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职业属性,探讨了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校内项目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外社会实践,提出实践教学模式考评体系科学化、考评方式实践化、考官社会化。
[关键词]职业属性 高职 文秘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韦荣(1964- ),男,广西柳州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61-02
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本领一般是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而任何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这就是职业性原则。可以说,职业的属性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核)的标准。根据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的专业就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更多地具有职业属性,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文秘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凸显职业属性,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由内到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创造了层层递进的台阶式实践条件。
一、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职业属性
(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功能保持一致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型秘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即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过渡期或适应期,因而高职文秘专业与秘书职业功能关系十分密切。秘书职业群的需求变化,会直接影响高职文秘专业各种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秘书职业层次等级的需求变化,又决定着高职文秘专业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秘书职业的社会需求必须实现“零距离”。因此,高职文秘专业必须重视对秘书社会需求、秘书职业岗位和秘书培养内容与条件的分析,必须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保持专业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功能的一致性。
为保证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需要建立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社会知名学者、政界人士、行业协会(全国高教秘书专业委员会)专家等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教师需要深入社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会同用人单位共同制订或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明确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以此进一步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二)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课程设置与秘书职业资格保持一致
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国家秘书职业标准和秘书职业资格为导向。秘书职业资格是指个人从事秘书职业或秘书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其规范和标准来源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国家秘书职业标准具体规定了秘书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特定技能和操作规范,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除了有大学毕业证外,还要求持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它是从事秘书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有效地保障和规范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标准性,而从全球范围看,标准导向已成为世界性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
高职文秘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体系保持一致。课程教学不再单纯地强调文秘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课程的模块化可以解决相对稳定办学与适应秘书职业群供求变化的矛盾,一方面,为学生能进入秘书以及相关的职业做准备,提供与秘书职业群相适应的基础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也提供与秘书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方向或职业等级相对应的模块。通过保留多数模块而开发少数模块的方式,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秘书职业的各种方向或等级的需求变化。
(三)以工学结合为契机,使教学过程与秘书工作过程保持一致
秘书职业的特点是岗位单一而又事务繁杂。岗位的单一性体现在每个单位、部门通常仅设置1~2个秘书岗位,事务的繁杂性体现在秘书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而杂,综合性强。要真正认知秘书工作,需要更多的秘书职业体验和经验。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模式上适宜采用“角色融入式项目教学”,即让学生始终在秘书及秘书相关的工作情境中,在秘书及秘书相关岗位角色中进行项目教学。从课内熟悉秘书角色到课外适应秘书角色再到评估秘书角色,让学生始终置身秘书相关岗位角色中,拉近教学与秘书工作岗位的距离,让学生尽快融入角色,以满足秘书岗位任职的要求。
课堂教学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理念。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或项目,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学结合,重在实践,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掌握了技能,同时,又熟悉了秘书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完成学生到秘书角色的转换,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校内项目教学
在项目教学中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指导学生认知项目,使学生明确实施项目的目的、要求、考核标准,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和具体任务分解,使学生明确各自角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企业走访调查、解决具体问题、实施各种任务,最终完成项目成果(任务)。如我院文秘专业在“会议管理”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安排学生竞标举办插花艺术展、摄影展;“秘书礼仪”课程的项目教学安排学生举办企业周年酒会;“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的项目教学是安排学生参与市人大、市机关事务局制定相关的活动方案、扫描文件、整理资料等;“信息与档案工作”课程的项目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图书馆、学院档案室的档案整理工作。这些项目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布置、学生准备、课堂演练、教师点评等环节进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直接进行顶岗实习,巩固秘书专业知识,训练秘书职业技能,而且能让学生尽快熟悉秘书工作环境,较快地融入秘书角色。我院文秘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内设机构或相关机构的秘书岗位安排学生见习和顶岗实习,如学院各处室、二级学院办公室、图书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秘书服务部、物业管理公司、档案室、文印室等,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教学的比例超过80%。在生产性实训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被处室、院(部)留下,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这种实践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岗位综合工作能力训练问题。
(三)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就是建立稳定、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让文秘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我院在校外已建有市政府办公室、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外事侨务局等6个实习基地,在校外顶岗实习中,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秘书工作环境和秘书岗位,实现较长时间的顶岗工作,达到强化秘书职业意识、锻炼秘书职业技能和积累秘书工作经验的目的。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业务上由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秘书岗位中学习,使专业更多地凸显职业属性,这既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
