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斯卡利特的性格特点的分析,揭示出斯卡利特的性格中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民族性格--追求金钱、自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很强的适应性和乐观自信的精神,而这正是《飘》这部名著倍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斯卡利特;《飘》;民族性格。
一、引言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又译《乱世佳人》)是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南方重建时期的一部历史传奇,描写庄园主的女儿斯卡利特·奥哈拉盛衰浮沉的命运。自从这本小说在1936年出版后就因为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明显的政治立场和不加掩饰的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同情态度而引起了很大争论。但另一方面,这本书于1937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而且自其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并始终盛销不衰,根据此书出版改编的电影于1939年面世,轰动了世界影坛,成为经典之作。为什么这部作品会这么受欢迎呢?笔者以为,这主要应归功于本书的女主人公--斯卡利特·奥哈拉,特别是因为她的性格中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民族性格。
二、民族性格
那么,什么是民族性格呢?冯天瑜、周积明在他们的《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一书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是一个世界,其内部由于阶级、阶层、职业、信仰等种种差异,各色人等的文化心理呈现出复杂状况,然而,同一民族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历史渊源,承接着大体一致的文化积淀,因而又具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或曰民族性格。"[1](P46) 例如,人们一谈起英国人,便想到"绅士风度";一议及德国人,便与"精确"联系了起来。此外,美国人的开放性格,日本人的善于博采异邦,也是众所周知的特色。
当然,一个国家的性格总是在变化着,也会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但斯大林在其《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曾经说过,"它[民族性格]既然存在于每个一定的时期内,它就要在民族面貌上打下自己的烙印"[1](P47)。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但既是"熔炉",必会有其熔化后所存的共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人"所特有的性格。本文主要探讨斯卡利特所体现出的一些典型的美国性格,至于其它方面则不是我们所要涉及的。虽然斯卡利特可能并没有将美国民族性格完全体现出来,但最起码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性格--追求金钱、自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很强的适应性和乐观自信的精神。
三、斯卡利特所体现的美国民族性格
自《飘》这本小说出版后,众多的评论家对这本书及书中的女主人公斯卡利特的评论褒贬不一。我们认为,斯卡利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形象,对她的评论不能过于简单化。她不象雨果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要么代表完美要么代表邪恶,她不是简单的"好"或"坏"所能概括了的;她是"好"与"坏"的混合体,在他身上体现着典型的美国性格。
首先,美国民族是一个物质主义至上的民族。事实上,那些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的人正是怀着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而来的。"除了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以外,所有的移民自愿来到了美国,渴望能够找寻到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自由。"[2](P366)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开拓者们数以千计地西进也正是为了获得土地和金子,对金钱的追求和极度的实利主义成了生活的主要目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一个有名的英国作家,曾经这样评论过,"在美国,生活中的男性都专心于获取金钱,而女性则专心于养育获取金钱的人",而且在当时,"无论何处,财富都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志,是权力的象征。"[3](P294)今天的美国更是一个拜金主义的社会,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斯卡利特对金钱的追求和极度的实利主义正是美国性格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实利主义者,她对金钱贪得无厌,这可以从她对锯木厂的管理中清楚地看得出来。她自作决定买下了锯木厂,并自己亲自管理,因为她知道锯木厂能给她带来大笔大笔的钱,而她本人能比弗兰克管理得更好,原因在于弗兰克不象她那么贪婪。为了增加利润,斯卡利特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而决定雇佣犯人,因为雇佣犯人能节省她好多钱。虽然她知道锯木厂的经理约翰尼对待犯人很残忍,却不解雇他,因为约翰尼从锯木厂给她带来的利润比任何其他人所能带来的都要多。斯卡利特对钱的贪婪驱使着她因锯木厂的生意而出现在大街上,而当时城市里还很不安全,她本人又正怀孕在身。更甚的是,当弗兰克生病的时候,斯卡利特却到他的店铺去查帐。当她发现有很多邻居欠弗兰克钱时,就催促他去要邻居们还钱,虽然她知道邻居们都很穷。
