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从而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此同时《新课标》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方法的运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需在教学中创设社会生活的情境,利用现有的、广博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内化的学习环境。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走向全球化,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无疑是一项优化课堂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媒介。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学习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相结合不但优化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还摒弃传统教学思想的弊端,让教学达到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得以发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人格呢?
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透过视象、声音等手段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让爷爷奶奶放心》时,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星期天,小雨正在看动画片,妈妈在家做家务,这时电话铃响了,妈妈去接电话,原来是奶奶打来的。几句寒暄之后,奶奶和和小雨说了几句话,奶奶就叫小雨来接电话。可小雨说:“有什么可说的,我在看动画片,不说了。”),使学生立即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此时再提出如下问题:1、小雨做得对吗?2、奶奶的心情会怎么样?3、平时你是怎样做的?用多媒体设计对话情景,可以改变课堂狭窄的空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拨动心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大容量、超文本、虚拟仿真、友好交互、远程共享等特点,从而使其在课堂学习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所收集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并以学生容易接受、吸收、消化的形式呈现,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资源网中储备了大量鲜活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现代教育网中的“农远资源库”,纳入自己的教材进行处理,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同在蓝天下》一课时,收集千手观音视频,出示图片:山村无手教师马复兴用残肢书写壮丽人生、青岛残疾女孩宫晓丽自办帮困热线救助数千人、智障义工阿昌十年如一日照顾陆阿婆、不向命运屈服的无臂大学生张园用脚书写人生……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来深刻理解“很多残疾人朋友面对困境,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用坚强成就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我们要透过这个窗口,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最新的资料增补进来,让教材变得鲜活起来。因此,品德与社会课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在授课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等相关视频资料,在授课时与国庆60周年的视频资料进行对比,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切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感受到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化,进而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如果说图片能给人一种景象美,那么音频便能赋予人一种感受美。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音乐本身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在多媒体普遍运用于教学的大环境中,我们也应该自觉把音乐这样带有神秘面紗的工具引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巧妙地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频材料来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主题的认识,强化学生对听觉的感受,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先用《爱我中华》的音乐导入,请学生听听“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了什么”。许多学生认真倾听,并时不时跟着哼唱起来。听完后,学生陆续说着自己的感受——中华民族气势磅礴、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全国人民热爱祖国的心声……从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和歌曲产生了共鸣,他们能够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初步感受歌曲的感情基调,学生的感受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被激起,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音频的引入,为教学扫除了感受的障碍,这样的效果单靠口头灌输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是品德课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手段进行学科整合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师生与多媒体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并能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素材,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透过视象、声音等手段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让爷爷奶奶放心》时,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星期天,小雨正在看动画片,妈妈在家做家务,这时电话铃响了,妈妈去接电话,原来是奶奶打来的。几句寒暄之后,奶奶和和小雨说了几句话,奶奶就叫小雨来接电话。可小雨说:“有什么可说的,我在看动画片,不说了。”),使学生立即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此时再提出如下问题:1、小雨做得对吗?2、奶奶的心情会怎么样?3、平时你是怎样做的?用多媒体设计对话情景,可以改变课堂狭窄的空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拨动心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大容量、超文本、虚拟仿真、友好交互、远程共享等特点,从而使其在课堂学习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所收集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并以学生容易接受、吸收、消化的形式呈现,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资源网中储备了大量鲜活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现代教育网中的“农远资源库”,纳入自己的教材进行处理,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同在蓝天下》一课时,收集千手观音视频,出示图片:山村无手教师马复兴用残肢书写壮丽人生、青岛残疾女孩宫晓丽自办帮困热线救助数千人、智障义工阿昌十年如一日照顾陆阿婆、不向命运屈服的无臂大学生张园用脚书写人生……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来深刻理解“很多残疾人朋友面对困境,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用坚强成就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我们要透过这个窗口,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最新的资料增补进来,让教材变得鲜活起来。因此,品德与社会课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在授课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等相关视频资料,在授课时与国庆60周年的视频资料进行对比,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切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感受到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化,进而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如果说图片能给人一种景象美,那么音频便能赋予人一种感受美。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音乐本身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在多媒体普遍运用于教学的大环境中,我们也应该自觉把音乐这样带有神秘面紗的工具引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巧妙地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频材料来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主题的认识,强化学生对听觉的感受,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先用《爱我中华》的音乐导入,请学生听听“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了什么”。许多学生认真倾听,并时不时跟着哼唱起来。听完后,学生陆续说着自己的感受——中华民族气势磅礴、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全国人民热爱祖国的心声……从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和歌曲产生了共鸣,他们能够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初步感受歌曲的感情基调,学生的感受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被激起,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音频的引入,为教学扫除了感受的障碍,这样的效果单靠口头灌输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是品德课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手段进行学科整合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师生与多媒体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并能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素材,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