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户就是上帝”与“团队精神”看起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实际上它们讲述的是现代服务的两个意识。1992年,我在德国学习了一段时间,其间在布莱克公司进行业务考察,这是一家800多人的大公司,主要经营世界各国金银币及邮票。布莱克公司的服务很有特色,他们组织二十多人每天处理来自全国及全世界的投诉信函及咨询电话。他们可以为处理价值几分钱邮票的投诉,花几十块钱打越洋电话帮助解决客户的困难。当看到我对这种作法百思不得其解时,他们的解释是花几十块钱能够争取这位客户成为该公司的终生客户是值得的。这家公司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从该公司购买其产品的顾客,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想退回手中的藏品,布莱克公司都愿以当时的售价购回。他们还利用一些大型博览会,专门设柜台接待那些愿意退货的顾客。这种办法使其客户对购买其产品有一种安全感。这一常人认为很傻的做法,实际上却十分聪明,他们看到的不是蝇头小利,而是长远利益,因此说他们的服务意识是有经济效益的。
赢利是企业的最高目标,而服务是手段。现在流行一句“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我国集邮行业,现在基本上是垄断经营,邮市火爆的时候,集邮企业很容易忽视集邮者“上帝”的身份,对集邮者的服务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相反,集邮市场低迷的时候,集邮企业却有可能想起了“客户是上帝”这句至理名言。可见,我们没有把“客户是上帝”这种服务意识自始至终地贯彻下来,这种粗放式的服务对集邮经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现在,有人对“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提出异议,认为上帝本身是不存在的,将存在的顾客与不存在的上帝联系在一起,并不能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应该让企业的员工们记住,与那些口袋里装着钞票来买你产品的客户只讲“客户是上帝”,而不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和称心如意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有人建议:如果把“客户是上帝”改成“客户是衣食父母”可能容易理解一些,也容易将对客户的服务精神和企业的生存结合起来,同时也更容易自觉地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服务意识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一般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在我们的企业中,对于下属来说,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上级的指令,而是期望能协调他们无法协调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或者本部门的工作得到配合和支持,因为这种配合与支持是他们无法调动的资源,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对他们提供你的“服务”。如果你不能经常提供这样的服务,他们就会感到工作无法开展,企业的经营思路也就无法贯彻与落实,效益也就随之消失了。
加强集邮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服务也十分重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于是企业各部门的利益互相制约,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为了有效地互相协助、协调各种活动,也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服务往往是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沟通十分困难,互相服务的意识很差,资源不能共享,业务单元目标不一致造成了管理成本加大。实际上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调与服务本应是规模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来源;而资源共享也应包括信息共享、资金调动、销售渠道、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的有形资源及品牌、公共关系、广告、员工经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源。因此,市场部要服务于销售部,销售部也要服务于市场部,产品开发要服务于市场销售,人事部门也要服务于市场营销,下属要服务于上级,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他所交给你的任务,上级在下属需要他做出决定时,一定能为下级提供更多的信息,更高层次的分析等。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美国影片《阿波罗13号》,这是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的一个故事。美国发射的飞船阿波罗13号,在飞往目标的途中出了故障,飞船上的三位宇航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发扬了“团队精神”,克服了困难,安全返回了基地。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也在提倡这种“团队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服务与相互照应。中国有句俗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的文化底蕴造成了人们天生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好传统。如果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引导得当,企业内部的每位成员都懂得相互服务,那么整个企业体现出的气氛一定是非常和谐的,工作效率也一定很高。
集邮企业经营活动构成一个内在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市场体系,形成一个邮票选题、印刷、运输、宣传、销售互为联动的工作关系。集邮企业在反思经历的经营网络优势和自身拥有的邮票垄断经营的优势的同时,还应认识到集邮企业的“团队精神”及服务意识的潜力远未发挥到极致。这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各级集邮企业虽然在初期所具有的灵活经营、简化管理、协调成本等优势逐渐淡化,进而追求短期效应、局部利益,致使各自为政、互相恶性竞争等局限性问题激化。因此,企业内部的严重内耗和规模不经济性逐渐地暴露出来了。邮票低于面值、提前销售及违规经营就是十分突出的表现,造成了有限的邮票资源浪费,集邮企业的整体利益受损的恶果。
