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完全符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多维性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应运而生。本文以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提出了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并对其改革的背景、思路和实践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关键词】多元复合型 考核方式 改革 进出口贸易实务
Summ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certai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valuation mode reform. But so far, none of evaluation modes can completely meet the needs of testing the multi-dimensioned vocational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effective ways.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courses of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and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its background, idea and practice, hoping it will help in the improvement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reform,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质量具有检查与监控、反馈与调节、导向与激励等作用。课程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来进行的,它与课程其他教学活动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对称关系,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依靠合理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各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就必须按照“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型人才来培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理念和模式的确定,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推动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仅仅是简单的修改了某种考核方法而已,仍然将循序渐进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割裂开来,这样的考核方式仍然无法综合的、全面的考核教学效果,更无法起到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和督促作用,这种错位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有的课程甚至完全摒弃传统的笔试试卷考核方式,并且被冠上了“过程性考核”的名头。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理念,对于考核方式只是仅仅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而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体
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笔试、课程论文、口试、大作业等方式在期末一次性考核学生,再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于考核是期末一次性终结性的,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这次考核中做得优秀就能够获得高分,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何,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技能掌握得好不好,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训练情况均无法进行反馈。
(二)考核内容片面,与技能要求的完整性相背离
授课教师在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时,多半根据课本或者教材的要求来进行,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单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为主,忽略了应用能力的测试。此外,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空间,更抹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考核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得不到验证。
(三)评价指标孤立,与行业企业要求脱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授课教师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出现了与现今行业企业要求相脫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多数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与真实企业的要求是否完全一致有待考察。并且,企业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与教师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脱离于行业企业之外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真实衡量的意义。
二、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是根据不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进行针对性评价的。按照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考核,即考核内容既要测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情况,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弥补不足和完善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理性、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考核方式的设计,将各类考核方式适当的运用其中,加强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互融合。如单项能力考核可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闭卷、开卷、论文、PPT汇报、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堂提问或随堂小测验等方式;综合能力考核采用方案设计、小组分工合作、模拟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使得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同时又能够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此外,加强考核的检查、反馈和导向作用,使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教学质量情况,帮助师生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单项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或者任务设计,然后针对设置好的项目或者任务细分各项单项能力,在进行课程授课时,除了逐项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的采用各种方式针对各单项能力进行考核和测评。当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的各单项能力训练后,采用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实现考核内容的重复出现,实现考核环节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努力使学生在滚动式的考核环境下牢牢的掌握住各项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融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时融入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融入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考核方案的撰写。此外,努力加大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以现场考核为主要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考评员或技能竞赛的评委,让企业共同参课程实训项目的授课与考核。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得到企业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点评和指导。
三、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笔者将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其应用在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突出对于学生外贸业务和单证处理能力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了他们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细分和优化整理了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的各项能力,并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再将项目细分为各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按照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单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授课教师采取的考核方法主要有:针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PPT总结汇报、随堂小测验、口试活动等;针对岗位技能训练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项目报告、角色扮演、团队活动、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等;针对职业素质的情景剧表演、产品设计竞赛、展会展台布置、现场谈判、商务礼仪竞赛、现场产品宣传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不断的考核并检测学生单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活动安排,极大的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考核时间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复合式考核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在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时是体现连续性的特点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的诊断性、准备性评价,在授课中强化对学生的形成性和巩固性评价,在授课后突出对学生的总结性和综合性评价,将单项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及时找出学生能力的欠缺,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滚动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开展持续性的、有的放矢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考核评价主体体现层次化、多维化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知识理论为辅、操作技能为主、素质训练并重的课程,因此,考核评价的主体可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外贸企业专家、学生本人、学生团队、外贸协会、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等组成。这样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课程评价指标的岗位真实性和社会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效,学生必须成为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多元复合型课程考核方式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通过考核激励学习、督促复习;使教师通过考核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教学双方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多元评价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郭春燕.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李新.“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
[4]林晓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对外经贸
[5]李厥瑾、黃宽.浅谈高职教育中的多维立体考核方式[J].中国电力教育