斯卡利特和雷特·巴特勒结婚也是出于对金钱的贪婪。刚开始她相信自己并不爱雷特,但是他有那么多钱,嫁给他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而雷特是很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当他在旅行前向斯卡利特求婚的时候说,"我怕等我回来时你已嫁给一个有点钱的男人了,所以我想,为什么不叫你嫁给我和我的钱呢?"[4](P821)因此,如果说对金钱的迷恋主宰着她的行为也并不过分。
其次,美国民族有一种强烈的自立意识,在逆境中从不妥协,并有着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存能力。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的伟大天才,曾经说过,"上帝帮助自助者",而富兰克林本人在他一生中正是充分实践了他的这一信条,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他从不等待,而是去行动。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从一个学徒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了一个富有的商人,一个报业大王,一个发明家,一个科学家,一个议员,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兼外交家。后来,这种自立的性格在西部边远地区,在有着恶劣环境和各种困难的地方,也正是特别需要的。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著名的"自立"一文中,强调了"自立、自信、自我改进、乐观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 [3](P323) 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反映了扩张中的美国的理想,并在斯卡利特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内战的飓风横扫了斯卡利特的世界,也将她的幸福生活带走了。塔拉庄园--这个昔日的天堂,她曾经在这个天堂里有过那么多美好的梦想,现在却除了无尽的孤独和荒凉外一无所存--奴隶们逃走了,土地荒芜了,所存的棉花都被烧光了。更糟的是,母亲去世了,父亲变成了白痴,两个妹妹又都患病,所以,"现在再也没有她可以求助的天堂了……再也没有她可以依靠的肩膀来替她抗起这所有的负担。"[4](P409)斯卡利特不得不负责照管全家的生活,成为家里的主人;她不得不忍受饥饿和痛苦,以求生活过得好一点;她甚至不得不象以前的奴隶一样到田里去干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孤独和劳累不时地向她袭来,但是她从没有过妥协的想法,而是顽强地挣扎着,抗争着,最终凭着她的坚韧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这一切正是她的自立精神和超常的生存能力的结果。
女性的独立意识应该首先是财政状况的独立,但是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即使在艰难的日子里,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斯卡利特仍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她强烈的反对 传统的认为女性的义务就是充当男性的附庸的观点,坚信自己"不能,也不愿去求助于亲戚们,奥哈拉家的人不需要施舍,奥哈拉家的人自己照顾自己。"[4](P411)于是,她直面现实,尽力适应新的环境,而且勇敢地抗争以争取她的地位。和阿希礼的消沉相比,和她可以选择的另一条路--做社会的寄生虫,做男人的附庸相比,这种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再次,纵观美国历史,美国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利己主义思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为了在全世界攫取财富和权力,美国总是毫不犹豫地采取任何手段---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对其它民族和国家的压迫,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役和剥削,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随心所欲地发动战争,并大发横财,任意对与其有分歧或意见不一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政治孤立,甚至发动军事打击——这一切充满了美国繁荣的历史。斯卡利特的所为就是美国的一个缩影,她相信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的教堂,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而从未考虑过自己采取的手段是否正当,而且没有人能阻止她实现她的目标。
在十二橡树举行烤肉宴的那一天,为了得到阿希礼,斯卡利特决心不惜用任何手段,"如果晕过去,或者假装晕过去,能够奏效的话,她很愿意一试。如果痴笑,装傻,卖弄风情能够吸引他,她就会大送秋波,而且可以装得比凯思琳·卡尔佛特还要傻。如果更大胆一点的手段是必要的话,她也不会犹豫。"[4](P78)
为了能够和弗兰克结婚,斯卡利特甚至毫不犹豫地伤害自己的亲妹妹。她先是欺骗弗兰克说她妹妹苏埃伦不愿再等了,已经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然后,她又对弗兰克调情,最终使得弗兰克胡里胡涂地和她结了婚。
为了能挣到钱,斯卡利特决定采取任何可能的手段或措施。她自己作主买下了锯木厂,自己亲自管理而不是交给弗兰克管理,雇佣犯人以付给较少的工资,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她的第二家锯木厂,当城市不安全而她又怀孕的时候却公然出现在大街上,而且对别人的闲言碎语置若罔闻--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为了达到目的,斯卡利特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