(四)校外社会实践
承接校外的各种秘书服务项目,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生担当秘书及秘书事务相关角色,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实现从校内的模拟秘书工作走向校外的秘书工作实践,增强了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成功感和荣誉感。我院文秘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是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如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社会上兼职;以专业相关内容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影响较大的社会活动,如市经贸系列活动、客家旅游文化节活动、省窃密泄密案例展暨保密安全技术演示会等。
三、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考评
(一)考评体系科学化、职业化
实践教学考评就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达到实践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某种职业能力,这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支撑。实践教学的考评内容与标准,要与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相吻合,应着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职业化考核,即不是把考核对象看做文秘专业的学生,而是看做从事秘书职业的工作者。把着重专业知识考核的传统考评方式转变成对秘书职业道德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及技能的综合评价模式。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技能、态度。同时,考评结果可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及检验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好的秘书专业人才。
(二)考评方式实践化、过程化
以实践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秘书工作能力,就是使文秘专业的考核与鉴定实践化、过程化。从项目任务给出开始,直至项目结束,每个环节都有教师分工考核。在专业考试中采用实操性较强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增加职业素养考核,强化实践技能考核。考核标准按秘书职业要求制定,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考核的全程化,即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任务进行评定,到学期末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再结合期末的面试、笔试、实操考核的结果,最终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生需要完成个人总结、个人自我考核和团队内互相考核,形成个人学习报告书。教师要结合实施过程考核、学生考核和对成果展示的集体考核,形成项目综合考核成绩,同时,使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挂钩。此外,还可组织专业内部的各种技能比赛,为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技能评定。总之,通过课程实践考核、国家秘书职业技能鉴定、专业内的技能比赛和技能评定,实现对学生的秘书角色适应能力和秘书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估。
(三)考官社会化、专业化
考核的主体应是多元的,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生自己等,可尽量引进企业、行业一线秘书人员担任考官,在成员构成上做到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项目任务的制定,负责提出项目,监控项目实施,考核最终结果;校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辅导、专业咨询,参与成果考核;项目导师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对学生进行态度辅导,指导学习和工作方法,指导团队建设,负责过程考核,指导学生自我考核;讲师负责各类课程的教学、答疑、考核,参与项目成果考核。在课程考核上,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由专业教师、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学院文秘人员组成的技能考核小组确定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的内容,把考核的重心放到技能考核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敏杰.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0).
[关键词]职业属性 高职 文秘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韦荣(1964- ),男,广西柳州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61-02
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本领一般是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而任何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这就是职业性原则。可以说,职业的属性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核)的标准。根据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的专业就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更多地具有职业属性,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文秘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凸显职业属性,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由内到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创造了层层递进的台阶式实践条件。
一、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职业属性
(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功能保持一致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型秘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即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过渡期或适应期,因而高职文秘专业与秘书职业功能关系十分密切。秘书职业群的需求变化,会直接影响高职文秘专业各种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秘书职业层次等级的需求变化,又决定着高职文秘专业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秘书职业的社会需求必须实现“零距离”。因此,高职文秘专业必须重视对秘书社会需求、秘书职业岗位和秘书培养内容与条件的分析,必须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保持专业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功能的一致性。
为保证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需要建立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社会知名学者、政界人士、行业协会(全国高教秘书专业委员会)专家等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教师需要深入社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会同用人单位共同制订或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明确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以此进一步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二)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课程设置与秘书职业资格保持一致
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国家秘书职业标准和秘书职业资格为导向。秘书职业资格是指个人从事秘书职业或秘书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其规范和标准来源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国家秘书职业标准具体规定了秘书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特定技能和操作规范,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除了有大学毕业证外,还要求持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它是从事秘书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有效地保障和规范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标准性,而从全球范围看,标准导向已成为世界性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
