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可以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提问题时要注意提问语言的艺术性,提问应目的明确,提问时问题的选择要适度、适时、适量,有节奏的推进,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关联性、梯度性,尽量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学知识点。
关键词:提问技巧;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9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使用对知识点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材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渗透于各个章节,不仅向学生提供大量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还提供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余地。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何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有几点看法。
1提问时语言的艺术性
比如我们以很多主持人为例,他们的语言效果,很自然的将我们就引入栏目的情境之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更使得栏目出彩。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借鉴这种语言艺术,挖掘说话技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适当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突出知识点的核心。同时还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避免贫乏的、呆板的、干瘪的、枯燥的无色语言,更忌讳表达得含含糊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的语言,或者有些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出现的话,那样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继而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亲切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2提问时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为我们引入新课,或者为我们的教学前后联系,或者为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与突破,或者为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或者为结论的总结和归纳等等。总而言之,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练度,教师要积极钻研教课书,抓住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简洁明了的把问题提出来,使得学生首先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才能根据提出来的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不要夹杂太多的知识串,以免主次不清。合理的提问会使得知识点很快的生成,教学重难点也会更明确一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比较流畅的进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问时要把握好对问题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有节奏的推进教学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完成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应用,就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提问时问题的数量,直入重点。问题设计时要有层次性,既要考虑知识点的引出,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我们在讲到分式的运算时,就会提出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数的计算,加减法怎么算,乘除法怎么算,然后出示几道分数和分式的计算题,既让学生回顾分数的一些性质和一些计算法则,又类比出了分式的计算法则。这样问题的引出,问题的推进,问题的解决就完成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分式的计算才是核心,所以在时间的花费上,要注意度和量,在出示计算的题型时,分数的题要控制量少但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在解决分式的计算问题时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
4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三年中,其实在章节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或者有些就是同一个知识点的由低到高的推进,例如讲分式时,可以把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提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形式,然后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又例如讲到三角形时,刚开始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相似,还要专讲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时就要注意知识点的关联。所以教学问题设计要要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应用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时,重心不仅仅是在问"是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问"为什么"、"依据什么"、"怎么想到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所谓新知识时和旧知识的紧密相连,很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所以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后续发展。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迁移"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含新,就不难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5注重提问方式,体现问答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书面、正问、反问等形式。例如一些包含较少关键词的问题就可以用口头表述出来,而包含关键词较多的问题就可以用书面的形式,然后教师读出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明确问题的内容;再者对于本节课的复习铺垫问题有时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表述,但是对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则要书面写出来,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问题也要根据情况选择提问方式,当提问遇到障碍时,例如一些专业名词的理解,或是一些语言的表达过于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格式,组织语言内容。当然采用的语言也可以反问,可以让学生质疑,探疑,来达到对知识的索求。提问时也可以进行铺垫降低思维难度,分解问题、化整为零,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
6提问时要面向全体,问题的设置也要具有层次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学内容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同学,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这样不利于创造一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群体效应可以让大部分人参与共同思考,可以"多带少,好带弱",怎么理解呢,就是大部分学生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度高的话,就会带动少部分学生也想参与,而且还可以互帮互组,这样全班学习质量就会大面积提高。而对问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靠我自己不断的总结摸索,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提问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合理恰当的提问,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教师要积极认真的挖掘初中各教学段的知识点,并探索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态,合理的安排对教学知识的提问,从而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2]孙莉.关注问题设计发展思维能力追求高效课堂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6
[3]钱梦龙.<<教师教学基本功>>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7月。
[4]邢成云题组引领梯度推进――例谈题组梯度复习法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7
关键词:提问技巧;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9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使用对知识点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材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渗透于各个章节,不仅向学生提供大量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还提供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余地。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何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有几点看法。
1提问时语言的艺术性
比如我们以很多主持人为例,他们的语言效果,很自然的将我们就引入栏目的情境之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更使得栏目出彩。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借鉴这种语言艺术,挖掘说话技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适当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突出知识点的核心。同时还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避免贫乏的、呆板的、干瘪的、枯燥的无色语言,更忌讳表达得含含糊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的语言,或者有些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出现的话,那样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继而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亲切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2提问时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为我们引入新课,或者为我们的教学前后联系,或者为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与突破,或者为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或者为结论的总结和归纳等等。总而言之,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练度,教师要积极钻研教课书,抓住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简洁明了的把问题提出来,使得学生首先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才能根据提出来的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不要夹杂太多的知识串,以免主次不清。合理的提问会使得知识点很快的生成,教学重难点也会更明确一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比较流畅的进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问时要把握好对问题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有节奏的推进教学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完成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应用,就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提问时问题的数量,直入重点。问题设计时要有层次性,既要考虑知识点的引出,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我们在讲到分式的运算时,就会提出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数的计算,加减法怎么算,乘除法怎么算,然后出示几道分数和分式的计算题,既让学生回顾分数的一些性质和一些计算法则,又类比出了分式的计算法则。这样问题的引出,问题的推进,问题的解决就完成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分式的计算才是核心,所以在时间的花费上,要注意度和量,在出示计算的题型时,分数的题要控制量少但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在解决分式的计算问题时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
4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三年中,其实在章节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或者有些就是同一个知识点的由低到高的推进,例如讲分式时,可以把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提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形式,然后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又例如讲到三角形时,刚开始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相似,还要专讲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时就要注意知识点的关联。所以教学问题设计要要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应用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时,重心不仅仅是在问"是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问"为什么"、"依据什么"、"怎么想到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所谓新知识时和旧知识的紧密相连,很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所以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后续发展。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迁移"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含新,就不难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5注重提问方式,体现问答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书面、正问、反问等形式。例如一些包含较少关键词的问题就可以用口头表述出来,而包含关键词较多的问题就可以用书面的形式,然后教师读出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明确问题的内容;再者对于本节课的复习铺垫问题有时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表述,但是对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则要书面写出来,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问题也要根据情况选择提问方式,当提问遇到障碍时,例如一些专业名词的理解,或是一些语言的表达过于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格式,组织语言内容。当然采用的语言也可以反问,可以让学生质疑,探疑,来达到对知识的索求。提问时也可以进行铺垫降低思维难度,分解问题、化整为零,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
6提问时要面向全体,问题的设置也要具有层次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学内容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同学,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这样不利于创造一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群体效应可以让大部分人参与共同思考,可以"多带少,好带弱",怎么理解呢,就是大部分学生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度高的话,就会带动少部分学生也想参与,而且还可以互帮互组,这样全班学习质量就会大面积提高。而对问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靠我自己不断的总结摸索,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提问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合理恰当的提问,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教师要积极认真的挖掘初中各教学段的知识点,并探索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态,合理的安排对教学知识的提问,从而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2]孙莉.关注问题设计发展思维能力追求高效课堂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6
[3]钱梦龙.<<教师教学基本功>>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7月。
[4]邢成云题组引领梯度推进――例谈题组梯度复习法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