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传旗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ugr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杨与会旗
  2017年11月7日,阿拉善SEE新一届治理团队经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接任,任期到2020年底结束,在此期间承担章程规定的机构治理之责。
  现任会长与候任会长交接会旗时,大会主持人请出一株象征阿拉善SEE精神的胡杨雕塑,一如往届,由候任会长将一片新叶插上这棵胡杨树,意味着添枝加叶。新树叶代表新理事会和新会长,也会记录他们为阿拉善SEE带来的变化与成长。
  胡杨树种较为古老,树龄可达200年。因其习性特异,是一种容易被人寄寓精神意涵的植物。
  在中国,胡杨分布于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幼枝叶细如柳,老枝叶圆,俗称“变叶杨”。因其固沙耐旱,生命力强,又有“英雄树”之名。大漠中,常见其形状扭曲盘结古劲奇特,有的形似枯槁,环境适宜则嫩叶新发,民间甚至传说此木千年不死。诗文多以坚韧、顽强、铮铮铁骨等词赞之,古今不绝。
  清末光绪年间,御史宋伯鲁力推变法维新,光绪被囚后,宋亦遭革职拿问,后被指控“受业康门,甘为鹰犬,其罪在康有为之下、杨深秀之上”,遭狱囚三年。出狱后,伊犁将军长庚仰慕其名,请其入疆“参与治理机宜”。宋有《胡桐行》一首,或成于此时。诗中所谓“胡桐”,便是胡杨。
  诗曰:交柯接叶万灵藏,掀天踔地分低昂。矫如龙蛇多变化,蹲如熊虎踞高岗,嬉如神狐掉九尾,狞如药叉牙爪张……
  宋伯鲁借物言志,将胡杨夸张成神树,浪漫描绘其百态千姿。但胡杨的多变,却也并非单纯是植物本愿。大漠戈壁终年风驰沙飞,木生百载,枝干扭曲之状,正是由多变风向塑成;幼枝叶细,是为锁水避风;老枝粗韧,方可耐住风沙以阔叶采摄阳光;甚或自裁枝叶以减消耗,也是为度一时之险。胡杨的目的单纯且坚定,牢牢抓住沙土,生存下去并尽力枝繁叶茂。
  阿拉善SEE创立于2004年,至今13年,恰如胡杨,过程中也从未停止变化。内部动力来自于单纯的自身成长需要,外部动力源于动态环境的促动或制约。
  十几年前,刘晓光像胡杨一样屈膝跪在大漠上,同时,也无形中竖起了一面旗。在阿拉善SEE建立前的筹备过程中,这面旗轮廓渐显。章程的形成,让它具备了最初样貌。此后,每一任会长都有不同的治理风格,也带来新的发展理念。他们不断遇到问题,产生矛盾分歧,又不断去凝聚共识,让这面旗帜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之丰富。
  对于这家机构来说,人可以换,制度可以修正,文化可以调整,而会长手中交接的这面会旗,是不可变更的坚定传承。 退步还是回归?
  如今回过头去寻找这群发起者们的大漠足迹,可以看到,他们并非望见了远处的灯火才动身,而是在行进中自身逐渐发光的,这一过程自然得如同本能,可以同时用“偶然”和“必然”去归纳总结,但却很难简单地用“预期”“计划”去描述。
  比如,阿拉善SEE筹备成立时,“民主”二字并未率先出现。
  学者杨鹏是阿拉善SEE创始人之一,他参与了整个筹备过程,并为协会执笔起草了阿拉善SEE《章程》。在《为公益而共和》一书中,他详细记录了阿拉善SEE的筹备成立和发展。他在书中写道:“民主选举并非会议筹备组预先设计的,而是因为参会企业家的民主意识而改变的。2004年2月14日和3月27日的两次筹备会,都没有提到过‘民主’这个词……”
  发起人们是否在阿拉善SEE创立前便对它寄予了“追求民主”的愿望,因为没有体现在历史记忆里,如今已经很难确切知晓。但可以确定,从一开始,他们便怀着朴素的平等意识。
  一群企业家汇聚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希望能在源头解决北方的沙尘暴。大漠苍穹告诉他们,纵然这些“有钱人”把钱一车一车运来,也无力阻挡那里的风沙。他们需要依靠政府与专业环保人的支持,需要影响更多企业家深度参与环保事业。
  阿拉善SEE需要会员持续深度参与,引入资源,贡献企业家智慧。公平起见,这些社会地位不相上下的“大佬”們约定了金额统一的会费,每人每年10万元,连续交纳10年,便可成为终身会员。如今看来,在刘晓光与沙漠“偶然”结缘的前提下,企业家们“天然”的平等意识让阿拉善SEE选择民主机制成为“必然”。
  杨鹏在《为公益而共和》一书中分析,这些发起人多是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企业领导者,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个性极强,不愿受人摆布。他们要在一起共事,更容易选择自由、平等、相互制约的规则。
  公众喜欢政治化解读阿拉善SEE,即便阿拉善SEE并不想被如此片面看待。
  阿拉善SEE的目的是生态环保,但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最紧要的任务是形成恰当的治理模式,确保机构良性运转。因此,相较于并不“性感”的环保议题,外界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了他们的“民主实践”上。
  媒体的政治化描述,让阿拉善SEE多了些忧虑。他们就“专注环保”达成共识,提出“与环保无关的事不做”,甚至“避免类政治议题”。但似乎无济于事。