第四,美国是一个崇尚变化和创新精神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的民族。这个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与荒野的斗争中,总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他们生来就是精力充沛的人,他们自由自在,而且总在不断的到处迁移。"[3](P294)其实,这正是他们适应气候并进一步适应各种挑战的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很容易放弃旧的习俗和观念,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美国民族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它总是在追求一些非常规的、非正统的东西,美国发展的历史正充满了反传统的轨迹。爱默生在其"美国教授"一文中曾写道,"我们[美国人]将用我们自己的脚走路,我们将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工作,我们将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3](P313)这清楚地表达了美国人摆脱旧的束缚,在新的时代建立新的事物的思想。而斯卡利特的积极态度无疑是与此一致的。
斯卡利特勇敢地与旧的观念、旧的思想作斗争,并且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在十二橡树的烤肉宴上,斯卡利特表现出了任何一个属于"上流社会"的人永不会具有的勇气,她竟然敢对阿希礼说出她所想要的--阿希礼的爱;当斯卡利特成了一个寡妇的时候,她对"上流社会"感到愤怒,因为它对一个寡妇有那么多的限制和束缚,她勇敢地打破这些限制,摆脱这些束缚,她不象"上流社会"要求的那样假装心已经在坟墓里了,甚至还公然在舞会上领舞,这使得整个"上流社会"惊骇不已,并致流言四起,但斯卡利特对此毫不理会;和弗兰克结婚之后,她毫不理睬妇女应该依赖丈夫而不应有自己的观点的传统观念,自己管理锯木厂和自己的财产,并按自己的想法作出决定,以此反对"上流社会"的旧观念。她正是象雷特告诉她的那样去做的,"不管狗怎么叫,马车还要往前跑" [4](P852) 。
和战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人物阿希礼相比,斯卡利特出众的适应性就表现得很明显了。旧的世界已经随着战争的风云一去不复返了,阿希礼的生气和活力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他不能适应新的世界,也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的时代,因此他变得消沉了,而且注定会随着旧的社会一道而被淘汰;与其相反,斯卡利特全心地适应新的形势而且付诸行动,她对变化了的时代的态度是积极的,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五,一般说来,美国是一个未来取向的民族,这也导致了它的乐观、自信的精神。美国人相信,他们生来就有"原罪",因此回头是没有出路的,现世要积极赎罪,只有来世才能获得幸福,所以美国人总是自信而乐观地向前看,相信明天会更好,而且明天他们也能做得更好。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经在他的《草叶集》中写道,"所有的过去我们抛在后边;/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更强大的世界,改变了的世界;/我们掌握的世界清新、强大--一个劳动的世界,一个前进的世界--/开拓者!啊,开拓者!"[3](P324)这首诗的"未来的世界"充分表达了美国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斯卡利特也总是乐观、自信的,她从没有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她所关注的总是现在和将来。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相信她最终一定能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且永远不会放弃;虽然斯卡利特总是梦到她没有东西可吃的那一时期,但当她醒来后,她总是全心地投入到实际行动中,为明天和未来积累财富;她坚信明天会更好,特别是最后当她再也没有办法挽留雷特的时候,她依然乐观自信,"明天我就能挺得住了,明天,我会想办法把他搞回来,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一天了。"[4](P1032) 斯卡利特心目中的"明天"同样体现了她的乐观自信,正如惠特曼的"未来的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飘》中,斯卡利特的性格中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性格--追求金钱、自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超常的适应性和乐观自信的精神。或许本书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当初并没有将斯卡利特这个人物的性格的塑造与美国的民族性格联系起来,但不可否认,斯卡利特的身上的确体现出了美国整个民族的性格,从而也使斯卡利特这个人物形象永远放射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天瑜、周积明:中国古文化的奥秘 [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2]朱永涛:Essential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s [M].北京: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3]BAILEY, THOMAS A. & KENNEDY, DAVID M.The American Pageant: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7th ed.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Toronto: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83.
