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国家"普九"工作不和谐的一个严重现象是中学生的辍学,特别是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其原因众多,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家庭层面的原因、学校层面的原因及学生个人原因等。解决辍学现象需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及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也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力量,让德育成为防止中学生辍学的有力屏障。
关键词:中学生辍学现象德育
当今新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其实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中共中央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的。《纲要》中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但是,目前存在的中学生辍学现象是"普九"发展的严重阻碍,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中学生辍学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德育成为防治中学生辍学的有力屏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目前,不管该地区的经济好坏,许多中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辍学现象,特别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而且中学生辍学危害深远,不容忽视。首先不利于"普九"、"普高"的顺利实施,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不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违犯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施政形象,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最后引发了青少年犯罪,构成了恶性循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
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社会层次的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职工的精减下岗等原因的冲击对学生乃至家长很大的压力。再加上近几年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个别文化层次较低者发财致富等因素,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造成大量学生辍学。当前社会大众媒体、书籍、网吧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东西的充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还有一部分是受邻里子女辍学的影响,形成了学生辍学的自然群体。
2、家庭层次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家庭主要成员(家长或监护人)是孩子觉悟、提高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劣和家庭主要成员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有一部分家长文化底蕴不足,就学意识差。尽管家庭富裕,但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对待孩子的成长,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一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或成不了什么"家",就强迫孩子弃学从农、从工、从商。相反,有相当部分家庭的确有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孩子就学。还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对学业对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及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看管的"留守儿",这类学生也极易流落到社会上。
3、学校层次的原因。现在的教育,很多人都认为是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其实是一种披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即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应试教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水平低。不少学校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没有建立或使用健全的评估机制,单纯以文化课甚至以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致使教师只抓主要学科和学业成绩好的学生,部分学业较差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辅导机会和应有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倍受冷落和歧视,即使有特长也得不到发挥,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动机,产生厌学乃至对学校的厌恶情绪,导致辍学。
二是教学水平低。很多的辍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教育内容偏深、偏难,不切实际,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对将来工作毫无用处。"部分教师尤其是拔高使用的"小转中"教师,文化素质较低,教学方法不适应,不能因材施教,没有体现学生主体,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是管理水平低。不少学校不能认真领会和深入贯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校管理方针。要么管得松,"放任自流",许多学生出现了辍学倾向;要么管得死,"画地为牢",学校官员和老师成了"看守",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厌学、辍学。
四是师德水平低。极个别的教师缺乏最基本的热爱学生的师德修养,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教师在情感上的交流、关心和爱护。
4、 个体层次的原因。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造成学生主观上内在因素使然的辍学行为。突出表现为:首先是学习动机丧失造成辍学。由于教育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尽完善,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学校生活的魅力,认识不到学习的生活实用目标和人生终极目标,学生一致处于学习成绩低劣失败的环境中,从没有在学习上产生过成就感,久之必然造成辍学的现实。其次是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辍学。家方和校方对学生单方面的苛刻要求,造成学生过重的压抑心理;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造成学生过重的盲从心理;学业成绩持续落后,加上各类活动开展的少,使孩子的就学习欲望越来越低。最后是身体和其它方面的突发原因造成学生的自然流失。
二、让德育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众多,需多方面的合力才能逐渐彻底根除,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德育便是合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 在教育教学中,"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必须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育学生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育人工程,子孙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艰巨任务。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真正让学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杜威所说,"应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关爱,创造性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
3、学校领导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准和爱岗敬业精神。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要遵循"教学道德"。因此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师生互动平台,真正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4、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在学校道德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团支部和班集体,在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沟通。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促使社会各界人人尽一份责、出一份力,积极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杜威.学校与社会o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
[4]曾钊新.试论教学中的道德调节[J]教育研究,1985(6).
关键词:中学生辍学现象德育
当今新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其实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中共中央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的。《纲要》中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但是,目前存在的中学生辍学现象是"普九"发展的严重阻碍,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中学生辍学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德育成为防治中学生辍学的有力屏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目前,不管该地区的经济好坏,许多中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辍学现象,特别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而且中学生辍学危害深远,不容忽视。首先不利于"普九"、"普高"的顺利实施,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不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违犯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施政形象,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最后引发了青少年犯罪,构成了恶性循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
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社会层次的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职工的精减下岗等原因的冲击对学生乃至家长很大的压力。再加上近几年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个别文化层次较低者发财致富等因素,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造成大量学生辍学。当前社会大众媒体、书籍、网吧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东西的充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还有一部分是受邻里子女辍学的影响,形成了学生辍学的自然群体。
2、家庭层次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家庭主要成员(家长或监护人)是孩子觉悟、提高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劣和家庭主要成员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有一部分家长文化底蕴不足,就学意识差。尽管家庭富裕,但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对待孩子的成长,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一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或成不了什么"家",就强迫孩子弃学从农、从工、从商。相反,有相当部分家庭的确有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孩子就学。还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对学业对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及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看管的"留守儿",这类学生也极易流落到社会上。
3、学校层次的原因。现在的教育,很多人都认为是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其实是一种披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即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应试教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水平低。不少学校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没有建立或使用健全的评估机制,单纯以文化课甚至以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致使教师只抓主要学科和学业成绩好的学生,部分学业较差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辅导机会和应有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倍受冷落和歧视,即使有特长也得不到发挥,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动机,产生厌学乃至对学校的厌恶情绪,导致辍学。
二是教学水平低。很多的辍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教育内容偏深、偏难,不切实际,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对将来工作毫无用处。"部分教师尤其是拔高使用的"小转中"教师,文化素质较低,教学方法不适应,不能因材施教,没有体现学生主体,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是管理水平低。不少学校不能认真领会和深入贯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校管理方针。要么管得松,"放任自流",许多学生出现了辍学倾向;要么管得死,"画地为牢",学校官员和老师成了"看守",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厌学、辍学。
四是师德水平低。极个别的教师缺乏最基本的热爱学生的师德修养,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教师在情感上的交流、关心和爱护。
4、 个体层次的原因。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造成学生主观上内在因素使然的辍学行为。突出表现为:首先是学习动机丧失造成辍学。由于教育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尽完善,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学校生活的魅力,认识不到学习的生活实用目标和人生终极目标,学生一致处于学习成绩低劣失败的环境中,从没有在学习上产生过成就感,久之必然造成辍学的现实。其次是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辍学。家方和校方对学生单方面的苛刻要求,造成学生过重的压抑心理;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造成学生过重的盲从心理;学业成绩持续落后,加上各类活动开展的少,使孩子的就学习欲望越来越低。最后是身体和其它方面的突发原因造成学生的自然流失。
二、让德育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众多,需多方面的合力才能逐渐彻底根除,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德育便是合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 在教育教学中,"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必须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育学生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育人工程,子孙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艰巨任务。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真正让学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杜威所说,"应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关爱,创造性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
3、学校领导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准和爱岗敬业精神。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要遵循"教学道德"。因此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师生互动平台,真正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4、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在学校道德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团支部和班集体,在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沟通。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促使社会各界人人尽一份责、出一份力,积极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杜威.学校与社会o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
[4]曾钊新.试论教学中的道德调节[J]教育研究,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