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不同形式的语言向学生传授信息科技知识,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语;课堂教学过渡语;课堂教学评价语;课堂教学结束语
《信息科技課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还是进行思维的工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勾勒美妙的自然世界和刻画人类的奇思妙想,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展现思维的过程。语言的驾驭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魅力。信息科技课程,一个需要理性思维的课程,更需要教师在日常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导入语,入情入境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语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依据情境唤醒学生的个体体验而设定的,是把学生从非学习状态下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符合学生心理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能够瞬时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壁垒,引领学生快速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
(一)提高导入语的趣味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事情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容易被生动活泼的,趣味性强的事物所吸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上课之始就要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巧妙设计充满趣味性的导入语,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分散的思维快速聚拢在一起。以避免刚上课,孩子们的思维就涣散掉。
(二)提高导入语的精炼性
学生从课间嘈杂纷乱的环境中走出来,走进安静有序的课堂环境,需要静心,要耳根子清静,教师使用凝练,简洁的课堂导入语,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内容,把心静下来。另外,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有意注意时间短,有效思维的时间短,不能自觉调控思维的过程。为避免刚会聚起来的学生思维点,因教师啰啰嗦嗦,琐碎繁杂的语言而重新散掉,也需要教师提高语言的精炼性。
二、优化课堂过渡语,架构思维的桥梁
每一节课都是由多个环节构成,教师需要把各个环节贯穿起来就如同从此岸到彼岸,在每个环节之间搭桥架梯子,这桥和梯子就是课堂过渡语。课堂过渡语教师需要尽量做到风过无痕,流畅自然,激发兴趣,促进教学环节的自然推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知识传递,能力训练时的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具体化,形象化,避免高度抽象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是教师精心斟酌的生活化语言。具有引导性和指向性的过渡语的设计,更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把自己当作孩子,用孩子的话语系统来说话,使得过渡语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
三、优化课堂评价语,体验感悟有积淀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有效有利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度,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学习过程的体验,更要专注学生基本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地基础。
(一)提高评价语的激励性
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需要借助别人的评价,没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他们探索知识的好奇心重,对陌生事物的兴趣浓厚,对于学习有着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呵护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保护好这颗懵懂求知的心灵。但是,又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让课堂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聪明!”诸如此类空泛无效的评价,制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课堂虚假繁荣。激励性的评价要建立在对学生进步的真诚认可下,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提高评价语的启发性
小学生尚不具备完全独立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准确深入思考。日常表现为认知浅显,只考虑表面,易受他人影响,有时甚至有偏差。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认识问题不全面,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不多的常识来解决新问题,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走入思维困境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巧妙的语言,引领学生绕过障碍,走出困境,提升思维品质。
四、优化课堂结束语,积累巩固促提升
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科技教师,要充满艺术性地完成一堂教学课,不留遗憾,精妙的课堂结束语也同样必不可少。具有概括提升作用的结束语,对于促进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地作用。一节好课,往往是在师生充分互动后,教师通过富有知识性、感染力和系统性的评价语把课堂推向高潮,使得学生的思维经过量的积累后,获得质的飞跃。
(一)提高总结语的知识性
新课改不倡导教师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孩子,而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养成能力、熏陶情感。在主体间深入对话后,教师顺势而为,通过总结语把从学生中来的信息进行高度汇总,赋予其知识内涵,使得学生对必要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另外,教师对知识的总结提升还要严谨、规范、正确,不能误导学生。
(二)提高总结语的全面性
教师的课堂总结语,小到一个环节,大到整节课,都是对此环节或整节课的系统概况和提升。所以,总结语不能以偏概全,对于所概况总结的内容不能有遗漏。尤其是整节课的结束语,起到梳理全文知识点,强化巩固重点难点,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提升学生整体认识和感悟的作用,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抽象概括思维至关重要。
语言是教师的生命,也影响学生的思维成长。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富有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语言展开丰满的双翼,在信息技术知识的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作者简介:宣庆风,闵行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语;课堂教学过渡语;课堂教学评价语;课堂教学结束语