高职文秘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体系保持一致。课程教学不再单纯地强调文秘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课程的模块化可以解决相对稳定办学与适应秘书职业群供求变化的矛盾,一方面,为学生能进入秘书以及相关的职业做准备,提供与秘书职业群相适应的基础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也提供与秘书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方向或职业等级相对应的模块。通过保留多数模块而开发少数模块的方式,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秘书职业的各种方向或等级的需求变化。
(三)以工学结合为契机,使教学过程与秘书工作过程保持一致
秘书职业的特点是岗位单一而又事务繁杂。岗位的单一性体现在每个单位、部门通常仅设置1~2个秘书岗位,事务的繁杂性体现在秘书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而杂,综合性强。要真正认知秘书工作,需要更多的秘书职业体验和经验。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模式上适宜采用“角色融入式项目教学”,即让学生始终在秘书及秘书相关的工作情境中,在秘书及秘书相关岗位角色中进行项目教学。从课内熟悉秘书角色到课外适应秘书角色再到评估秘书角色,让学生始终置身秘书相关岗位角色中,拉近教学与秘书工作岗位的距离,让学生尽快融入角色,以满足秘书岗位任职的要求。
课堂教学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理念。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或项目,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学结合,重在实践,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掌握了技能,同时,又熟悉了秘书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完成学生到秘书角色的转换,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校内项目教学
在项目教学中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指导学生认知项目,使学生明确实施项目的目的、要求、考核标准,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和具体任务分解,使学生明确各自角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企业走访调查、解决具体问题、实施各种任务,最终完成项目成果(任务)。如我院文秘专业在“会议管理”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安排学生竞标举办插花艺术展、摄影展;“秘书礼仪”课程的项目教学安排学生举办企业周年酒会;“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的项目教学是安排学生参与市人大、市机关事务局制定相关的活动方案、扫描文件、整理资料等;“信息与档案工作”课程的项目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图书馆、学院档案室的档案整理工作。这些项目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布置、学生准备、课堂演练、教师点评等环节进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直接进行顶岗实习,巩固秘书专业知识,训练秘书职业技能,而且能让学生尽快熟悉秘书工作环境,较快地融入秘书角色。我院文秘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内设机构或相关机构的秘书岗位安排学生见习和顶岗实习,如学院各处室、二级学院办公室、图书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秘书服务部、物业管理公司、档案室、文印室等,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教学的比例超过80%。在生产性实训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被处室、院(部)留下,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这种实践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岗位综合工作能力训练问题。
(三)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就是建立稳定、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让文秘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我院在校外已建有市政府办公室、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外事侨务局等6个实习基地,在校外顶岗实习中,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秘书工作环境和秘书岗位,实现较长时间的顶岗工作,达到强化秘书职业意识、锻炼秘书职业技能和积累秘书工作经验的目的。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业务上由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秘书岗位中学习,使专业更多地凸显职业属性,这既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
(四)校外社会实践
承接校外的各种秘书服务项目,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生担当秘书及秘书事务相关角色,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实现从校内的模拟秘书工作走向校外的秘书工作实践,增强了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成功感和荣誉感。我院文秘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是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如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社会上兼职;以专业相关内容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影响较大的社会活动,如市经贸系列活动、客家旅游文化节活动、省窃密泄密案例展暨保密安全技术演示会等。
三、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考评
(一)考评体系科学化、职业化
实践教学考评就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达到实践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某种职业能力,这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支撑。实践教学的考评内容与标准,要与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相吻合,应着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职业化考核,即不是把考核对象看做文秘专业的学生,而是看做从事秘书职业的工作者。把着重专业知识考核的传统考评方式转变成对秘书职业道德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及技能的综合评价模式。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技能、态度。同时,考评结果可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及检验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好的秘书专业人才。
(二)考评方式实践化、过程化
以实践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秘书工作能力,就是使文秘专业的考核与鉴定实践化、过程化。从项目任务给出开始,直至项目结束,每个环节都有教师分工考核。在专业考试中采用实操性较强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增加职业素养考核,强化实践技能考核。考核标准按秘书职业要求制定,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考核的全程化,即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任务进行评定,到学期末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再结合期末的面试、笔试、实操考核的结果,最终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生需要完成个人总结、个人自我考核和团队内互相考核,形成个人学习报告书。教师要结合实施过程考核、学生考核和对成果展示的集体考核,形成项目综合考核成绩,同时,使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挂钩。此外,还可组织专业内部的各种技能比赛,为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技能评定。总之,通过课程实践考核、国家秘书职业技能鉴定、专业内的技能比赛和技能评定,实现对学生的秘书角色适应能力和秘书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估。
(三)考官社会化、专业化
考核的主体应是多元的,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生自己等,可尽量引进企业、行业一线秘书人员担任考官,在成员构成上做到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项目任务的制定,负责提出项目,监控项目实施,考核最终结果;校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辅导、专业咨询,参与成果考核;项目导师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对学生进行态度辅导,指导学习和工作方法,指导团队建设,负责过程考核,指导学生自我考核;讲师负责各类课程的教学、答疑、考核,参与项目成果考核。在课程考核上,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由专业教师、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学院文秘人员组成的技能考核小组确定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的内容,把考核的重心放到技能考核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敏杰.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