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师生间矛盾的产生,对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素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 教育体制
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怎样才能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师生关系处理得好,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才能起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学生也才能起到主体作用,教育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达到教育学生这一目的,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启迪学生。所以,教师应自觉加强各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深厚广博的知识、良好精湛的技艺等个人素质;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脚踏实地、勤奋认真、广采博览的严谨学风;心胸广阔、志趣高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模仿的偶像。“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获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
一、师生之间矛盾的产生
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在认知方式、个性特点、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教师履行的是教育职能,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总是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学生履行的是学习职能,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但由于年龄小,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讲是单调枯燥的,往往会对老师的要求无法理解,错误地把整天玩耍、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看成是自已的最高利益,而把学习任务看做是教师、家长等人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负担,因此就产生了师生间教与学的矛盾。
(二)教育体制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衡量教育效果的方法则以分数为主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体现教师的水平、工作的认真,片面地追求高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违反教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压力增大,产生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加深。
(三)个性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学生和教师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如果缺少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很难相互理解,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师生矛盾。我国的教育思想一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讲究尊师重教,教师有较高的地位,在师生关系上历来传授的是“师道尊严”。通常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接受,因此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另外,学生由于害怕老师,有一些想法和要求也不能正常地与老师沟通,从而进一步加重师生之间的隔阂,导致师生间矛盾的产生。
此外,师生间可能还会存在其他一些矛盾,如性格爱好、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如果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多关注、理解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多从学生角度出发,那就可以化解这些矛盾,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与学任务的完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思想比较简单单纯,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在协调师生间矛盾方面,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坚持素质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从教师入手,由教学活动中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伙伴。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时代,学校教育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更要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特点,找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减少,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师生间的教与学的矛盾将不存在。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主动接近学生,多和学生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多和学生交换自己的看法,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改变原来的简单说教的方法,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愿意和你做朋友,学习生活上有问题都会找你商量,师生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和谐融洽。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些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是: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关心和爱护学生。知识渊博就是要求专业知识过硬,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该像是一条涓流不息的小溪。平易近人是对人格修养的要求。教师职业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喜欢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优秀的人,不知不觉地会以这样的人为榜样,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个人修养,成为品格高尚、受学生爱戴的人。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非教材的代言人和执行者。教师还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印者。教师应积极改善师生间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乐于学习,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它是当今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 教育体制
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怎样才能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师生关系处理得好,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才能起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学生也才能起到主体作用,教育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达到教育学生这一目的,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启迪学生。所以,教师应自觉加强各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深厚广博的知识、良好精湛的技艺等个人素质;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脚踏实地、勤奋认真、广采博览的严谨学风;心胸广阔、志趣高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模仿的偶像。“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获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
一、师生之间矛盾的产生
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在认知方式、个性特点、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教师履行的是教育职能,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总是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学生履行的是学习职能,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但由于年龄小,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讲是单调枯燥的,往往会对老师的要求无法理解,错误地把整天玩耍、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看成是自已的最高利益,而把学习任务看做是教师、家长等人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负担,因此就产生了师生间教与学的矛盾。
(二)教育体制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衡量教育效果的方法则以分数为主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体现教师的水平、工作的认真,片面地追求高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违反教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压力增大,产生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加深。
(三)个性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学生和教师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如果缺少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很难相互理解,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师生矛盾。我国的教育思想一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讲究尊师重教,教师有较高的地位,在师生关系上历来传授的是“师道尊严”。通常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接受,因此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另外,学生由于害怕老师,有一些想法和要求也不能正常地与老师沟通,从而进一步加重师生之间的隔阂,导致师生间矛盾的产生。
此外,师生间可能还会存在其他一些矛盾,如性格爱好、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如果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多关注、理解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多从学生角度出发,那就可以化解这些矛盾,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与学任务的完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思想比较简单单纯,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在协调师生间矛盾方面,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坚持素质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从教师入手,由教学活动中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伙伴。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时代,学校教育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更要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特点,找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减少,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师生间的教与学的矛盾将不存在。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主动接近学生,多和学生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多和学生交换自己的看法,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改变原来的简单说教的方法,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愿意和你做朋友,学习生活上有问题都会找你商量,师生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和谐融洽。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些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是: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关心和爱护学生。知识渊博就是要求专业知识过硬,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该像是一条涓流不息的小溪。平易近人是对人格修养的要求。教师职业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喜欢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优秀的人,不知不觉地会以这样的人为榜样,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个人修养,成为品格高尚、受学生爱戴的人。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非教材的代言人和执行者。教师还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印者。教师应积极改善师生间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乐于学习,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它是当今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