这个地方,是妻子要求留着的,她说,等春天到了,她就去买几盆盆景放在这里,供休息的时候观赏。
  现在,这块空地全被爸爸的“庄稼”占据了。为了这个,我和妻子闹了好几次矛盾。妻子是城里人,看不惯这种农村人的行为,因此,妻子的脸经常会从风和日丽突然变成风雨雷电,但我们的孩子很是喜欢他爷爷的这块“土地”,他经常问爷爷这个是什么?那个用来做啥子?爸爸在家种地的事情让我很难堪,一边是我的爸爸,一边是我的妻子,我真的不知所措。于是,我和妻子由同床共枕转为两地分居,最后妻子妥协了,她很不耐烦地搬到大姨子家去。
  冬天的风吹着空中的雾霾,让人间多了几分寒意。爸爸经常站在他种的“地”的旁边,看着楼下的人流和来来往往的车辆不停地穿行。有一天早晨,爸爸起得很早,他同样站在他的“庄稼”的旁边。小声对我说:“小云,我想你妈妈了。”爸爸把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生怕别人听见。我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做着事情。
  这天下班以后,我忙了好一阵子才把飯做好,我大声地叫爸爸吃饭,可我叫了好几声,都没有回音。我推开爸爸的房门一看,屋内空荡荡的。我慌了,撒腿就跑下楼去,问小区门卫。门卫说:“早上十点左右,有一个老人背着一个包出去了。”
  我发了一条信息给妻子,让妻子帮忙打电话问问爸爸的去向。
  爸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没有读过书,他会跑到哪儿去呢?于是,我开着车在小区的周围来来回回地寻找,但都没有他的影子,我又在城区里转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爸爸的踪影。我无计可施了,只好跑到派出所报案。
  这时的我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无可奈何地乱撞,我坐在派出所的椅子上,祈祷着爸爸不要出事。
  突然,堂哥打电话来,说爸爸已经安全到家了。堂哥说:“你爸爸叫你们不要担心,他走得急,没来得及给你们说。他叫你把他剪好的窗花在过年的时候贴在窗上。那样可以增加年味,鱼,是你小时候最喜欢的。你爸爸还剪了几只蛐蛐,过年的时候,叫你拿给你儿子,就当是他给你儿子的新年礼物。”
  离开了派出所,我揉了一把眼睛,准备开车去大姨子家把妻子和儿子接回来,可到她家的时候,大姨子说:“她刚才慌慌张张地带着孩子出去了,一句话也没说,不知道为什么?”
  我拨通妻子的电话,没人接。我又慌了,又开着车在大街小巷寻找妻儿。我找遍了他们所有爱去的地方,可连人影都没找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城市的夜空开始变得深沉。我无可奈何,整个人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瘫痪在座椅上。
  凌晨两点,我的电话终于响了。是妻子打来的,她说,爸爸经常去的地方都找遍了,可还是没有找到爸爸。
  我见到妻子的时候,儿子已经在她的怀里安静地睡着了。妻子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看着妻子虔诚的眼神,我很欣慰,也有些内疚。
其他文献
暑假了,所有的紧张都飘飞如风。  伯父家门前的栀子开得如同小写意,半阖半醉,凝聚的清香一波一波地飘散。姐姐——我伯父的长女,安静地坐在花前,悠悠地做着绣活儿。微风吹动白色裙裾,身边绿叶茵茵,清妙的碧玉年华。一枝桃花从亮白绣布中斜出,怜人的红意就荡漾在她的指缝间,疏枝里温润的尽是夏日美好。我迷恋这颜色和细节,倾心姐姐的一针一缕,新奇地伴她缝绣心中的日月。绣针在她手中翻飞,十二色彩线搭配,平针、套针、
期刊
又是雨。  这雨自有一种声音和气味,引人遐思,“对雨思君子”。今夜在雨幕中,在我心头的“君子”是我的恩师——张乘健先生。  他卷曲的头发自有一种疏狂,一种魏晋时代人物的风范。抽烟的样子,洒脱自在。他对着你说话,目光灼烈而富有神采。你在路上看见他,那步子里又富有民国时代慢条斯理的风度。  我入温师院,选了他的课,是讲《红楼梦》。有一回课上,张老师讲到佛学。下课后,我跟上张老师,请教佛学的入门书。张老
期刊
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房屋,有晒坝。  方方幺爸和根明大伯头上冒着白烟,他们抬着被竹杠架起的石礅杵地——他们要在新屋前面打一块晒坝。  晒坝四四方方。先平整泥巴地,用锄头挖挖填填,晒坝的毛坯已然成型。泥巴杵得实是晒坝能经久的关键。从晒坝的某个角落开始,“轰——轰——轰——”“嘿——嘿——嘿——”石礅每一次被抬起,又放下,似乎都用尽了根明大伯和方方幺爸最后的力气——他们的肌力要和晒坝的肌力合体。他们在寒冬
