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课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生生性活泼,喜欢表现自己,可又不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将能发掘出学生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幽默的情境,通过各种策略,促使学生想说话,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数学语言,熟练数学语言。
  二、善于引导,让学生出言有章
  在学生敢说想说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说、能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看情境图、动手操作、使用直观性教具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再把其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准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合乎科学。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不能说“整数都是自然数”,用词必须准确,不能含糊。教师的言论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2. 简练性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浓缩性。在数学语言中一般都没有描写、比喻,更没有夸张。这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
  3. 条理性
  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举例出其归纳过程;做计算题,要求说出解题过程;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
  三、多样训练,让学生能言善道
  1. 形式多样化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张嘴说,积极参与。在课堂上我开展形式多样的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说的欲望。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小小辩论赛等形式,使学生不受拘束,能互帮互学。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是有一定作用的。
  2. 善用鼓励性语言
  当学生准确地回答了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最大的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情感。当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教师更不能不理不睬,甚至冷嘲热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师在一节课里,必须有三分之二或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说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求获取知识的兴趣。
  四、实践运用,让学生言之有物
  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应用的广泛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生活实例,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数学带来的乐趣,产生学习的自我需要,提高兴趣。例如,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以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玩具拍卖会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各自的生活角色,更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买卖”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及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学生如同一颗树苗,需要给予适当养料浇灌和按不同的季节修扶,方能成才。诚然,中学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家长期待“子成龙,女成凤”,便把子女托付于学校的老师。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程落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肩上,任教多年的我由衷地感到:学生欲成才必须得到教师爱心的扶助。自始至终循循善诱直到浇灌成才。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对事业理想的献身精神,要有对教育科学的钻研和改革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作文批改效率低,作文评讲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都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定能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一、多功能的多媒体,为学生打开习作兴趣的大门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以问激趣  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举例回答,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争相回答。
责任感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完成任务情况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一、目前小学生责任感欠缺的具体表现  在生活上:不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体谅父母;小小年纪就讲享乐学攀比,爱面子。不知感恩,大多数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稍有不顺意的事就大发脾气,身边的人都得为他服务。没有意识到应该为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知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剔除浮华,沉淀精髓,在“真”字上做功夫,脚踏实地,真情指引,真心面对,真抓实练,创建原汁原味的高效语文课堂。只有在真实体验中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均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除了工具性的性质之外,还有基础性的特点。准确地钻研并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