[6]张美华.进出口业务模拟课程实践性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对外经贸
作者:张蓓(1980-),女,湖北孝感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和外贸单证制作。
【关键词】多元复合型 考核方式 改革 进出口贸易实务
Summ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certai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valuation mode reform. But so far, none of evaluation modes can completely meet the needs of testing the multi-dimensioned vocational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effective ways.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courses of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and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its background, idea and practice, hoping it will help in the improvement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reform,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质量具有检查与监控、反馈与调节、导向与激励等作用。课程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来进行的,它与课程其他教学活动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对称关系,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依靠合理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各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就必须按照“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型人才来培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理念和模式的确定,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推动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仅仅是简单的修改了某种考核方法而已,仍然将循序渐进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割裂开来,这样的考核方式仍然无法综合的、全面的考核教学效果,更无法起到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和督促作用,这种错位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有的课程甚至完全摒弃传统的笔试试卷考核方式,并且被冠上了“过程性考核”的名头。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理念,对于考核方式只是仅仅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而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体
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笔试、课程论文、口试、大作业等方式在期末一次性考核学生,再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于考核是期末一次性终结性的,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这次考核中做得优秀就能够获得高分,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何,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技能掌握得好不好,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训练情况均无法进行反馈。
(二)考核内容片面,与技能要求的完整性相背离
授课教师在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时,多半根据课本或者教材的要求来进行,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单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为主,忽略了应用能力的测试。此外,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空间,更抹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考核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得不到验证。
(三)评价指标孤立,与行业企业要求脱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授课教师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出现了与现今行业企业要求相脫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多数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与真实企业的要求是否完全一致有待考察。并且,企业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与教师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脱离于行业企业之外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真实衡量的意义。
二、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是根据不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进行针对性评价的。按照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考核,即考核内容既要测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情况,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弥补不足和完善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理性、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考核方式的设计,将各类考核方式适当的运用其中,加强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互融合。如单项能力考核可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闭卷、开卷、论文、PPT汇报、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堂提问或随堂小测验等方式;综合能力考核采用方案设计、小组分工合作、模拟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使得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同时又能够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此外,加强考核的检查、反馈和导向作用,使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教学质量情况,帮助师生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单项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或者任务设计,然后针对设置好的项目或者任务细分各项单项能力,在进行课程授课时,除了逐项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的采用各种方式针对各单项能力进行考核和测评。当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的各单项能力训练后,采用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实现考核内容的重复出现,实现考核环节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努力使学生在滚动式的考核环境下牢牢的掌握住各项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融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时融入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融入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考核方案的撰写。此外,努力加大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以现场考核为主要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考评员或技能竞赛的评委,让企业共同参课程实训项目的授课与考核。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得到企业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点评和指导。
三、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笔者将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其应用在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突出对于学生外贸业务和单证处理能力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了他们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细分和优化整理了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的各项能力,并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再将项目细分为各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按照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单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授课教师采取的考核方法主要有:针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PPT总结汇报、随堂小测验、口试活动等;针对岗位技能训练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项目报告、角色扮演、团队活动、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等;针对职业素质的情景剧表演、产品设计竞赛、展会展台布置、现场谈判、商务礼仪竞赛、现场产品宣传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不断的考核并检测学生单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活动安排,极大的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考核时间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复合式考核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在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时是体现连续性的特点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的诊断性、准备性评价,在授课中强化对学生的形成性和巩固性评价,在授课后突出对学生的总结性和综合性评价,将单项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及时找出学生能力的欠缺,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滚动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开展持续性的、有的放矢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考核评价主体体现层次化、多维化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知识理论为辅、操作技能为主、素质训练并重的课程,因此,考核评价的主体可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外贸企业专家、学生本人、学生团队、外贸协会、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等组成。这样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课程评价指标的岗位真实性和社会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效,学生必须成为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多元复合型课程考核方式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通过考核激励学习、督促复习;使教师通过考核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教学双方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多元评价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郭春燕.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李新.“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
[4]林晓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对外经贸
[5]李厥瑾、黃宽.浅谈高职教育中的多维立体考核方式[J].中国电力教育
[6]张美华.进出口业务模拟课程实践性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对外经贸
作者:张蓓(1980-),女,湖北孝感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和外贸单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