[4]America.MITCHELL, 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 [M]. 黄怀仁、朱攸若.《乱世佳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5]MITCHELL, 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 [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关键词:斯卡利特;《飘》;民族性格。
一、引言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又译《乱世佳人》)是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南方重建时期的一部历史传奇,描写庄园主的女儿斯卡利特·奥哈拉盛衰浮沉的命运。自从这本小说在1936年出版后就因为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明显的政治立场和不加掩饰的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同情态度而引起了很大争论。但另一方面,这本书于1937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而且自其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并始终盛销不衰,根据此书出版改编的电影于1939年面世,轰动了世界影坛,成为经典之作。为什么这部作品会这么受欢迎呢?笔者以为,这主要应归功于本书的女主人公--斯卡利特·奥哈拉,特别是因为她的性格中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民族性格。
二、民族性格
那么,什么是民族性格呢?冯天瑜、周积明在他们的《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一书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是一个世界,其内部由于阶级、阶层、职业、信仰等种种差异,各色人等的文化心理呈现出复杂状况,然而,同一民族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历史渊源,承接着大体一致的文化积淀,因而又具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或曰民族性格。"[1](P46) 例如,人们一谈起英国人,便想到"绅士风度";一议及德国人,便与"精确"联系了起来。此外,美国人的开放性格,日本人的善于博采异邦,也是众所周知的特色。
当然,一个国家的性格总是在变化着,也会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但斯大林在其《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曾经说过,"它[民族性格]既然存在于每个一定的时期内,它就要在民族面貌上打下自己的烙印"[1](P47)。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但既是"熔炉",必会有其熔化后所存的共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人"所特有的性格。本文主要探讨斯卡利特所体现出的一些典型的美国性格,至于其它方面则不是我们所要涉及的。虽然斯卡利特可能并没有将美国民族性格完全体现出来,但最起码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性格--追求金钱、自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很强的适应性和乐观自信的精神。
三、斯卡利特所体现的美国民族性格
自《飘》这本小说出版后,众多的评论家对这本书及书中的女主人公斯卡利特的评论褒贬不一。我们认为,斯卡利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形象,对她的评论不能过于简单化。她不象雨果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要么代表完美要么代表邪恶,她不是简单的"好"或"坏"所能概括了的;她是"好"与"坏"的混合体,在他身上体现着典型的美国性格。
首先,美国民族是一个物质主义至上的民族。事实上,那些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的人正是怀着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而来的。"除了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以外,所有的移民自愿来到了美国,渴望能够找寻到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自由。"[2](P366)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开拓者们数以千计地西进也正是为了获得土地和金子,对金钱的追求和极度的实利主义成了生活的主要目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一个有名的英国作家,曾经这样评论过,"在美国,生活中的男性都专心于获取金钱,而女性则专心于养育获取金钱的人",而且在当时,"无论何处,财富都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志,是权力的象征。"[3](P294)今天的美国更是一个拜金主义的社会,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斯卡利特对金钱的追求和极度的实利主义正是美国性格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实利主义者,她对金钱贪得无厌,这可以从她对锯木厂的管理中清楚地看得出来。她自作决定买下了锯木厂,并自己亲自管理,因为她知道锯木厂能给她带来大笔大笔的钱,而她本人能比弗兰克管理得更好,原因在于弗兰克不象她那么贪婪。为了增加利润,斯卡利特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而决定雇佣犯人,因为雇佣犯人能节省她好多钱。虽然她知道锯木厂的经理约翰尼对待犯人很残忍,却不解雇他,因为约翰尼从锯木厂给她带来的利润比任何其他人所能带来的都要多。斯卡利特对钱的贪婪驱使着她因锯木厂的生意而出现在大街上,而当时城市里还很不安全,她本人又正怀孕在身。更甚的是,当弗兰克生病的时候,斯卡利特却到他的店铺去查帐。当她发现有很多邻居欠弗兰克钱时,就催促他去要邻居们还钱,虽然她知道邻居们都很穷。
