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融化,无需恐慌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岛位处全球变暖的前沿阵地?你会这么想也不足为奇。毕竟,我们都看过那些纪录片:记者们站在融化的冰川前,泪眼婆娑。去年八月,人们甚至举行了一场葬礼,追悼冰岛首座因“气候变化而壮烈牺牲”的冰川。如今,各国政要来访冰岛,多数似乎也仅仅是为了一睹冰川融化的“可怖”景象。他们回国后,还可以讲述一下自己也曾亲自见证过气候变化的后果。但事实是:冰岛冰川融化,根本无需恐慌。
  当然,我绝不是气候变化的“无视者”。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对地球造成冲击,这一点我清楚得很。北极地区的覆冰面积刷新了自42年前首次有卫星记载以来的最低纪录。气候在变化,但人类也在适应。我们应该以科学而合理的态度来应对这种情况,而不是制造恐慌。
人们为首座“ 逝去的”奥克冰川设立的纪念牌, 上面刻有“致未来的信”,以示警醒。
奥克冰川在1986年与2019年的卫星对比图

  一些激进的环保组织大肆宣扬对诅咒的恐惧,或是宣称拯救地球的唯一办法就是:牺牲现代文明的成就。冰岛的现状表明,这些根本是无稽之谈。我的祖国很年轻——1000多年前才有第一批定居者登陆。因此,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冰岛人独具慧眼,与那些大众媒体的看法截然不同。
  再回到冰岛冰川融化的话题上来。裂冰现象看似令人不安,但也绝非不同寻常。实际上,裂冰的过程恰恰正是冰川本性的体现:它们会移动。随着冰在冰川中部的聚集,边缘的冰就会碎裂。这是自公元9世纪第一批定居者登陆冰岛以来,人们一直亲眼目睹的奇观。
  奥克冰川(Ok glacier),这座人们曾公开悼念的已逝冰川又是怎么回事?奥克其实是一座体积较小的山顶冰川。过去几十年中,它一直在不断缩小。由于有着Ok这样不寻常的名字,它才被大众所知晓,而且还被很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注意到。
  我第一次见到奥克冰川,是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郊游活动中。可当我长大后再次到那片高地时,却担忧地发现,那座儿时记忆中的冰川已经小到几乎看不见了。不过十几年而已,奥克冰川就已经小了那么多!但后来,我了解到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整个20世纪,奥克冰川的融化都未曾停止过。1901年,它占地38平方公里;到了1978年,却只剩下3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去年八月追悼的冰川,实际上在半个世纪前就所剩无几了。
  对于一座刚满700周岁的冰川来说,这样的命运似乎有些悲惨。但冰岛有些冰川却比千年前人迹初至时要大了许多。1890年前后是冰岛冰川的黄金时期,它们不断扩展,吞噬掉大片草地和农田。那些丢掉家园的可怜人恐怕从未料到,有一天“潮流”竟会逆转吧?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气候变化视而不见。我自己对此也深有体会。小时候,我住在雷克雅未克。那时在冬天,我们常会因大雪封门而无法外出。但现在,首都可能整个冬天都见不到雪花。可话又说回来,在我成长的七八十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里,气候又相对暖和得多。
  我们冰岛人亲自见证了自然环境的多变。冰岛是一个自然變化非凡的国家,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我们都认识到了,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力量,但历史同样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生存能力。
  作者阿里·索吉森在其《定居者》一书中曾提到,首批定居者登陆冰岛时,整个国家从“山顶到岸边”都被森林覆盖。很久以后,冰岛才变成了传说中没有树的国家。由此还衍生出了一则老笑话:在冰岛森林中迷路了怎么办?答:站起来就行了。
  冰岛的传说故事也告诉我们,不光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力量,我们的社会还必须以常识为根基,而不是崇尚迷信或恐惧。
  传说,公元1000年,冰岛共和国国会曾召开会议,试图解决一起可能引发内战的争端:是否接纳基督教。在基督教的拥护者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后,有人匆忙跑来宣布:大约30公里外的一座火山爆发了,岩浆正朝着基督教代表索罗德家的方向奔去。众人皆称这都归咎于刚才的演说,神明被触怒了。
  不过,另一位代表斯诺里的驳斥,成功地结束了这场辩论。他站在一处古老的岩浆地遗迹上,问道:“那么我们脚下的这片岩浆地当初又是因何而燃烧?神明又是被谁激怒的呢?”