期刊
今年,信丰县古陂镇阳光村从32户贫困户中挑选出9户家庭环境脏乱的当作夏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我带领帮扶干部逐一走访、查看。  当我们来到信安公路沿线一户智障残疾的家庭时,只见一个瘦弱、严重驼背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屋子里迎了出来,爬满皱纹的脸,需吃力地仰起头与我们说话。村干部跟她介绍说,这是就业局的徐局长,今天过来走访。她说:“徐局长啊,家里好乱,不要见怪!”  这是只建了一层没有粉刷的两间砖混房屋,
期刊
阿黄是我和妻子养的一只狗。  儿子满百日时,隔壁婶子家的狗崽刚好出窝,披着一身油亮黄毛,长着两只明汪汪的大眼,肉嘟嘟地跑来我家院子里满地撒欢的阿黄似乎和儿子特别有缘,阿黄摇摇尾巴,儿子就咯咯笑,看它伶俐乖巧,和妻子一商量,阿黄就被我们收养了。  阿黄很听话。儿子没挪步前,但凡要腾出手来做事,妻子就唤阿黄,然后指着座婆(一种幼儿日常用品)中的儿子嘱咐:“阿黄,看着仔仔些。”妻子抽身忙去,阿黄听话地趴
期刊
期盼已久的春节大假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滋扰,想起小学中学课本里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这次不妨重温一次,就从《朝花夕拾》一书读起。曾经在少年时光里影响过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次阅读,那些文字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难以忘怀;而首篇《狗猫鼠》中的隐鼠偶尔做了少年鲁迅的小小宠物,由此生出不同层次的爱憎,今天读起来更让我多了些新的感悟,恰恰遇上这个鼠年。  在母亲端午节绣的荷包品目中,总少不了小
期刊
上初一那年寒假,父亲对我说,他们单位食堂有位老师傅,姓孙,七十多岁,是个高人,会画画,尤其是画蝴蝶,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他问我想不想跟孙师傅学画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天一大早,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去他们的单位。从我家居住的蟹脐沟村到父亲的单位,大约十公里路。因为是由东向西,地势升高,这中间有两个长长的上坡路。父亲骑不动了,我就跳下车,跟着车跑,或在后面推一把。虽然天寒地冻,但一路颠跑,到
期刊
记忆拉回到34年前,我们在同一天跨入晋江一中高一5班。  你是政治课代表,我是英语课代表;你是略带病态的苍白色,我却是健健康康的小麦色;你是班级前几名,我却严重偏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但你第一次主动和我说话,我便滔滔不绝!你说过你没有知音,却执着地把我引为知音,你说只有我懂你。缘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可思议!  我英语成绩稳居No.1,你也是前几名,你提议我们到操场,一个
期刊
在外面吃得多了,总是各种不适,总想着回家吃顿安宁饭,自己动手或妻子做,两三碟小菜,荤素搭配,不寡不腻,吃得舒坦、自在,关键还有调适脾胃的功能。  菜不多,也并不意味着凑合,一定都是爱吃的具有自家独特口感的,比方说:熘包菜的醋就放得特别的多一些,一般人可吃不了;菜薹炒得刚刚熟,要吃起来还有些脆感;马齿苋一般凉拌了吃,蒜和醋不能少;西芹一般切成寸段用腊肉丝炒;西红柿炒蛋要分开来炒,炒好了再烩,这样色香
期刊
雨,一直下,滋润了四月的乡村,盘活了寂静的宅院。  走进湖溪古色古香的马上桥村,雨,倏然厚重起来。门口“一经堂”的匾额,暗红色的底子,姜黄色的字体,仿佛在牵引你走入时光深处。这是吕姓家族北宋时由山西迁移至此形成的花厅,占地1797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共有44间房,272根落地柱,以“且”字形布局。正厅面阔三间,通面宽由门楼、照壁、正厅和两进后堂组成,左右为厢楼。厢楼有前后贯通的长廊连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