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用教材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3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界一直讨论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一理念与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提出的“例子说”相符。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宽广的,不应该局限在一篇篇课文之中。既然是作为“例子”,教师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第一,例子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的。第二,对于例子的解读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第三,作为某时刻某人物写作的某篇文章,其观点是可以进行讨论的。第四,例子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其外延是可以进行拓展的。究竟怎么实现把课文做为“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想通过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过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动机的触发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曾经在一处资料上获得一个信息,奥巴马2009年1月20日就职演说辞的作者之一乔恩·法夫罗曾谈起自己在帮助奥巴马起草就职演说辞时多次阅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个信息让我马上想起了自己的教学,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否把奥巴马的演说辞引入教学中来,让学生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与奥巴马的演说辞进行一次比较阅读,因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虽然是篇著名的演讲辞,但是毕竟发表在半个世纪以前,相比半个世纪前的美国社会,无论从人权状况还是黑人的生存现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教学总是通过介绍背景,听当时的录音朗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背景,回顾历史,理解作者的情感,正因为学生对美国的历史本来就所知甚少,因此很难让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而奥巴马的演讲则是学生经历过的,也是能够激起学生兴奋点的,这样的比较阅读,以新导旧,构建在“学生经验”基础上的课堂,不再就课文学课文,来一次学生与两位“伟人”之间的论辩,通过这样的“论辩”,定会让学生得出对演讲辞的共性感受。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有了这一个基本定位之后,我就开始着手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首先是如何在这两篇文章中找到“对比点”,这样的比较阅读,如果没有可比性,课堂就没有依归,最后就会不伦不类。我首先想到的是作者。我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比较:
  这样的比较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有利于课堂情境的生成。第二,有利于让学生理解美国黑人历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变化。因为有了比较,学生清晰的认知就容易形成。
  关键是内容的可比性。如何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其成为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串联起两篇不同时代的美文,并达到演讲辞学习的目的。我深入研究了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这单元选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三篇课文分别代表了演讲辞中常见的三种类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般就职演说”,主要重点在于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理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悼词,主要重点在于纪念和评价。《我有一个梦想》是政治演讲,主要重点在于号召、鼓动和宣传。而《我有一个梦想》是三篇课文中演讲特点最突出,艺术特征最鲜明,最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一篇演讲稿。通过比较,我找到了两篇文章在写作艺术上的共同点:1、写作中多用简短有力的短语强调演讲重点;2、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演讲词的气势;3、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加深了演讲词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我将演讲辞的写作艺术鉴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形成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演讲辞及其基本特征;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艺术,并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法,在读中品,在读中赏。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通过语言艺术,感受作者马丁·路德金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给学生下发了奥巴马的演讲全文,让学生提前阅读感受,这样为了使课堂阅读主次分明,避免本末倒置,造成对课堂阅读的冲击。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我有一个梦想》,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和奥巴马的演讲词有哪些异同?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奥巴马演讲词时已经对演讲词有了初步的感受,所以,自主阅读的环节进行的很顺利。学生的概括出的不同点是:1、背景不同;2、情感不同(认为奥巴马高兴,马丁·路德金愤怒)。3、内容不同(这是一个伪问题)4、写作手法不同。相同点是:1、大量运用排比句;2、情感都很充沛;3、都有一些鼓动性很强的话。
  针对学生的概括,我将问题进行了整合,整合为:
  我首先让学生明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时代背景。用文字介绍,结合PPT展示很多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半个世纪前美国社会黑人的生存状态。
  (一)置身其中读一读
  在学生了解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情感和认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第一个环节:置身其中读一读。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朗读课文,不过这次朗读的任务是:请同学们找出印象最深刻,最具震撼力的一段话。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的段落是: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于是,和学生一起鉴赏这几段话,请学生讲讲自己的感想。这段深情的呼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热烈的渴望!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   (二)饱含情感品一品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饱含情感品一品。设置的问题是:本篇演讲和奥巴马演讲都给人以大气磅礴,排山倒海的气势。因为都运用到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找相同点并加以品味。