斯卡利特和雷特·巴特勒结婚也是出于对金钱的贪婪。刚开始她相信自己并不爱雷特,但是他有那么多钱,嫁给他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而雷特是很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当他在旅行前向斯卡利特求婚的时候说,"我怕等我回来时你已嫁给一个有点钱的男人了,所以我想,为什么不叫你嫁给我和我的钱呢?"[4](P821)因此,如果说对金钱的迷恋主宰着她的行为也并不过分。
其次,美国民族有一种强烈的自立意识,在逆境中从不妥协,并有着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存能力。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的伟大天才,曾经说过,"上帝帮助自助者",而富兰克林本人在他一生中正是充分实践了他的这一信条,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他从不等待,而是去行动。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从一个学徒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了一个富有的商人,一个报业大王,一个发明家,一个科学家,一个议员,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兼外交家。后来,这种自立的性格在西部边远地区,在有着恶劣环境和各种困难的地方,也正是特别需要的。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著名的"自立"一文中,强调了"自立、自信、自我改进、乐观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 [3](P323) 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反映了扩张中的美国的理想,并在斯卡利特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内战的飓风横扫了斯卡利特的世界,也将她的幸福生活带走了。塔拉庄园--这个昔日的天堂,她曾经在这个天堂里有过那么多美好的梦想,现在却除了无尽的孤独和荒凉外一无所存--奴隶们逃走了,土地荒芜了,所存的棉花都被烧光了。更糟的是,母亲去世了,父亲变成了白痴,两个妹妹又都患病,所以,"现在再也没有她可以求助的天堂了……再也没有她可以依靠的肩膀来替她抗起这所有的负担。"[4](P409)斯卡利特不得不负责照管全家的生活,成为家里的主人;她不得不忍受饥饿和痛苦,以求生活过得好一点;她甚至不得不象以前的奴隶一样到田里去干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孤独和劳累不时地向她袭来,但是她从没有过妥协的想法,而是顽强地挣扎着,抗争着,最终凭着她的坚韧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这一切正是她的自立精神和超常的生存能力的结果。
女性的独立意识应该首先是财政状况的独立,但是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即使在艰难的日子里,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斯卡利特仍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她强烈的反对 传统的认为女性的义务就是充当男性的附庸的观点,坚信自己"不能,也不愿去求助于亲戚们,奥哈拉家的人不需要施舍,奥哈拉家的人自己照顾自己。"[4](P411)于是,她直面现实,尽力适应新的环境,而且勇敢地抗争以争取她的地位。和阿希礼的消沉相比,和她可以选择的另一条路--做社会的寄生虫,做男人的附庸相比,这种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再次,纵观美国历史,美国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利己主义思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为了在全世界攫取财富和权力,美国总是毫不犹豫地采取任何手段---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对其它民族和国家的压迫,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役和剥削,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随心所欲地发动战争,并大发横财,任意对与其有分歧或意见不一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政治孤立,甚至发动军事打击——这一切充满了美国繁荣的历史。斯卡利特的所为就是美国的一个缩影,她相信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的教堂,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而从未考虑过自己采取的手段是否正当,而且没有人能阻止她实现她的目标。
在十二橡树举行烤肉宴的那一天,为了得到阿希礼,斯卡利特决心不惜用任何手段,"如果晕过去,或者假装晕过去,能够奏效的话,她很愿意一试。如果痴笑,装傻,卖弄风情能够吸引他,她就会大送秋波,而且可以装得比凯思琳·卡尔佛特还要傻。如果更大胆一点的手段是必要的话,她也不会犹豫。"[4](P78)
为了能够和弗兰克结婚,斯卡利特甚至毫不犹豫地伤害自己的亲妹妹。她先是欺骗弗兰克说她妹妹苏埃伦不愿再等了,已经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然后,她又对弗兰克调情,最终使得弗兰克胡里胡涂地和她结了婚。
为了能挣到钱,斯卡利特决定采取任何可能的手段或措施。她自己作主买下了锯木厂,自己亲自管理而不是交给弗兰克管理,雇佣犯人以付给较少的工资,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她的第二家锯木厂,当城市不安全而她又怀孕的时候却公然出现在大街上,而且对别人的闲言碎语置若罔闻--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为了达到目的,斯卡利特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
