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见“仙”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饮中八仙歌》是杜甫诗中风格独特的一篇,与杜甫大多数诗歌沉郁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豁达、幽默、潇洒。杜甫选取醉酒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创作了《饮中八仙歌》这首独步千古的诗篇。在一群醉眼蒙眬的嗜酒者的放达与潇洒下,仍含有诗人对社会的观察、与他人的对照和于自我的观照。
  关键词:杜甫;饮酒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唐代盛行饮酒之风。酒与诗歌、音乐、书画、舞蹈等艺术联姻,有酒诗、醉歌、醉书、醉画、醉舞等,这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诗与酒结下的不解之缘,在中国盛唐表现得淋漓尽致。
  《饮中八仙歌》将贺知章等八人以“酒”为共通的爱好这一联结点,用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充分表现了他们爱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达观、才情横溢的群像。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八仙”原是汉、晋以来的神仙家所幻设的一组仙人。在唐朝,关于“八仙”的传说已普遍被接受和熟悉。所谓“仙”人,不但气质超脱,还需有着不同于“凡人”的能力和神奇本领。诗中的八个人物不但人品卓然,诗文盖世,且各有卓越的才能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贺知章是八人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他喝醉酒后,骑着马的样子就像坐了船一样,摇摇晃晃,乐乐呵呵,一不小心跌落下来,竟掉进井里,他索性舒服地在井里睡了一觉。贺知章作为前辈人物,对后辈诗人多有提携,很受包括李白、杜甫等诗人的爱戴,从中我们读到了一种亲近的深厚感情。
  汝阳王李琎的父亲是有“让皇帝”之称的李宪。李宪作为皇长子,当年主动辞让太子之位,李隆基才得以继承皇位,兄弟二人感情深厚。而李琎长相俊美,通晓音律,深受唐玄宗的宠爱。杜甫在《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诗中写道“眉宇真天人”、“色映塞外春”,颇有仙姿神容。也正是因为“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他才敢饮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表明了他在贵族中不一般的地位。但是这样一个尊贵富有的人,在路上闻到麴车里面酒糟的香味,竟然流起口水来,并且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搬到传说中的酒泉去。其滑稽幽默、极度嗜酒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适之也有皇室血统,他是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因政绩突出,于天宝元年接任左丞相。他为人宽和,好结交宾客,深受下属爱戴。但因性情粗疏,在与中书令李林甫的争斗中屡处下风。天宝五年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赋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其中“避贤”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反映了他被奸人排挤的无奈和自我解嘲,耐人寻味。
  崔宗之的最大特点是容止洒脱,形态俊美风流。他饮酒时,抬眼望天,旁若无人。酒后也并没有失态,远远观去,反而如玉树立在风中一样,令人神往。
  李白醉后,更加超然,不理俗事,即使天子召见,也不理睬,过瘾处,反大呼“臣是酒中仙”。人人都说李白是诗仙,他却称自己为“酒”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嗜酒如命、洒脱不羁的性格。杜甫一直视李白为挚友,全诗用了四句刻画他,是着墨最多的一个艺术形象。他用“斗酒诗百篇”的夸张写法,表现了李白才华横溢、豪放纵逸的性格。
  张旭“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称“草圣”,又叫他“张颠”。张旭三杯酒醉,说明他的酒量一般,但酒后豪情奔放,书法绝妙。传说他饮酒后,以头发浸墨汁书写,等到酒醒了,却自己看自己的字,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和前面几位都不同,焦遂只是一介布衣,他的突出特点是酒量惊人。有趣的是,他可能平时言辞不多,喝了酒后,口才和文采完全释放出来,思维缜密,滔滔不绝,似乎换了一个人。诗人用“方”字、“惊”字,表现了焦遂过人的酒量和雄辩的口才,用笔十分精练、传神,结尾精彩。
  杜甫在这首诗中,刻画了八个人的生动形象。这八人中,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皇家贵族李琎;有官宦阶层李适之,苏晋、崔宗之;有知识分子阶层诗人李白、贺知章,书法家张旭;还有来自平民阶层的焦遂。这八个人,身份、气质、年龄均有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喜欢喝酒,都有那么一股子“仙”气。其实,“仙”气只是外在的表现,实质是,他们都是有抱负、有才华的人,都有着怀才不遇的经历;为人端正,性格耿直,不愿屈心抑志、谄事权贵;对当时政治现实不满。这些也是导致他们饮酒忘情的内在因素。
  结语:这首诗使用纯白描的手法,句句在写别人,却也是映射自己。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读者常有这样的感觉,诗中描绘了八个人,而随着全诗的结束,一个超脱、旷达的诗人本身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可以说,明写“八仙”,实际上却有“九仙”。这样的诗,在杜诗中是很少见的。总的看来,杜诗是“沉郁”的,这首诗却很幽默滑稽,且充满了温暖的回忆基调,是杜诗中独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程千帆:《—個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这个加速变化的年代,将经典剧作用现代手段进行呈现,似乎是很多戏剧人的追求,也是吸引观众的良方,但其展现技法和呈现出的戏剧效果却各有不同。每个导演都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创作的作品,面临着众多选择:演员、表演、故事背景、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如何既尊重戏剧的规矩,还能打破陈词滥调,在对让·阿努伊(Jean Anouilh)版的《安提戈涅》的诠释中,尼古拉斯·布里昂松(Nicolas
