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基本理论依据,从地域优势出发,以“叶子”为素材,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对素材展开多角度联想,并加以有机整合,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美术课程资源。
【关键词】 素材 综合课程资源开发
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采取学科综合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此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这一领域的设置,使得美术教学打破学科封闭的状况成为可能,同时也对一线教师合理开发和综合运用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建议,我们积极开展《花草在乡村美术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设计了“神奇的树叶”教学内容。
本文仅以《神奇的树叶》一课为例,谈谈美术综合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1.素材与综合性课程资源开发
素材原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这里借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教育内涵的原始材料,如水、花草、树叶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下,可以将这些材料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发生关联,寻找到材料与美术教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连结点,生发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课程资源,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
在由素材到课程资源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学科知识内在的关联和共性,让学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认识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而不能把各科知识牵强地拼合起来。因为“只有当各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时,使儿童易于理解,促进儿童的学习,这才是综合课程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各知识点关联后的可操作性,以及在具体学习情境中所选内容如何有效展开等问题。通过讨论和综合考虑,我们将《神奇的树叶》一课的结合点落在美术与自然科学的联结上,初步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认识各种植物的叶片特征,制作树叶标本;2.对叶片进行化学处理后,制作叶脉书签;3.通过对树叶的观察、了解和处理,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树叶来表达思想情感,表现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感受;4.运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装点生活、美化空间。
2.素材开发的基本理念
以美术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2.1 回归生活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探究和表现身边的美,最后回到生活,将学习成果用到生活中去,装点空间、美化生活,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生活质量。
2.2 走向综合
多方位考察素材的丰富内涵,通过建立于一种广泛的社会、自然、文化情境,以美术为主体并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会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和相异之处,从而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如,《神奇的树叶》将美术与自然科学相联系,运用化学的手段对树叶进行加工处理,去除叶肉,留下叶脉,产生特殊的美感。将美术学科内各门类相综合,用拼贴、喷绘、平面构成等手段和形式来表现叶片的美。
2.3 自主探究
确立开放式的价值取向,通过讨论,自主选择研究素材的角度,完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并通过小组活动,尽可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4 互生共长
以素材为线索,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对素材的发散性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一起考察学习内容的优劣,扬长避短,使课程内容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课程生发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习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开发个例:“神奇的树叶”的教学活动方案
3.1 教學目标设计
3.1.1 认识各种植物的叶片
3.1.2 通过对叶片的观察、处理和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用综合的眼光认识事物提供可能;
3.1.3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教学资源准备
关于叶片的自然风光短片;一些叶片标本、叶脉书签及各种以叶子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
3.3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课教学强调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探究素材,改造素材,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接近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生成性策略”。这一策略要求学生自己生成学习内容的概要、主要观点、图解、实例等,并找出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允许学生应用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其在构造学习同时获得新的学习。从这一策略出发,可采用一些学生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欣赏、分组讨论、实验、练习以及综合实践等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则趋向于“档案评价”,即在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和成果展示的基础上,由学生作具体的自我评价,如“我们的学习故事”、“我的学习体会”等,再让其他同学作一些建议性的评价。
3.4 教学流程及操作说明
本课教学分“情感激发”、“尝试创作”、“快乐分享”三部分,用两个课时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完成教学。
3.5 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采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再加上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参与课程内容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美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邀请“顾问”时甚至出现了学生争抢教师的情况。从学生的作品。和学习成果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出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有效的思考和探索,一个小组的“发言人”这样说:“这次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美术还和自然科学有这么大的关系,在制作树叶拼贴画时,我们组还运用了写作文的方法,也就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来摆这些树叶,我们很快就做成了一幅漂亮的用树叶拼贴的装饰画。”由此可见,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4.以美术综合性课程资源的再思考
在进行初次的“从素材出发”开发美术综合课程资源的实践后,我们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了一些必要的反思。
首先,我们意识到美术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不等于综合课程的构建,素材只是课程实施的载体而非课程本身。一个具体素材可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一个综合性素材也有可能构成一门课程,如环境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素材都能构成课程。
其次,素材不是综合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唯一线索。美术综合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广阔的来源,如图书馆资料、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公共文化设施、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作坊以及信息化资源等等。因此,在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开发美术教学内容。
最后,从素材出发进行美术综合课程资源开发应避免“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对素材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许多与素材相关的有用知识,但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知识都综合到教学实践中去。而是要对各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筛选出部分知识点,形成一个流畅的整体,让学生很自然地去认识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综上所述,以美术综合性课程资源,开展“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是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回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素材 综合课程资源开发