  在阿拉善SEE,很多理事和会员也以“民主治理”为傲。他们并没有手持投票器而沉默不语,在理事会“吵架”之后,他们愿意向媒体谈论阿拉善SEE对民主规则的坚持,以及在此规则实践下产生的成果。于生态环保之外,他们也乐见阿拉善SEE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探索意义,并习惯以“民主”为标尺,衡量自身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对于不足之处也并不回避。
  媒体将阿拉善SEE带给公众,人们对这样一家行为透明、态度温和却坚定的民间组织表示欢迎,希望他们持续对治理模式进行探索,至少,它能让昏昏沉沉而又面目模糊的中国第三部门多一盏灯。
  无论愿意与否,无论是否尚显粗糙和稚嫩,民主机制如今已是阿拉善SEE最为鲜明的标签之一—此处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此次阿拉善SEE会员大会期间,包括历任会长(除已故的刘晓光先生)在内,《中国慈善家》对阿拉善SEE往届和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章程委员会、秘书处成员及相关会员等20人分别进行了专访。虽然部分被访者仍旧会或多或少地将阿拉善SEE的“民主试验”做延伸,但至少在刚刚产生的第七届理事会和监事会中,我们听到了一些声音,这些声音明确表示不愿再纠缠于治理结构,不再让谈话主题围绕“民主试验”本身,而是异口同声将重点扭回了“专注环保”。   第六届监事长(他亦当选为第七届监事长)周洲希望修正外界对阿拉善SEE的认知偏差,他说阿拉善SEE的目标是环保公益,“吵架文化”和所谓的“民主”只是外在表现,根本不是阿拉善SEE的追求。新任副会长董国强说,阿拉善SEE在不断转化,如今,已经逐步转化成一个真正的、更接近于纯粹的环保公益组织。新任会长艾路明告诉《中国慈善家》,在新一届理事会3年任期内,阿拉善SEE将专注于生态环保,踏踏实实推动各环保项目和相关环保工作的深入。
  “专注”“新时期”“平稳”成为三个分量更重的关键词。 传承与接力
  在阿拉善SEE,会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常设机构及决策机构。其章程有近百条规定,其中提及“会长”一词的有23条,会长权力主要是召集会议、代表协会签署合同文件、向会员大会作工作报告,除此以外,多数条款是对会长权力的限制以及对其责任的明确。但会长也并非只是机构的“吉祥物”,除行使章程规定的权力、履行章程规定的责任外,会长也会将自己的理念、思考、精神文化追求注入机构。
  阿拉善SEE至今产生了7任会长,分别是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冯仑、任志强、钱晓华、艾路明。他们交接阿拉善SEE会旗,在不同的时期,引导并影响阿拉善SEE向更有利的发展方向调整姿态。
  刘晓光牵头创立阿拉善SEE,并奠定了践行企业家精神关注社会的机构精神与文化基础。如今虽已故去,但如那棵胡杨雕塑一样,他已成为阿拉善SEE的精神符号。对于阿拉善SEE来说,刘晓光的热情、感召力与人格魅力仍在为机构的发展提供能量。
  第二任会长王石任期内,阿拉善SEE提高了对“专业”和“科学”的重视程度,开始落地生态环保项目,并与国际环保机构建立联结,拓宽了阿拉善SEE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
  第三任会长韩家寰来自台湾,在其任期内,阿拉善SEE启动了沙漠节水小米项目,并完成了大部分基础工作。阿拉善SEE也更为务实,以恰当姿态平稳度过了转型期。
  第四任会长冯仑在任期内帮阿拉善SEE重新梳理了战略方向,并在制度层面细化、完善各项规定和条款,细化了民主议事规则,也帮阿拉善SEE增强了“公益神圣”的机构文化和仪式感。
  第五任会长任志强将阿拉善SEE此前的项目规模化带入市场,形成成熟模式,扩大阿拉善SEE的公众影响力,并在任期内打破阿拉善SEE趋于凝固的精英圈子,迅速扩大会员规模,让机构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社会。
  第六任会长钱晓华称自己是阿拉善SEE的第一个“平民会长”,自他担任会长后,阿拉善SEE会长的参与度成为分水岭,他几乎以全职形式,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時间和精力。
  第七任会长艾路明还未正式上任。他是第六届副会长,两年任期内,他投入了80%的时间精力,参与推动了5个新的项目中心成立,并深入到每一个项目中心的环保工作。由他负责的湖北项目中心已发展会员164人。
  从新一届治理班子开始,阿拉善SEE将班子任期调整为3年。未来3年,阿拉善SEE将进入新时代。艾路明说他没有新的主张,他的首要责任是握紧手中这面会旗,保护阿拉善SEE,使其“坚定”“平稳”“持续”地向前发展。
其他文献
公益慈善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第三部门”力量,它不仅彰显人类超越自我为中心而关注他人和社会共同体事务的公共精神,而且平衡着社会贫富与社会地位悬殊所产生的冲突与失序,制约着公权力的膨胀与滥用,预警着人类面临和即将面临的公共危机,极尽所能地谐调和联合各种力量推动着改变现状的民间公共行动去化解并启发这种种失序与危机。因此,公益慈善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社会现代性的重要标志。  一个公益慈善不发达的国家,意
