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视域下学校特殊需要学生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不给学生贴标签,使其融合到普通体育课的做法符合当今全纳教育的理念,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种认为人为努力可以弥补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努力将使特殊需要学生和普通学生双方都从中受益的美好愿望并不令人乐观。有很多的体育教师、特殊需要学生和普通学生对此存在相当多的不适应。并不是我们消除了主观上不平等的态度就可以同时消除学生身体客观上存在的不平等和学习者的学习性向上的差异性。我们主观上可以不把学生类别化,但客观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有不同的教学原则来对应确实存在学习性向和心理适应差异的学生。否则,我们没有资格说对他们体现了公平与关怀。作为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教学原则,这样,当有一天特殊需要学生站在我们面前时,才能够真正去帮助他们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1.特殊体育教学原则确立
  
  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一些与普通体育课不同的教学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普通体育教学原则也适用于特殊体育教学,但下面的几个特定原则,是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筛选出的针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体育教学的原则,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说明。
  
  设计专家问卷对学校特殊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原则等进行论证,经过三轮修正,送呈37位相关专家评价,其中教育部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全国高师体协常务理事8人,特殊教育专家5人。(见表1)
  表中七个教学原则,是笔者积累多年的特殊需要学生体育教学经验,并参考特殊体育教学原则整理而得,最初选中十条原则,其中“理論联系实际原则”、“正常化原则”分别有8位专家和10位专家持否定意见,认为提法不够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材施教原则”认同度很高,但因与“个别化原则”大同小异,最终权衡,认为对于身体练习障碍学生,“个别化”的提法更妥当一些。经过反复修订,最终确定表1中的七条原则,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2,特殊体育教学原则的理解
  
  2.1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是特殊体育课程的第一原则,它源于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理念。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深思熟虑的思考后,针对这些需要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活动。个别化教学是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所有学生都应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应视学生的障碍类别和能力,指导学生可能学习的运动。但对于究竟如何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智力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并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有效的教育,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⑴。
  
  2.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特殊性,并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平等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殊需要学生无论其障碍程度如何,其身心发展规律与普通学生基本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决不能因为他们有某些缺陷或障碍而得不到全面发展和正常待遇,或减少他们全面发展的条件、机会和方面,同时,还应在教学工作中尽可能缩小他们与普通学生在发展上的差距,为追求共同发展奠定基础⑵。
  
  2.3部分参与原则
  部分参与原则是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接纳所有学生,但每位学生参与程度可以根据其能力水平不同而不同。如果是一项作业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其参与其中的一个过程或者部分,而不是全部参与,也不是要求全部掌握。部分参与的做法可以多元性结合不同的人、事、物等,以制造并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学校、社区、家庭的参与等等。这个原则的提法有很强的指向性,体现了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尊重和关怀⑶。
  
  2.4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内容及教学环境的安全陛,教学活动进行中,应防范学生可能发生之不当行为所产生的意外状况。对于特殊需要学生,要求教师应具备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不同的残疾及病症有所了解,要求学校在环境建设时,尽可能给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一个无障碍的校园环境;要求体育器材设计上尽量人性化,多考虑特殊需要学生的实际需求,防止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2.5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首先是指在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方法,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障碍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其次,它还含有要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规则许可范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并学会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被动地等待学校和社会环境来适应自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⑷,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源头。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出发,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殊需要,培养他们的主动适应能力,这样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
  
  2.6成功性原则
  成功性原则对于特殊需要学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由于体能的弱势,他们比一般学生更渴望获得运动方面的成功。对于这个原则的理解,有三个共识:首先,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其次,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I第三,每个人只要付出一定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促使其成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⑸。体育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权利得到完善保障,人人都拥有充分学习的权利和最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积极的期望要求,动态看待学生的发展,并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均等的成功机会。
  
  2.7扬优补缺原则
  扬优补缺原则是指教师要不断寻找和发现特殊需要学生的长处及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活动范围,帮助学生利用自身才能来发展他们的薄弱之处,使其优势更优、以优补缺。特殊需要学生身体的缺陷与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的健全学生实际上也不“健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扬优补缺原则就在于客观分析特殊需要学生身体状况的基础上,借助支持系统,使师生双方共同面对障碍,挑战障碍并最终超越障碍,使他们在补偿缺陷过程中获得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⑹。
  
