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学习,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发展中人才培养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性,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体育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形成终身体育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现状,简要提出有关高职体育新格局的构建,希望能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开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职体育;新格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中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是同一种教育类型,但却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人才的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主干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从近几年的学生体质测量数据结果来看,一直在呈现下降趋势,要想与“职教二十条”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做好对接,高职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模式就必须进行重新调整,重新构建,以更好的满足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
一、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体育课程设计不完善
目前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普通高校的,从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不太符合高职学校的要求,没有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职业特性等因素,使得课堂气氛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与上课教师互动比较少,教学基本还在围绕每年的体质测试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是勉强对付完成基本考试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而高职体育教学通常采用的是集体授课模式,无法做到个性化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也缺乏科学性。
(二)师资缺乏、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不是很受重视的学科,在学校发展整体工作计划中重视度都不够,高职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对优秀教师引进、职称评定、专项投资、业务培训、科研投入等方面支持都不够,造成教师数量明显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任务,教师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够,自我提高、主动学习能力不强,无心关注教学课程的改革创新,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忽视了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三)学生身体素质差,缺乏主动意识
通过对近几年的学生体质测量数据的分析,学生的体质一直在呈下降趋势,在这个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不良习性逐步增多,动与静的比例严重失衡,积极主动参与课上课下的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减弱,就现在的状态离国家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难以胜任未来的本职工作。
(四)软、硬件设施配套不达标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它的主要教学场所是在室外进行,很多项目还受天气、季节的影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多,学校的体育配套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如活动场地少、器材缺乏、老化、理论课教学排不上教室等,已明显影响到了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新格局的构建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现在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新鲜事物随时出现,各种体育锻炼的方式也不断更新,如瑜伽、高尔夫等,有条件的学校已将这类项目纳入了正式的课程教学中,没条件的学校有的已作为选修课在学生中开展,但大部分学校基本无法开展起来。过去传统的足、篮、排、体操、田径等传统项目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未来将肩负着国家各个产业的一线技术管理、生产、服务建设任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高职学生体育素养水平下降的严重问题,不断反思课程教学,推进教学改革,采用有效手段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成效,(1)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有针对性的把教学内容与职业特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职教二十条”的总体目标,才能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多样化的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由三部分组成:普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高职学校师资缺乏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对选修课和开展学校第二课堂存在很大的困难,现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的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一些专业人士、学校有经驗的其他任何教师、学生会、团委来参与完成这一部分的工作。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专业特点、学生身体运动水平、地域环境、场地设施等,来设置安排体育项目,在保证学生身体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为主动,使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智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社交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转变观念,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按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学校应当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体育的投资力度,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深造的机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评聘制度、奖励制度、科研制度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也应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责任心;学校应加大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增强运动场所的建设,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体质、爱好、结合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等科学合理配备运动器械,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开展。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使过去无法用语言和示范动作表达清楚的动作过程,现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有效的现代化手段剖析各项运动技术;教学的方式也不再仅限于体育场上的现场教学模式,可以把微课、云班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入体育教育中来。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打造更高效的体育课堂,为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熟悉动作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掌握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远程技术,检查学生的自觉主动运动情况等。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要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对考核形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要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学生体育课学习状况。(2)
三、结语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体育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加强体育改革,增强对高职体育的重视程度,是我们实现体育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目前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全体体育教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树立正确积极的高职体育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高职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注释:
王芬,刘光辉,韩永清.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改革必要性分析[J].时代农机,2017(10).
郑淑倩,牟思莹,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
参考文献:
[1]王芬,刘光辉,韩永清.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改革必要性分析[J].时代农机,2017 (10):233.
[2]鄭淑倩,牟思莹.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11):142+158.
[3]董清正,淳友忠,张江龙.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J].运动精品,2019 (01):26-27.
[4]唐莺.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园,2018 (16).
[5]刘志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1):193.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职体育;新格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中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是同一种教育类型,但却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人才的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主干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从近几年的学生体质测量数据结果来看,一直在呈现下降趋势,要想与“职教二十条”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做好对接,高职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模式就必须进行重新调整,重新构建,以更好的满足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
一、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体育课程设计不完善
目前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普通高校的,从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不太符合高职学校的要求,没有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职业特性等因素,使得课堂气氛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与上课教师互动比较少,教学基本还在围绕每年的体质测试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是勉强对付完成基本考试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而高职体育教学通常采用的是集体授课模式,无法做到个性化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也缺乏科学性。
(二)师资缺乏、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不是很受重视的学科,在学校发展整体工作计划中重视度都不够,高职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对优秀教师引进、职称评定、专项投资、业务培训、科研投入等方面支持都不够,造成教师数量明显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任务,教师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够,自我提高、主动学习能力不强,无心关注教学课程的改革创新,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忽视了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三)学生身体素质差,缺乏主动意识
通过对近几年的学生体质测量数据的分析,学生的体质一直在呈下降趋势,在这个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不良习性逐步增多,动与静的比例严重失衡,积极主动参与课上课下的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减弱,就现在的状态离国家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难以胜任未来的本职工作。
(四)软、硬件设施配套不达标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它的主要教学场所是在室外进行,很多项目还受天气、季节的影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多,学校的体育配套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如活动场地少、器材缺乏、老化、理论课教学排不上教室等,已明显影响到了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新格局的构建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现在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新鲜事物随时出现,各种体育锻炼的方式也不断更新,如瑜伽、高尔夫等,有条件的学校已将这类项目纳入了正式的课程教学中,没条件的学校有的已作为选修课在学生中开展,但大部分学校基本无法开展起来。过去传统的足、篮、排、体操、田径等传统项目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未来将肩负着国家各个产业的一线技术管理、生产、服务建设任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高职学生体育素养水平下降的严重问题,不断反思课程教学,推进教学改革,采用有效手段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成效,(1)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有针对性的把教学内容与职业特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职教二十条”的总体目标,才能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多样化的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由三部分组成:普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高职学校师资缺乏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对选修课和开展学校第二课堂存在很大的困难,现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的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一些专业人士、学校有经驗的其他任何教师、学生会、团委来参与完成这一部分的工作。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专业特点、学生身体运动水平、地域环境、场地设施等,来设置安排体育项目,在保证学生身体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为主动,使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智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社交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转变观念,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按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学校应当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体育的投资力度,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深造的机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评聘制度、奖励制度、科研制度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也应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责任心;学校应加大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增强运动场所的建设,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体质、爱好、结合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等科学合理配备运动器械,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开展。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使过去无法用语言和示范动作表达清楚的动作过程,现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有效的现代化手段剖析各项运动技术;教学的方式也不再仅限于体育场上的现场教学模式,可以把微课、云班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入体育教育中来。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打造更高效的体育课堂,为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熟悉动作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掌握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远程技术,检查学生的自觉主动运动情况等。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要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对考核形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要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学生体育课学习状况。(2)
三、结语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体育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加强体育改革,增强对高职体育的重视程度,是我们实现体育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目前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全体体育教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树立正确积极的高职体育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高职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注释:
王芬,刘光辉,韩永清.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改革必要性分析[J].时代农机,2017(10).
郑淑倩,牟思莹,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
参考文献:
[1]王芬,刘光辉,韩永清.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改革必要性分析[J].时代农机,2017 (10):233.
[2]鄭淑倩,牟思莹.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11):142+158.
[3]董清正,淳友忠,张江龙.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J].运动精品,2019 (01):26-27.
[4]唐莺.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园,2018 (16).
[5]刘志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