  学生找得非常全面,体会很深,阐述也很深刻。六组排比重点排比分别是:
  “一百年后的今天……”深情回顾,描述黑人生存现状;
  “只要……”激情满怀,表达黑人抗争决心;
  “回到……回到……”热情号召,提出黑人斗争的方向;
  “我有一个梦想……”深切呼唤,寄予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一起……”坚定决心,表达黑人团结奋斗的信念;
  “让自由之声从……”深情展望,期待自由到来的美好明天。
  (三)含英咀华赏一赏
  课堂第三个环节:含英咀华赏一赏。问题:本文不同于奥巴马演讲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大量比喻句,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朗读并体会这些比喻句的好处。
  请学生找出并谈感想。在学生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几个重点比喻句:
  (1)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什么?)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辟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了比喻句在演讲词写作中的独特作用,并对比喻这一修辞知识加深了认识。
  通过引入课外文章,将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不但充实了课堂内容,而且为教学找了新的抓手,适当地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从教学效果来看,非常不错,尤其是新信息的注入,激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找到了生活与语文的联结点,学生学起来更快乐,师生共进,其乐融融,这是很美的教学享受。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湘派语文教育研究”(XJK001AJJ0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李小军,湖南大学附属中学,李山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有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科学精神没有能在中国萌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思维认识事物一直缺乏理性分类意识。这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中国本没有“科学”一词,近代日本人将西方的Science——“分科之学”翻译成 “科学”,由留学生们带回,中国才有了科学这一概念。“科学”乃“分科之学”也,典型如西方动物分类学的深入发展最终诞生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理性分类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中学阶段的
四、阿长印象之三:怀念、悲悯  教者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30余年后“我”对阿长的情感。  1.阿长的身世  将第二自然段与倒数第二自然段改为诗歌形式:“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并配乐请生诵读,以此体会“我”对阿长之情。  2.繁琐的规矩  屏显: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并把各自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师生针对还有疑问之处展开交流,达到对这篇文章“基本没有疑问”(上课教师语)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一节课,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但是,我心中却浮起了一个疑问:“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
2015年高考结束后,笔者参加了语文作文题阅卷工作,有幸一睹新鲜出炉的学生作文答卷。果然是惟楚有才,考生们或写人叙事、或议论说理,或磅礴,或婉约,有以理服人,有以情动人,或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汤汤乎志在流水,不一而足,叹为观止。当然,数量达33万之众的试卷,难免鱼龙混杂、瑕瑜互见。在此,笔者就亲眼所见以及与同仁交流汇总得到的意见,直陈考生作文答卷在审题立意、文体特征、发展项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揣冒
一、导思:该怎样称呼“五人”?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这三个字应该看作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开来读。而“碑记”呢,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  师:说得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五人墓/碑记。接下来,哪位同学给我们说
样式一:走向精致化的评课     [抽样]刘占泉自2002年以来发表于《语文建设》的系列评课文章  语文教学界目前通行的“评课”,包括现场评课和文字形式的“评点”、“简评”等,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采用的是流行的套路,说的多是“我以为”的话,就课论课,很少能讨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少能从学理角度切入,作学术性的研究与阐释。因此,其改善课堂的效用就相对比较有限。  刘占泉老师的评课与此不
从不足的方面看,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目标错乱,学科知识意识淡薄,课文与写作指导脱节。下面,笔者按单元结构具体分析。  一、单元导语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介绍该套教科书时说:“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言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这一原则落实到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则是对人文主题的解释说明。单元导语体现了人文性的理念,较具体地设定了单元目标。  目标是一种理
对于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考题,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深入进行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实效地应考、复习。概括起来,就是要努力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
一、解读缘由  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到菲利普夫妇身上,读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的金钱关系。从人教版教参引用的几篇解读作品来看,每一篇都难以跳出这一藩篱。张志公的观点:“在这悠然余韵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的机会,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然而已经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腐蚀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不是两个
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阅读相比,散文的“写实性”和“自述性”决定了散文阅读的深入更须要借助于“知人论世”。从一定程度上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决定了散文教学的高度。本文以杨绛散文《老王》的教学为例,试作进一步阐述。  关于散文的定义,一向没有定论。但是“写实性”和“自述性”作为散文的最重要特征已被学术界基本认可。写实性是指散文不崇尚虚构,所言说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存在过的。自述性是指散文的言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