《信息科技課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还是进行思维的工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勾勒美妙的自然世界和刻画人类的奇思妙想,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展现思维的过程。语言的驾驭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魅力。信息科技课程,一个需要理性思维的课程,更需要教师在日常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导入语,入情入境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语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依据情境唤醒学生的个体体验而设定的,是把学生从非学习状态下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符合学生心理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能够瞬时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壁垒,引领学生快速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
(一)提高导入语的趣味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事情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容易被生动活泼的,趣味性强的事物所吸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上课之始就要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巧妙设计充满趣味性的导入语,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分散的思维快速聚拢在一起。以避免刚上课,孩子们的思维就涣散掉。
(二)提高导入语的精炼性
学生从课间嘈杂纷乱的环境中走出来,走进安静有序的课堂环境,需要静心,要耳根子清静,教师使用凝练,简洁的课堂导入语,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内容,把心静下来。另外,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有意注意时间短,有效思维的时间短,不能自觉调控思维的过程。为避免刚会聚起来的学生思维点,因教师啰啰嗦嗦,琐碎繁杂的语言而重新散掉,也需要教师提高语言的精炼性。
二、优化课堂过渡语,架构思维的桥梁
每一节课都是由多个环节构成,教师需要把各个环节贯穿起来就如同从此岸到彼岸,在每个环节之间搭桥架梯子,这桥和梯子就是课堂过渡语。课堂过渡语教师需要尽量做到风过无痕,流畅自然,激发兴趣,促进教学环节的自然推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知识传递,能力训练时的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具体化,形象化,避免高度抽象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是教师精心斟酌的生活化语言。具有引导性和指向性的过渡语的设计,更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把自己当作孩子,用孩子的话语系统来说话,使得过渡语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
三、优化课堂评价语,体验感悟有积淀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有效有利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度,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学习过程的体验,更要专注学生基本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地基础。
(一)提高评价语的激励性
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需要借助别人的评价,没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他们探索知识的好奇心重,对陌生事物的兴趣浓厚,对于学习有着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呵护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保护好这颗懵懂求知的心灵。但是,又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让课堂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聪明!”诸如此类空泛无效的评价,制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课堂虚假繁荣。激励性的评价要建立在对学生进步的真诚认可下,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提高评价语的启发性
小学生尚不具备完全独立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准确深入思考。日常表现为认知浅显,只考虑表面,易受他人影响,有时甚至有偏差。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认识问题不全面,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不多的常识来解决新问题,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走入思维困境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巧妙的语言,引领学生绕过障碍,走出困境,提升思维品质。
四、优化课堂结束语,积累巩固促提升
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科技教师,要充满艺术性地完成一堂教学课,不留遗憾,精妙的课堂结束语也同样必不可少。具有概括提升作用的结束语,对于促进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地作用。一节好课,往往是在师生充分互动后,教师通过富有知识性、感染力和系统性的评价语把课堂推向高潮,使得学生的思维经过量的积累后,获得质的飞跃。
(一)提高总结语的知识性
新课改不倡导教师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孩子,而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养成能力、熏陶情感。在主体间深入对话后,教师顺势而为,通过总结语把从学生中来的信息进行高度汇总,赋予其知识内涵,使得学生对必要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另外,教师对知识的总结提升还要严谨、规范、正确,不能误导学生。
(二)提高总结语的全面性
教师的课堂总结语,小到一个环节,大到整节课,都是对此环节或整节课的系统概况和提升。所以,总结语不能以偏概全,对于所概况总结的内容不能有遗漏。尤其是整节课的结束语,起到梳理全文知识点,强化巩固重点难点,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提升学生整体认识和感悟的作用,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抽象概括思维至关重要。
语言是教师的生命,也影响学生的思维成长。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富有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语言展开丰满的双翼,在信息技术知识的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作者简介:宣庆风,闵行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