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以提升就业从业竞争力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起源、内涵、作用进行介绍,然后分析高职学生就业从业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学校的角度就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这一问题提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竞争力
  德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兴起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核心能力培训体系”的开发研究。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也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为增强毕业生和职业人士的就业能力和专业转换能力,2010年立项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世界多数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行业组织和各职业培训机构也已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把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选人和用人的重要标准。
  1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作用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职业生涯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的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内在综合素质,它可以帮助人获得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和职业幸福感,帮助解决难题、并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让人自信地展示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并能随着岗位的不断变换而迁移,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含: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应用外语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可适应就业需要,更好的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最高、证书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2 高职学生就业从业存在的问题
  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高职学生如何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对上海的171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员王益宇对调研结果分析:一是高技能人才呈短缺趋势且流失率高,企业难以招到合格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二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一方面,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尚有一定距离。据统计分析,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15%专业能力,85%是非专业能力。对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发现企业聘与不聘,关键考查综合素质。现在高职毕业生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综合素质问题,而不是技能问题。高职学生在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高职生所缺乏的正是职业核心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
  在人才流动不断加快、人才标准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下,企业需要全面发展、有潜力的员工。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高职院校有责任深入研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效果以及培养途径等,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就业从业竞争力的提升。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要,更能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从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方面共同的努力。笔者仅从学校的角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从业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3.1 从学院顶层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的基本素质之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开发的热点;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提高自身职业核心能力,使全院师生员工都意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社会评价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范围和能力点,科学地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企业的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企业的评价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岗位技能,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应对不知道的、未出现的问题和技术,使高职毕业生很好的过渡到职业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学校要实现增强学生就业从业竞争力的目标,必须培养学生较全面、较完善的职业核心能力。目前,职业核心能力已引起许多院校重视,培训了一大批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教师,开设了相关课程和系列讲座。
  3.2 从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
  根据专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专业、企业的需求,依据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制定并不断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核心能力纳入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中素质模块课程设置,增设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等。根据专业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
  另外,实践活动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范围内能提供课堂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内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孵化园等实践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各种社团、举办各种技能竞赛、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多种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从业竞争力。
  3.3 任课教师,注重探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
  任课教师应加强对职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课程的教学中,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所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寻找合适的能够包含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载体,进行组织学习训练,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有效地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要树立“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学新理念,针对职业岗位与工作实际,精心设计课程、进行能力训练、展开教学评价等,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汲取职教改革新理念,更新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大胆地运用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法、游戏活动法、户外拓展法、经典案例、课堂讨论、插入视频及互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从而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
  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思考,所任教课程可以渗透哪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工具类课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可以渗透“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识类课程演讲与口才、沟通写作可以渗透“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就业创业指导等职业素养类课程可以渗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渗透“自我学习”、“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任课教师要改革考核方式,既注重考核理论知识,又注重考核实践能力,避免终结性考核的种种弊端,对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达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这是渗透职业核心能力教学理念、达到“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任课教师要重视课程的第一节课,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也可自由结组,要求每组选出组长,取组名,想口号,并进行评比,这本身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团队合作的训练。小组成员都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并且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好团队。同时,也方便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比。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企业的需要、学校的评价都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表明: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帮助学生领会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就业从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08).
  [2]许湘岳等.团队合作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赵庆梅.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探析与提升策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02):14-17.
  [4]邓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9).
  [5]王益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作者简介
  王素华(1978-),女,山东省菏泽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反问题的数值解法。
  闫鹏飞(1977-),女,辽宁省锦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计算机教育。
  作者单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100
其他文献
摘 要 班主任在教育体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既要进行知识传输,还要进行思想的指引,既要进行品德的引导,也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相对于普通老师,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还需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此,班主任的角色在学生教育体系中也愈加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换等。新时代的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与
美国《时代》杂志每年都会为当年的“年度人物”授奖。二○○九年的最后一周—几乎正好是在赵川开始进行《世界工厂》这一项目的时候—《时代》将“中国工人”列为了这一奖项的候选人。对此,周刊编辑认为,面对不断发展的经济危机,中国工人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让其他国家从中受益”。编辑们认为中国“正带领着世界走向经济复苏”,并将这一成就归功于“数以亿计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繁荣的沿海工厂里打工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