集邮企业是多种要素的集合,是多种部门相互作用的体系。如果问哪个要素最重要,哪个要素是核心,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都会认为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这些年我们也设了“管理年”、“服务年”,但由于完成任务的压力,我们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形式,或两头都很平庸,没有抓到点子上。身为集邮企业的管理者们,至少应该认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了。
赢利是企业的最高目标,而服务是手段。现在流行一句“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我国集邮行业,现在基本上是垄断经营,邮市火爆的时候,集邮企业很容易忽视集邮者“上帝”的身份,对集邮者的服务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相反,集邮市场低迷的时候,集邮企业却有可能想起了“客户是上帝”这句至理名言。可见,我们没有把“客户是上帝”这种服务意识自始至终地贯彻下来,这种粗放式的服务对集邮经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现在,有人对“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提出异议,认为上帝本身是不存在的,将存在的顾客与不存在的上帝联系在一起,并不能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应该让企业的员工们记住,与那些口袋里装着钞票来买你产品的客户只讲“客户是上帝”,而不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和称心如意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有人建议:如果把“客户是上帝”改成“客户是衣食父母”可能容易理解一些,也容易将对客户的服务精神和企业的生存结合起来,同时也更容易自觉地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服务意识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一般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在我们的企业中,对于下属来说,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上级的指令,而是期望能协调他们无法协调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或者本部门的工作得到配合和支持,因为这种配合与支持是他们无法调动的资源,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对他们提供你的“服务”。如果你不能经常提供这样的服务,他们就会感到工作无法开展,企业的经营思路也就无法贯彻与落实,效益也就随之消失了。
加强集邮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服务也十分重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于是企业各部门的利益互相制约,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为了有效地互相协助、协调各种活动,也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服务往往是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沟通十分困难,互相服务的意识很差,资源不能共享,业务单元目标不一致造成了管理成本加大。实际上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调与服务本应是规模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来源;而资源共享也应包括信息共享、资金调动、销售渠道、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的有形资源及品牌、公共关系、广告、员工经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源。因此,市场部要服务于销售部,销售部也要服务于市场部,产品开发要服务于市场销售,人事部门也要服务于市场营销,下属要服务于上级,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他所交给你的任务,上级在下属需要他做出决定时,一定能为下级提供更多的信息,更高层次的分析等。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美国影片《阿波罗13号》,这是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的一个故事。美国发射的飞船阿波罗13号,在飞往目标的途中出了故障,飞船上的三位宇航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发扬了“团队精神”,克服了困难,安全返回了基地。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也在提倡这种“团队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服务与相互照应。中国有句俗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的文化底蕴造成了人们天生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好传统。如果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引导得当,企业内部的每位成员都懂得相互服务,那么整个企业体现出的气氛一定是非常和谐的,工作效率也一定很高。
集邮企业经营活动构成一个内在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市场体系,形成一个邮票选题、印刷、运输、宣传、销售互为联动的工作关系。集邮企业在反思经历的经营网络优势和自身拥有的邮票垄断经营的优势的同时,还应认识到集邮企业的“团队精神”及服务意识的潜力远未发挥到极致。这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各级集邮企业虽然在初期所具有的灵活经营、简化管理、协调成本等优势逐渐淡化,进而追求短期效应、局部利益,致使各自为政、互相恶性竞争等局限性问题激化。因此,企业内部的严重内耗和规模不经济性逐渐地暴露出来了。邮票低于面值、提前销售及违规经营就是十分突出的表现,造成了有限的邮票资源浪费,集邮企业的整体利益受损的恶果。
集邮企业是多种要素的集合,是多种部门相互作用的体系。如果问哪个要素最重要,哪个要素是核心,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都会认为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这些年我们也设了“管理年”、“服务年”,但由于完成任务的压力,我们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形式,或两头都很平庸,没有抓到点子上。身为集邮企业的管理者们,至少应该认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