期刊
在阿拉善SEE,王石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阿拉善SEE带给他的启发和改变,也许远非别的经历所能够给予。从这一点上而言,他于阿拉善SEE、阿拉善SEE于他,皆自有不同意義。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
期刊
英国的一位冲浪爱好者James Neale与一位商人Pat Smith在海边偶遇,闲聊一会儿之后,这场对话演变为一场盛大的社交媒体运动—“康沃尔的最后一根塑料稻草”。  英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几乎每个海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塑料垃圾。据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统计,2016年,英国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海滩上就有358片垃圾,其中大部分是塑料制品。这个数字比2015年增长了158%。 
期刊
2014年到2015年,任志强担任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期间,大概四百六七十天,相当于三分之二时间在为阿拉善SEE奔走。  退休老头儿  大概很难在别的场合看到这样的任志强。  舞台上,他穿着海魂衫,戴着红领巾,身子随旋律微微晃动。一首《祝酒歌》被几个和他一般年纪的长者唱得断断续续,多数词句不在调上。他拿着话筒微笑,有些讪讪的表情。  这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SEE)在长沙举办的2
期刊
在韩家寰和一群台湾企业家会员的努力下,一些重要的环保理念和制度融入了阿拉善SEE的DNA里。去年,在阿拉善SEE成立12周年之际,第六任会长钱晓华对韩家寰说:“在阿拉善SEE,两岸已经统一了,你就是一个例子。”  经过一上午的激辩,阿拉善SEE章程委员会的4条修改提案在一众反对声中全军覆没。匆匆的午餐后,在夹杂着困意的亢奋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SEE)第七届换届选举即将开始。  
期刊
多年以后,邵亦波发现,当他不介意自己是否名声很大,是否被别人仰慕的时候,“得到的自由,真的是能够让人落泪的自由”  4月的午后,经纬中国的会议室里轻响着令人略感焦躁的空调声,刚从美国回来的邵亦波时差还没倒过来。他刚刚结束在北京的最后一个会议,紧跟着接受了《中国慈善家》3个小时的采访和拍摄。  确认造型时,邵亦波请助理拿来一件橘红色的毛衣。看到衣服胸前有一块污渍,助理念叨,“瞧这埋汰的。”邵亦波不以
期刊
张瑶:演员,曾出演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黄金时代》等  Q:为了唤起外界对乳腺癌防治运动的重视,你曾背部全裸上阵拍摄“粉红丝带”写真,做这个尝试你有过挣扎吗?为什么关注到这个公益活动?  A:心里也没有太多挣扎。当时我做这个公益活动,主要是因为这个主题与每个女性都是密切相关的,乳腺健康应该越来越受到女性关注,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Q:2006年,在参演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间隙,
期刊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執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上个月讲过儒学的八目三纲及其互相关系,八目里的第一项是格物。我们常听到“格物致知”,古人关于“格物
期刊
“公益之为公益,是发动所有人为公共利益而行动。”  在王石于自己的67岁生日演讲会上开启一场人生启蒙前两天,马云为他的这一理解和感悟作了生动的注脚。  1月21日,马云邀请80多位知名企业家聚会三亚,讨论并校计划和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他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家乡出资参与建设乡村校舍、捐助校车,推动教育脱贫。“企业家最大的价值,是把钱用在刀刃上。”马云说,“我们要把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转化成
期刊
采访开始前,摄影师先给孙莉莉拍照。面对镜头,她的手和表情都有些無措。虽然经常在各种场合拍照留念,但她好像还是不太习惯摆拍。她不喜欢化妆,拍摄那天也是素颜,“化妆品用多了对皮肤不好,口红难免吃进肚子对身体不好。”她觉得自然而然最美。  孙莉莉自评是个“爱说话的人”,尤其谈到大自然和环保公益,打开了话匣子就要聊个尽兴。从上午10点半开始的采访,一不留神就到了12点半。  我心里有焦虑:时间到了,但还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