摘 要:世情小说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明末清初的人情人性,晚明物质欲望的舒张带来了女性的享乐意识,人欲的合理性被肯定,女性开始追寻自身价值。《金瓶梅》是世情小说声誉最盛的一本,主角潘金莲就是晚明社会被夸张化的典型人物,她的身上既有女性主动追求幸福、舒张性欲的一面,也有极端纵欲、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的一面。从潘金莲的身上我们可看到女性自我解放、自我独立意识的朦胧苏醒,但是这种自我追求却是通过对生命的恣意挥霍
摘 要:十九世纪新旧之交,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之风盛行,德莱赛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物欲至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状,刻画了美国梦的宏伟蓝图下的社会悲剧。  关键词:欲望;嘉莉妹妹;悲剧  作者简介:果玉(1995.6-),汉,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天行者》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要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天行者》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民办教师,但重点却不是对教育现状的批判,而是侧重于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民办教师的讴歌。既展现了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执着,又传达了他们面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同时也使我们对那段
摘 要:生活中的美一切来源于自然,天、地、人的和谐造就了美的本质,而“艺术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皆需要一颗发现美的心。  关键词: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1  一、生活中的美  许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所长以及周围人事物的影响,每当我在授课时或从校园走过时,总能从学生身上发现某一段时日的流行元素。有时,
摘 要: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17世纪英国与中国汉末都出现过创作高峰,笔者通过对邓恩、马维尔、罗伯特等“玄学派”英国诗人的作品与《古诗十九首》中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比较,窥见同一主题背后不同的精神内涵。17世纪“玄学派”英诗的创作内核是人文主义,而《古诗十九首》背后则是深受儒学影响又壮志难酬的下层文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关键词:及时行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儒学思想  作者简介:高宇璇(1996-),
一段隔夜的情话  说了半句,便无从下口  那时候并不清楚  山盟海誓需要付出什么  只知道不会轻易的承诺  回程的火车要等到明年了  连一封信也需要一个月  才能飞跃三千公里的距离  用几页温润的字眼  化解秋风四起的荒原  从前很慢  慢到人世間的爱  都有了超长的保鲜  没有救赎,也没有投降  那些年  昂着头颅的同胞  没有等来救赎  等来的是裂着口子的心伤  黄河成了弑子的亲娘  灵洁的平
摘 要: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常见品,其中文学也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网络原创文学成为现代人们非常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在网络文学中有越来越多的古典文学元素,古典文学当中语言、审美观念等元素的渗入使网络文学作品得到质的升华,本文主要对网络原创文学中古典文学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网络原创文学;古典文学元素;
摘 要:网络通俗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具体表现来说,它与传统小说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在文学发展与传统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经过合理创新与幻想得出的时代表现的产物,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极力追捧。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对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网络通俗文学;人物塑造;传统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宠儿》是一部充满对奴隶制度的血泪控诉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这段沉重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塞丝的异化的母爱呈现给读者。母爱在其笔下,演变成一种血腥的杀女行为。在对塞丝的爱与恶的探讨过程中,我们体谅到那个时代作为黑人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看见那段让所有黑人不愿回顾却无从忘却的屈辱历史。  关键词:宠儿;母爱;异化;奴隶制  作者简介:杜芬(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