  3,结语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追求一种深层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特殊需要学生处于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能否给这些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和优质的课程,是学校体育改革是否真正成功的重要一环。忽略这些学生的体育教育,实质上,所谓人文关怀就很可能是一种有失公正的偏爱,所谓和谐也很可能只是一种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和谐。在特殊体育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应比普通学生更重视人文精神,而重视人文性,在身体练习障碍群体中,就不能忽略个体性,离开了个体陛,人文性就会落空。这是体育教学活动深层次的、活的价值。这不仅需要课程设计者、执行者和学习者高度理解和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包括广大普通学生在内的学校诸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6,
  2.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随班就读讲座[EB/OL].www.fudu.lwedu.sh.cn/.
  3.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随班就读讲座[EB/OL].www.fudu.lwedu.sh.cn/.
  4.第斯多惠(德国).[EB/OL]WWW,ccwedu.com/printpage.asp?ArticlelD=1878,
  5.汤盛钦著,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5,
  6.刘秋芳,奎纳性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4,43(1):5-9,
其他文献
初一新生刚接手,既要教动作复杂的广播操,又要建立一整套课堂学习常规,所以对体育教师是一次挑战。经过半个月的实践教学,我尝到了其中的艰辛与苦辣,现总结经验,期与大家分享。    一、征求意见,大家评判    我在用背面示范教学生广播操时,让学生和我一起模仿跟做,在我突然转身的一刹那,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位小男生正在“偷袭”前排的学生,用手推他的背。  我没有停下自己的示范,从背面示范直接转成镜面示范,但
[编者按]:2008年奥运会在即,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作为一种履行承诺的行动已经有目共睹。如今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也几近成熟,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这也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教育界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奥林匹克教育带给学校教育更多的也许是活力和思考。     奥林匹克的精神实质就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尊重,它与教育的本质含义一脉相承。这是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对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历来成为各级学校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一旦出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学校、体育教师、家长、学生就责任的认定和处理而争论不休。有关部门也因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颇感头痛。现在较多的家长认为学生是在学校受伤的,应当由学校承担全部责任,而学校为了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如减少体育课时,删减体育课中较易发生伤害事故的运动项目甚至取消体育课。目前我国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多依
在学习“舞动青春”和“放飞理想”这两套操中各有几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一起学习的各地同行在学过之后做出来的感觉也差别很大。有的人动作做出来很有味道,有的人做起来却平淡无奇。细想一下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动作节奏的把握上。而整套操的新颖之处就恰恰体现在这几处节奏变化明显的操节上,这样说来在其他动作只需要强调动作规格的情况下,如何能把这套操做出味道来,控制好动作节奏我觉得应该是进
本次学习的“七彩阳光”和“希望风帆”两套新广播操,我感觉无论在音乐和动作编排上都非常的有创新。第一套操“七彩阳光”的动作简单大方,体现了横平竖直的特点,突出了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规范性的培养。此套比较适合低年级的教学,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希望风帆”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设计的动作具有童趣,模仿性比较强,每节操的动作都有他的不同的寓意。此套操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在动作编排上很有创意,模仿小舵手驾驶的样子
回顾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各国学校体育研究的情况,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研究是问题导向的研究,学校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内容和研究者构成的变化,都因学校体育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中的学校体育问题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探讨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基础是研究学校体育问题的变化趋势。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问题,自然需要放在社会发展中来思考。在社会发展中,由于学校体育所遇到的和所带来的问题更为复杂,学校体育
原本,我对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评价也是采用传统的,常规的评价方法,也就是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挑选几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能体现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进行测试,把测试的成绩综合一下就成了学生这学期的体育成绩。这种评价方法我实施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年期末,有位学生来找我商量他的体育成绩,因为他想评校级“三好学生”。与那位“三好生”的谈话,对我影响较深,也很有感触,使我有了进一步对体育成绩评价方法的思考——他
为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参加世界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准备,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于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在山东掖县共同召开了全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这次会议从宏观上研究了在学校如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问题,并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近年来,中国学校学生体质下降,且持续下降的信息,终于成为了“显性”的事实,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思考,国家在学校体育领域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什么学生的体质还会打了“水漂”?对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在未来的历史中不再重演显得非常重要。  自有组织的学校体育教育开展以来,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特别是关于体育课程定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影响体育课程定位有三大因素,即国家因素,体育学科因素和
[编者按]: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课前教案的撰写及课堂上的讲解会经常运用到体育简笔画绘图的方式。迟到直观的教学效果。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形象、直观地运用绘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邀长期对此有深入研究的成都体育学院雷咏时教授为我们进行深入浅出的指导帮助,以期尽快帮助广大老师提高此方面的教学能力。    亲爱的体育教师们,大家好!  我也是一位体育教师,在成都体院体操教研室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