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采取学科综合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此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这一领域的设置,使得美术教学打破学科封闭的状况成为可能,同时也对一线教师合理开发和综合运用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建议,我们积极开展《花草在乡村美术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设计了“神奇的树叶”教学内容。
本文仅以《神奇的树叶》一课为例,谈谈美术综合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1.素材与综合性课程资源开发
素材原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这里借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教育内涵的原始材料,如水、花草、树叶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下,可以将这些材料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发生关联,寻找到材料与美术教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连结点,生发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课程资源,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
在由素材到课程资源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学科知识内在的关联和共性,让学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认识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而不能把各科知识牵强地拼合起来。因为“只有当各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时,使儿童易于理解,促进儿童的学习,这才是综合课程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各知识点关联后的可操作性,以及在具体学习情境中所选内容如何有效展开等问题。通过讨论和综合考虑,我们将《神奇的树叶》一课的结合点落在美术与自然科学的联结上,初步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认识各种植物的叶片特征,制作树叶标本;2.对叶片进行化学处理后,制作叶脉书签;3.通过对树叶的观察、了解和处理,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树叶来表达思想情感,表现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感受;4.运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装点生活、美化空间。
2.素材开发的基本理念
以美术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2.1 回归生活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探究和表现身边的美,最后回到生活,将学习成果用到生活中去,装点空间、美化生活,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生活质量。
2.2 走向综合
多方位考察素材的丰富内涵,通过建立于一种广泛的社会、自然、文化情境,以美术为主体并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会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和相异之处,从而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如,《神奇的树叶》将美术与自然科学相联系,运用化学的手段对树叶进行加工处理,去除叶肉,留下叶脉,产生特殊的美感。将美术学科内各门类相综合,用拼贴、喷绘、平面构成等手段和形式来表现叶片的美。
2.3 自主探究
确立开放式的价值取向,通过讨论,自主选择研究素材的角度,完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并通过小组活动,尽可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4 互生共长
以素材为线索,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对素材的发散性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一起考察学习内容的优劣,扬长避短,使课程内容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课程生发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习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开发个例:“神奇的树叶”的教学活动方案
3.1 教學目标设计
3.1.1 认识各种植物的叶片
3.1.2 通过对叶片的观察、处理和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用综合的眼光认识事物提供可能;
3.1.3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教学资源准备
关于叶片的自然风光短片;一些叶片标本、叶脉书签及各种以叶子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
3.3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课教学强调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探究素材,改造素材,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接近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生成性策略”。这一策略要求学生自己生成学习内容的概要、主要观点、图解、实例等,并找出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允许学生应用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其在构造学习同时获得新的学习。从这一策略出发,可采用一些学生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欣赏、分组讨论、实验、练习以及综合实践等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则趋向于“档案评价”,即在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和成果展示的基础上,由学生作具体的自我评价,如“我们的学习故事”、“我的学习体会”等,再让其他同学作一些建议性的评价。
3.4 教学流程及操作说明
本课教学分“情感激发”、“尝试创作”、“快乐分享”三部分,用两个课时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完成教学。
3.5 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采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再加上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参与课程内容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美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邀请“顾问”时甚至出现了学生争抢教师的情况。从学生的作品。和学习成果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出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有效的思考和探索,一个小组的“发言人”这样说:“这次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美术还和自然科学有这么大的关系,在制作树叶拼贴画时,我们组还运用了写作文的方法,也就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来摆这些树叶,我们很快就做成了一幅漂亮的用树叶拼贴的装饰画。”由此可见,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4.以美术综合性课程资源的再思考
在进行初次的“从素材出发”开发美术综合课程资源的实践后,我们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了一些必要的反思。
首先,我们意识到美术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不等于综合课程的构建,素材只是课程实施的载体而非课程本身。一个具体素材可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一个综合性素材也有可能构成一门课程,如环境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素材都能构成课程。
其次,素材不是综合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唯一线索。美术综合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广阔的来源,如图书馆资料、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公共文化设施、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作坊以及信息化资源等等。因此,在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开发美术教学内容。
最后,从素材出发进行美术综合课程资源开发应避免“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对素材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许多与素材相关的有用知识,但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知识都综合到教学实践中去。而是要对各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筛选出部分知识点,形成一个流畅的整体,让学生很自然地去认识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综上所述,以美术综合性课程资源,开展“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是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回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