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给学生观察,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索交流,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素材,都有助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 直觉观察 基本概念 合作交流 生活现实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将内容标准落实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期乃至每一节课中。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几点做法:
一、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
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对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能帮助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加深实物视图的初步认识和一般平面图形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维思维,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计算、解题的数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物体,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物体,能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由观察实物到观察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到从侧面观察,最后从上面观察;把看到的画面和图形说出来,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把看到的图形的形状画下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到了高年级,课本逐步加多了形体的个数,加深了观察的要求,学生有了低年级观察的方法及形成的初步空间观念,学起来就轻松多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形成。
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几何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我从基本概念入手重点抓好“厘米”认识的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操作,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实际测量,并与估测进行比较,巩固了厘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通过组织学生用直尺画,使学生真正体会厘米的含义。而厘米等长度概念又是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等概念的建立及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公式教学的重点。因此,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要求。
三、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氛围
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同时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他们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以开展“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教师可以发给每个学生印有松树的一半或衣服的一半等轮廓图,先让学生想象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怎样快速剪下整个图形,最后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通过操作,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后完全重合,让学生认识这个松树图和这件衣服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对称轴。而到了高年级,用折纸等办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等要求,学生就更加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些概念的获得,正是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源泉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素材,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这种思维。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生活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也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在方向知识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之间的结构关系: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东南西北是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分布的。这个道理光靠讲解不能真正弄清楚,我们就把学生带到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体验这四个方位的内在关系。尤其让学生探究确定了一个方向,怎么辨别其他三个方向,以此体验顺逆时针以及方位的顺序。到了高年级时,我们再去解决一些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的方位和画出对应图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如此这般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教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错误心理和想法,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抱怨,多一点帮助少一点批评,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关键词 直觉观察 基本概念 合作交流 生活现实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将内容标准落实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期乃至每一节课中。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几点做法:
一、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
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对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能帮助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加深实物视图的初步认识和一般平面图形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维思维,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计算、解题的数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物体,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物体,能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由观察实物到观察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到从侧面观察,最后从上面观察;把看到的画面和图形说出来,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把看到的图形的形状画下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到了高年级,课本逐步加多了形体的个数,加深了观察的要求,学生有了低年级观察的方法及形成的初步空间观念,学起来就轻松多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形成。
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几何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我从基本概念入手重点抓好“厘米”认识的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操作,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实际测量,并与估测进行比较,巩固了厘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通过组织学生用直尺画,使学生真正体会厘米的含义。而厘米等长度概念又是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等概念的建立及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公式教学的重点。因此,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要求。
三、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氛围
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同时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他们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以开展“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教师可以发给每个学生印有松树的一半或衣服的一半等轮廓图,先让学生想象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怎样快速剪下整个图形,最后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通过操作,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后完全重合,让学生认识这个松树图和这件衣服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对称轴。而到了高年级,用折纸等办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等要求,学生就更加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些概念的获得,正是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源泉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素材,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这种思维。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生活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也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在方向知识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之间的结构关系: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东南西北是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分布的。这个道理光靠讲解不能真正弄清楚,我们就把学生带到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体验这四个方位的内在关系。尤其让学生探究确定了一个方向,怎么辨别其他三个方向,以此体验顺逆时针以及方位的顺序。到了高年级时,我们再去解决一些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的方位和画出对应图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如此这般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教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错误心理和想法,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抱怨,多一点帮助少一点批评,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