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到“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希望。2017年召开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而扶贫攻坚作为最后的推手也成为检验全面小康社会是否顺利建成的标准。新时代下的精准扶贫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加强党的领导、保障民生、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四个方面体现了特殊的政治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时代;政治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34-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 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累计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也明显改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脱贫攻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各方面基础设施依然有待提高,并且越往后走,脱贫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且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战略在其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也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能否更进一步向前推进。因此,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战略从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从政治意义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就强调过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精准扶贫具体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心骨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扶贫工作也一样,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加强领导是根本,要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在精准扶贫中党对扶贫工作的正确领导,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那么在防止污染、优化生态、乡村振兴等其他各方面事业的推进过程中,又能进一步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依据和支撑。因此,精準扶贫实践工作中强调党的领导能在更高更深的层面进一步加强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并能进一步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实践保障。而具体看来,党的领导又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从中央层面来看,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全局,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的战略,也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减贫效应递减的背景下提出的应对措施,更是中国减贫从最初的救济式扶贫到大规模开发扶贫再到多种方式并行的扶贫方式的转变。所以,从精准扶贫战略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再到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把控。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难题与考验也都依赖于中央依据情况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和相关解决措施。党在整个精准扶贫战略中起到总体统筹的作用,其主要任务在于做好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并对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进行监督巡查,以确保政策按照正确的轨迹前进。总的来说,这一战略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其作用和成效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另一方面,是从基层领导来看。精准扶贫归根到底是在基层贫困地区实施的扶贫行动,乡镇及村一级的基层领导属于前线,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从扶贫对象的瞄准到具体扶贫方式的采用以及组织管理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因此,在精准扶贫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践行者,通过基层党的领导,才能更好更直接地把党的意志和关怀传递给人民。所以,精准扶贫的实施同样能从基层组织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增强贫困群众对党的信服力,最终有利于党开展各方事业、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是一个服务型政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且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并且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宗旨最终是落实到为了人民群众的切实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难题。这也正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中国的减贫历程一路走来,其扶贫方式和主体也发生了转变,从当初的“输血”式扶贫到现在的“造血”式扶贫,从政府单一主体扶贫到现在的政府、市场、社会以及贫困户多元参与扶贫,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用优惠的政策和经济扶持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我脱贫。因此,脱贫攻坚除了要加强党的领导外,还应该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精准扶贫的对象和主体,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也是扶贫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应该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加入到扶贫工作中,组织和支持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此外,还应问计于民,多听取贫困群众意见,从而完善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多方代表性。这一系列的扶贫措施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响应,也会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更好更完善地向前推进。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讲到,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又要以此为基础,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全面小康社会落实了、并得到人民和社会的认可,才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启新的征程。而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完全实现。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更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由此可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展现代化事业的基础和标志,而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又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因此,新时代下在决胜期里实施的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以及最后的成效都检验着全面小康是否成功建成,其最终的实施结果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切实保障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其次,共同富裕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富裕。精准扶贫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摆脱绝对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从我国发展的长远来看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而从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来看,也同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不仅要摆脱物质贫困,还要摆脱精神贫困,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因此精准扶贫战略是要加强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并重,物质方面通过发展生产、财政补贴、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等措施直接提高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方面则通过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直接支持,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只有同时确保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协同前进,精准扶贫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如今,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其政治意义非凡,精准扶贫不但是检验全面小康最终能否实现的试金石,从更长远来看,它也为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2-2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杨静,陆树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24-29,107.
[5]唐步龙.改革开放40周年:从“共同富裕”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2):92-97.
[6]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7-20.
[7]曹立.精准扶贫是政治命题实践命题,也是理论命题[J].理论视野,2016(12).
[8]習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7.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时代;政治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34-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 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累计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也明显改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脱贫攻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各方面基础设施依然有待提高,并且越往后走,脱贫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且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战略在其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也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能否更进一步向前推进。因此,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战略从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从政治意义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就强调过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精准扶贫具体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心骨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扶贫工作也一样,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加强领导是根本,要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在精准扶贫中党对扶贫工作的正确领导,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那么在防止污染、优化生态、乡村振兴等其他各方面事业的推进过程中,又能进一步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依据和支撑。因此,精準扶贫实践工作中强调党的领导能在更高更深的层面进一步加强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并能进一步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实践保障。而具体看来,党的领导又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从中央层面来看,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全局,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的战略,也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减贫效应递减的背景下提出的应对措施,更是中国减贫从最初的救济式扶贫到大规模开发扶贫再到多种方式并行的扶贫方式的转变。所以,从精准扶贫战略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再到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把控。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难题与考验也都依赖于中央依据情况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和相关解决措施。党在整个精准扶贫战略中起到总体统筹的作用,其主要任务在于做好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并对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进行监督巡查,以确保政策按照正确的轨迹前进。总的来说,这一战略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其作用和成效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另一方面,是从基层领导来看。精准扶贫归根到底是在基层贫困地区实施的扶贫行动,乡镇及村一级的基层领导属于前线,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从扶贫对象的瞄准到具体扶贫方式的采用以及组织管理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因此,在精准扶贫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践行者,通过基层党的领导,才能更好更直接地把党的意志和关怀传递给人民。所以,精准扶贫的实施同样能从基层组织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增强贫困群众对党的信服力,最终有利于党开展各方事业、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是一个服务型政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且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并且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宗旨最终是落实到为了人民群众的切实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难题。这也正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中国的减贫历程一路走来,其扶贫方式和主体也发生了转变,从当初的“输血”式扶贫到现在的“造血”式扶贫,从政府单一主体扶贫到现在的政府、市场、社会以及贫困户多元参与扶贫,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用优惠的政策和经济扶持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我脱贫。因此,脱贫攻坚除了要加强党的领导外,还应该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精准扶贫的对象和主体,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也是扶贫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应该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加入到扶贫工作中,组织和支持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此外,还应问计于民,多听取贫困群众意见,从而完善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多方代表性。这一系列的扶贫措施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响应,也会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更好更完善地向前推进。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讲到,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又要以此为基础,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全面小康社会落实了、并得到人民和社会的认可,才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启新的征程。而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完全实现。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更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由此可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展现代化事业的基础和标志,而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又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因此,新时代下在决胜期里实施的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以及最后的成效都检验着全面小康是否成功建成,其最终的实施结果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切实保障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其次,共同富裕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富裕。精准扶贫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摆脱绝对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从我国发展的长远来看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而从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来看,也同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不仅要摆脱物质贫困,还要摆脱精神贫困,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因此精准扶贫战略是要加强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并重,物质方面通过发展生产、财政补贴、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等措施直接提高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方面则通过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直接支持,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只有同时确保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协同前进,精准扶贫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如今,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其政治意义非凡,精准扶贫不但是检验全面小康最终能否实现的试金石,从更长远来看,它也为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2-2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杨静,陆树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24-29,107.
[5]唐步龙.改革开放40周年:从“共同富裕”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2):92-97.
[6]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7-20.
[7]曹立.精准扶贫是政治命题实践命题,也是理论命题[J].理论视野,2016(12).
[8]習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