第四,美国是一个崇尚变化和创新精神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的民族。这个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与荒野的斗争中,总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他们生来就是精力充沛的人,他们自由自在,而且总在不断的到处迁移。"[3](P294)其实,这正是他们适应气候并进一步适应各种挑战的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很容易放弃旧的习俗和观念,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美国民族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它总是在追求一些非常规的、非正统的东西,美国发展的历史正充满了反传统的轨迹。爱默生在其"美国教授"一文中曾写道,"我们[美国人]将用我们自己的脚走路,我们将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工作,我们将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3](P313)这清楚地表达了美国人摆脱旧的束缚,在新的时代建立新的事物的思想。而斯卡利特的积极态度无疑是与此一致的。
斯卡利特勇敢地与旧的观念、旧的思想作斗争,并且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在十二橡树的烤肉宴上,斯卡利特表现出了任何一个属于"上流社会"的人永不会具有的勇气,她竟然敢对阿希礼说出她所想要的--阿希礼的爱;当斯卡利特成了一个寡妇的时候,她对"上流社会"感到愤怒,因为它对一个寡妇有那么多的限制和束缚,她勇敢地打破这些限制,摆脱这些束缚,她不象"上流社会"要求的那样假装心已经在坟墓里了,甚至还公然在舞会上领舞,这使得整个"上流社会"惊骇不已,并致流言四起,但斯卡利特对此毫不理会;和弗兰克结婚之后,她毫不理睬妇女应该依赖丈夫而不应有自己的观点的传统观念,自己管理锯木厂和自己的财产,并按自己的想法作出决定,以此反对"上流社会"的旧观念。她正是象雷特告诉她的那样去做的,"不管狗怎么叫,马车还要往前跑" [4](P852) 。
和战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人物阿希礼相比,斯卡利特出众的适应性就表现得很明显了。旧的世界已经随着战争的风云一去不复返了,阿希礼的生气和活力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他不能适应新的世界,也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的时代,因此他变得消沉了,而且注定会随着旧的社会一道而被淘汰;与其相反,斯卡利特全心地适应新的形势而且付诸行动,她对变化了的时代的态度是积极的,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五,一般说来,美国是一个未来取向的民族,这也导致了它的乐观、自信的精神。美国人相信,他们生来就有"原罪",因此回头是没有出路的,现世要积极赎罪,只有来世才能获得幸福,所以美国人总是自信而乐观地向前看,相信明天会更好,而且明天他们也能做得更好。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经在他的《草叶集》中写道,"所有的过去我们抛在后边;/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更强大的世界,改变了的世界;/我们掌握的世界清新、强大--一个劳动的世界,一个前进的世界--/开拓者!啊,开拓者!"[3](P324)这首诗的"未来的世界"充分表达了美国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斯卡利特也总是乐观、自信的,她从没有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她所关注的总是现在和将来。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相信她最终一定能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且永远不会放弃;虽然斯卡利特总是梦到她没有东西可吃的那一时期,但当她醒来后,她总是全心地投入到实际行动中,为明天和未来积累财富;她坚信明天会更好,特别是最后当她再也没有办法挽留雷特的时候,她依然乐观自信,"明天我就能挺得住了,明天,我会想办法把他搞回来,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一天了。"[4](P1032) 斯卡利特心目中的"明天"同样体现了她的乐观自信,正如惠特曼的"未来的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飘》中,斯卡利特的性格中体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性格--追求金钱、自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超常的适应性和乐观自信的精神。或许本书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当初并没有将斯卡利特这个人物的性格的塑造与美国的民族性格联系起来,但不可否认,斯卡利特的身上的确体现出了美国整个民族的性格,从而也使斯卡利特这个人物形象永远放射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天瑜、周积明:中国古文化的奥秘 [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2]朱永涛:Essential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s [M].北京: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3]BAILEY, THOMAS A. & KENNEDY, DAVID M.The American Pageant: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7th ed.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Toronto: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83.
[4]America.MITCHELL, 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 [M]. 黄怀仁、朱攸若.《乱世佳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5]MITCHELL, 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 [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