  这个传说中的火山爆发事件,不过是永无止境的大自然活动中的沧海一粟罢了。但正是这些自然活动,成就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冰岛不断融化的冰川也是如此。
多变的自然活动,成就了冰岛的历史。

  自然一直在变化,或变好,或变坏。自然灾害是人类作孽的结果,这种古老的信仰早就与历史脱轨了。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尊重自然,不用保护环境,相反,我们需要不遗余力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要反应过度,不要受人蛊惑。不管别人对冰川融化现象如何滔滔不绝,我们都不应该恐慌。
  [编译自英国《旁观者》]
  编辑:马果娜
其他文献
我们所处的今天对应着罗马兴衰历程中的哪个阶段?这是每一位研究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都曾面对的问题。借助这种以古论今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中加深对人类自身的理解,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多么脆弱。帝国的兴衰在公元2世纪中叶,罗马人控制了地球上一片广阔的土地,北达不列颠,南至撒哈拉沙漠边缘,西起大西洋,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其人口总数曾在一片兴旺繁荣中攀至7500万的顶峰。18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曾评价那是人
若将地球上所有的病毒排成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将长达一亿光年。地球上的生命,都被一种微小、无形又鲜为人知的生物控制着,那就是病毒。这种微生物的数量十分庞大,每1毫升海水中,就可能含有1.8亿个病毒。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游泳时不小心喝了一口海水,那你吞下的病毒数量几乎能和欧洲人口总数一样多。据科学家估算,地球上的病毒数量大约有千穰之多,也就是1后面跟着31个0,是宇宙中星体数量的百万倍。在过去20多年中
丹尼尔·米勒在得克萨斯州287号公路附近的一家烘焙屋里,我和丹尼尔·米勒喝着咖啡谈论敏感话题。“我们必须好好想想,”丹尼尔·米勒向同为得州人的我问道,“对得克萨斯来说,什么才是对的?”在他看来,如果加泰罗尼亚人、库尔德人和苏格兰人都应当拥有自治权的话,那得州人亦然。“脱美”蓝图得克萨斯拥有自己独特的有趣文明。大约30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听说,医生在一名得州女性体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卵巢囊肿
俄气的通勤列车正穿越冰漠,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火车行驶在北半球如此高纬度的地方。火车以30公里的时速穿过冰漠。车厢中十分温暖,火车进站时才有乘客带进寒意。司机亚历山大·米罗诺维奇望着白茫茫的窗外,一次次地擦去窗上的霜花。这辆列车行驶在北极圈内的贾马尔半岛,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俄气”)的通勤列车,它将工人们送到波瓦南科沃——这里坐落着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冰漠环绕的绿洲世界上大
冰冷的日韩关系不久前,日韩两国紧急推迟《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的终止计划。而在大家以为尘埃落定时,双方政府却又开始互相指责,且说法不一,原因或许在于两国是在美国的施压下勉强握手言和的。此前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和冷战,最后却仓促宣布推迟终止协议,但具体问题尚未解决,双方并不互信。若将首尔明洞的街道(左)与东京涩谷的街道(右)照片拼接在一起,你可能会忽视照片中间的分割线,因为两国行人的整体面貌与街头氛
奥瑞尼亚公共泳池的孩子生活在南非奥瑞尼亚的商人克莱因汉斯最喜欢当地十月的气候,此时夏日的闷热和蚊蝇还未开始侵扰这座小镇。“你可以在外面一直坐到深夜。”她说。家里人喜欢户外活动,孩子们随时可以去奥兰治河边钓鱼,她平时从不锁门,“我们喜欢这里的生活,居住于此是我们的荣幸。”但这座位于北开普省的小镇并不全像克莱因汉斯所描绘的如田园牧歌一般。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已结束26年,奥瑞尼亚却还是一个只有白人准入的地
早在石器时代,当第一位造假者将山洞墙壁上的猛犸象临摹下来时,艺术品造假活动大概就已经开始了。然而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出现,这一行为才变得特别有利可图。艺术品造假当然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它不像其他违法活动那样受到人们的鄙视。原因很简单:多数情况下,受害者都是收藏家,往往都很有钱。“雷区”2018年5月,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57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意大利画家阿美迪欧·莫蒂里安尼的作
想象一下这样的监狱:所有的犯人都有自己监房的钥匙,围墙也只是用木头栅栏简单围起来,没有监禁,也没有哨所,囚犯们可以在白天自由出入,以便在城市中学习或工作。但没有人从这里逃跑。一个感化院般的监狱,就这样真实地存在于芬兰赫尔辛基的芬兰堡。无论是位于圭亚那萨鲁特群岛的监狱,还是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的恶魔岛监狱,抑或是那个位于南非西开普敦、纳尔逊·曼德拉曾在其中度过了小半人生的罗本岛监狱……所有的海岛监狱
芭芭拉·迈耶的哥哥因事故脑部受伤,失去了行动能力。她想为哥哥找一名家庭护理,要求并不高:一名全天候护理人员,在哥哥的人工呼气管堵住时,能在60秒内迅速处理。最终,迈耶选择了一家名为尼莫的家庭护理公司。在医疗评审委员会网站上,这家公司获得了高评分。然而,她没想到的是,这家公司仅派了两名几乎不会说德语的罗马尼亚护工过来。“一旦有紧急情况,谁能打电话通知医生?”更可怕的是,她发现这两名要负责更换哥哥脖颈
為已故亲人祈祷的雅加达一家子一名身穿白袍、头戴白帽、面色友善的雅加达男子骑着轻便摩托车穿行于卡勒特-比瓦克公墓中。谈及自己百年之后,他一脸平静。“这就是我最终的归宿。”他指着这片墓地说,“你的,我的——所有人的归宿。”暂缓之策情况不再如此。占地16公顷的卡勒特-比瓦克公墓是雅加达的第二大公墓。整座城市的墓地不断增加,这里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了,如今已经满员。2017年11月起,当局不再批准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