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默读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在默读时,要求学生做到: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着读课文,不发声,不动嘴唇,还要边读边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按照语文教学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间读法、浏览法、参阅法、跳读法、品读法、重读法、勾画法、批注法等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默读;作用
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的理念好像已经深入人心,但静下来仔细想想,课堂上其实还隐藏着两个不足:一个是课堂上其他活动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有极少数学生因无所事事而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另一个是学生思考问题并不深刻,往往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立马举手发言,回答的只是对文章浅层的理解,有的干脆从教辅书上照搬答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是教师没有把默读教学运用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做到保护学生的嗓子,使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默读的灯光照亮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默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默读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嗓子
同学们一旦进入青春期之后,各方面生理变化都在青春期完成,变声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变声期特指14到16岁的青少年,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到18岁完成;女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着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时间。办公室里很多老师都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早上第一节课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音色优美,可是到了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有很多同学都会出现声音嘶哑或说不出话来的现象。长此以往,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充血、水肿、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等声带疾病。因此,为了保护处在变声期的同学们娇嫩的嗓子,教师不得不让默读走进我们的课堂,默读是保护同学们嗓子的有效途径。
二、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默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就是要读懂文章的词句含义,读懂内容,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理解能力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光阅读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阅读理解是阅读感悟的基础,没理解的内容谈何感悟?阅读理解也是阅读鉴赏的基础,不理解内容和语言,又怎么去鉴赏呢?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记忆和语言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学生的默读来理解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语言构造,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默读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三、默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等,都渗透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只有在默读中,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地对话,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之忧,喜文中人之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得到启发。如我教学《幸福是什么》一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问题确实是本文理解上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钻心默读全文进行理解。默读前,我让学生记住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默读。1. 最开始三个孩子用自己的劳动做了一件什么好事?(三个孩子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清理了一口老泉。)乡亲们怎么样?(乡亲们天天能喝上干净的泉水。)2. 分手过后,这三个孩子利用十年时间分别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们是幸福的?学生通过三个青年的对话,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智慧女儿说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深刻含义。3. 你打算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怎样去做个幸福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像这样,遇到问题,引领学生去默读全文,联系课文内容,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为学生深入感悟,体会情感扬起风帆。
总之,默读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学生可以大量默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时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班上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才能沉浸在文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好嗓子、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默读的灯光照亮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会默读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 洪永海. 默读无言评价有意:浅谈默读的评价[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5(8).
[2] 严和根. 默读需要逆袭:语文默读教学案例赏析[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5(8).
[3] 焦先举. 让“默读”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J].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2).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默读;作用
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的理念好像已经深入人心,但静下来仔细想想,课堂上其实还隐藏着两个不足:一个是课堂上其他活动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有极少数学生因无所事事而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另一个是学生思考问题并不深刻,往往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立马举手发言,回答的只是对文章浅层的理解,有的干脆从教辅书上照搬答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是教师没有把默读教学运用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做到保护学生的嗓子,使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默读的灯光照亮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默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默读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嗓子
同学们一旦进入青春期之后,各方面生理变化都在青春期完成,变声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变声期特指14到16岁的青少年,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到18岁完成;女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着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时间。办公室里很多老师都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早上第一节课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音色优美,可是到了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有很多同学都会出现声音嘶哑或说不出话来的现象。长此以往,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充血、水肿、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等声带疾病。因此,为了保护处在变声期的同学们娇嫩的嗓子,教师不得不让默读走进我们的课堂,默读是保护同学们嗓子的有效途径。
二、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默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就是要读懂文章的词句含义,读懂内容,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理解能力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光阅读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阅读理解是阅读感悟的基础,没理解的内容谈何感悟?阅读理解也是阅读鉴赏的基础,不理解内容和语言,又怎么去鉴赏呢?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记忆和语言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学生的默读来理解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语言构造,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默读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三、默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等,都渗透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只有在默读中,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地对话,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之忧,喜文中人之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得到启发。如我教学《幸福是什么》一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问题确实是本文理解上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钻心默读全文进行理解。默读前,我让学生记住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默读。1. 最开始三个孩子用自己的劳动做了一件什么好事?(三个孩子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清理了一口老泉。)乡亲们怎么样?(乡亲们天天能喝上干净的泉水。)2. 分手过后,这三个孩子利用十年时间分别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们是幸福的?学生通过三个青年的对话,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智慧女儿说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深刻含义。3. 你打算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怎样去做个幸福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像这样,遇到问题,引领学生去默读全文,联系课文内容,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为学生深入感悟,体会情感扬起风帆。
总之,默读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学生可以大量默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时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班上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才能沉浸在文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好嗓子、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默读的灯光照亮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会默读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 洪永海. 默读无言评价有意:浅谈默读的评价[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5(8).
[2] 严和根. 默读需要逆袭:语文默读教学案例赏析[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5(8).
[3] 焦先举. 让“默读”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J].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