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面向全体并关注个别学生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准备有效的材料,营造交流的氛围,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重视问题的预设与引导,及时进行交流的评价激励,加强教师的调控,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延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了。有的教师可能会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而有的教师可能会很高兴并表扬:“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职业中学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数学教学往往存在低效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提高职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认为职高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对课堂教学精心组织,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  关键词: 职中学生 数学学习 有效性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比较差,特别是一部分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合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信心;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互动热情;客观评价学生数学合作学习,促进数学合作学习稳步开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合作能力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学生正确数学学习态度的形成、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游戏方法 运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利用游戏这一充满乐趣的办法,可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游戏可以充分调节课堂气氛,使儿童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丰富他们的生活
摘 要: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作者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更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创造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确立自己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关系,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让“生成”成为课堂亮点,给学生更大的思考时空,激发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潜能
孩子们听见上课铃声很快进入课堂,虽然人已坐在课堂上,但心还在课外活动的情景中游荡,有的孩子甚至还叽叽喳喳地谈论几句他们在课间的“得意”之作。显然学生的这种状态一方面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师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打乱了教师准备好的教学环节,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显然要让孩子们的心、孩子们的情移到课堂上来,直接提醒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那怎样让孩子们的心沉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呢?  一、创设趣味的、生活化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