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呢?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认为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联系,把数学生活化,把生活数学课堂化.
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一切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新奇,表现形式可多样化,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奋度.
第四,情境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能马上解决,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讲“反证法”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道旁苦李”的故事:古人王戎自幼聪慧,曾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验之,果然如此.然后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王戎,你是经过怎样的思考后认定李子是苦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就踊跃地发表观点:如果李子不苦,而且树在路边又无人看护,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早已被路人摘完了,但是现在树上还有那么多李子没人摘,说明这李子是苦的.在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假设李子不苦→李子被人摘完→与事实矛盾→李子苦.到这时见时机成熟,便自然地引出了反证法.
二、借助教师的语言魅力,调控课
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教师而言,这门艺术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师在运用语言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初中学生非常注重外在的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如果学生常获得教师的正面评价,那么他的自信心随之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对后继学习的兴趣增大.相反,学习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和否定,在课堂上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 数学教学语言应带点“趣味”.数学本身很抽象,逻辑性又强,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奇,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要讲究科学、严谨、精准外,还应加点“调料”,让学生听得入味,学得有味.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
三、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和
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师生间不单单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须做到: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赢得学生尊重.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尊重需要”位于第四,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及肯定,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实现对更高一级知识的需要.
例如,在讲“联系实际解释代数式的意义”时,笔者先举了个例子:比如3x,可以解释为“香蕉每千克3元,买x千克共付3x元”.提问:对于3x你有不同的解释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本子每本3元,买x本共付3x元;小华每秒走3米,走x秒后一共走了3x米……在其他学生回答时有个学生眼睛望着窗外(外边正在下雨),看似不在听课,所以提问他对3x有什么解释,他回答说一把伞下躲3个人,x把伞下一共躲3x个人.等他说完,学生哄堂大笑,该生显得特别尴尬.在征询了其他学生对此解释的看法后笔者发表观点:他的解释很有创意,不落俗套,想象力丰富,能联系周围的环境对数学问题作出解释,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数学就需要这种精神.尴尬被化解后该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明显活跃.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而这些都应该在充满生机的良好氛围下进行.所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认为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联系,把数学生活化,把生活数学课堂化.
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一切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新奇,表现形式可多样化,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奋度.
第四,情境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能马上解决,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讲“反证法”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道旁苦李”的故事:古人王戎自幼聪慧,曾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验之,果然如此.然后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王戎,你是经过怎样的思考后认定李子是苦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就踊跃地发表观点:如果李子不苦,而且树在路边又无人看护,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早已被路人摘完了,但是现在树上还有那么多李子没人摘,说明这李子是苦的.在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假设李子不苦→李子被人摘完→与事实矛盾→李子苦.到这时见时机成熟,便自然地引出了反证法.
二、借助教师的语言魅力,调控课
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教师而言,这门艺术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师在运用语言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初中学生非常注重外在的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如果学生常获得教师的正面评价,那么他的自信心随之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对后继学习的兴趣增大.相反,学习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和否定,在课堂上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 数学教学语言应带点“趣味”.数学本身很抽象,逻辑性又强,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奇,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要讲究科学、严谨、精准外,还应加点“调料”,让学生听得入味,学得有味.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
三、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和
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师生间不单单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须做到: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赢得学生尊重.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尊重需要”位于第四,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及肯定,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实现对更高一级知识的需要.
例如,在讲“联系实际解释代数式的意义”时,笔者先举了个例子:比如3x,可以解释为“香蕉每千克3元,买x千克共付3x元”.提问:对于3x你有不同的解释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本子每本3元,买x本共付3x元;小华每秒走3米,走x秒后一共走了3x米……在其他学生回答时有个学生眼睛望着窗外(外边正在下雨),看似不在听课,所以提问他对3x有什么解释,他回答说一把伞下躲3个人,x把伞下一共躲3x个人.等他说完,学生哄堂大笑,该生显得特别尴尬.在征询了其他学生对此解释的看法后笔者发表观点:他的解释很有创意,不落俗套,想象力丰富,能联系周围的环境对数学问题作出解释,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数学就需要这种精神.尴尬被化解后该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明显活跃.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而这些都应该在充满生机的良好氛围下进行.所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