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在各级考试中,很多初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的现状,从分析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入手,寻找快速、简单、有效的阅读方法。以课内阅读《雪》和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各级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这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解题能力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材文本解读时过于功利性,紧扣教学参考书,细致琐碎,不注重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成为知识点的积累者,而非知识的运用者。当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考考查内容的变革上意识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已是教学首要任务。于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词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下册《雪》和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寂寞的月亮》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一、 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特点
  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描绘优美的景物,刻画感人的景物形象,并以此为抒情的依托物,进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之目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中,无论是描写自然界的景和物,还是描写人文的景和物,它们都是基于刻画这些景与物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而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其中刻画景与物的形象是抒情的手段和途径,而抒情则是作者创作欲达到的目的。
  就此而言,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有以下特征:突现景物鲜明的外在特征;蕴含景物人格化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高远的志趣,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鲁迅的《雪》,作者突现江南雪滋润美艳、朔方雪蓬勃纷飞的特点;蕴含江南雪的生机活力、朔方雪的旺盛执著的内在品质;抒发鲁迅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对朔方雪的敬佩之情;表达他以笔代枪、永不妥协,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再如,《寂寞的月亮》,作者突现月亮寂寞的特点;刻画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对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他希望自己也具有这样无私孤傲的高尚品格,能够在寂寞中不屑于自己的寂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能拥有像月亮一样无私大度孤傲的高尚品格。
  二、 指导学生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根据对散文特点的分析,散文阅读的思路非常清楚,笔者在数十载散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找景物——析特征——悟情感”阅读简单三步法,并行之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找景物
  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写作对象,初步体味情感。
  例如,《雪》一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在文中要勾画出描写对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第一步的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体会两种雪的不同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1至3节写江南的雪,4至6节写朔方的雪,由此激疑,作者为什么写两种雪呢?所以,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歌咏对象:月亮。
  (二)析特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深入体味情感。例如,《雪》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江南雪景“滋润美艳”“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血红、隐青、深黄、冷绿”“忙碌、闹”“洁白、明艳、闪闪、目光灼灼”“拍手、点头、嬉笑”“消释、褪尽”等;朔方雪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品读江南的雪主要是扣住“滋润美艳”,赏析景物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生机活力但同时又有软弱的特点,品读朔方的雪主要扣住“如粉如沙、蓬勃奋飞”,赏析景物外在的干燥纷飞和内在的旺盛执著。通过这一步的阅读,学生对景物的形神全面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味会更加深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月亮是寂寞的”“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学生在勾画的基础上品读出月亮是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特点,赏析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作者对月亮的那份赞美敬佩之情也蕴涵在景物特征的描写之中,学生在这一步的阅读中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通过对景物特征的赏析,也便于理清行文思路,学生将月亮特征圈点勾画之后,不难发现文章1至4节描写月亮寂寞的特点,5至7节描写月亮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特点,也明白月亮的寂寞是衬托月亮的无私大度。
  (三)悟感情
  这是散文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往往把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达到山水有情,草木知意,散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品味作者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中考课外大阅读中必须做到的,否则阅读题目很难准确把握。笔者将品悟情感分为两步,首先是品悟作者对景物的情感,鲁迅通过描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达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对江南雪的易融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无奈;通过描写朔方雪的干燥纷飞,表达对朔方雪的敬佩赞美之情。《寂寞的月亮》作者描写月亮的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表达对月亮这种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这一步是最容易的一步,学生在赏析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就可以感悟出来。其次是品悟作者自我的情感。《周易》中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讲当作者无法用理性来阐释自身,就会借助物、景来表达、再现自身。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散文常用的方法:物我合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白“我”变为物,物亦变为“我”。如指导学生阅读《雪》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雪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雪是鲁迅的化身,江南的雪是童年时代的鲁迅,朔方的雪是现在的鲁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那雪地里堆雪罗汉的七八个孩子中有鲁迅、有闰土……冬花烂漫的百草园里,鲁迅在折梅花、踏绿草……这样,学生不难品悟出作者借江南的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读朔方的雪,想象北京四合院外大雪纷飞,惟余莽莽,四合院内鲁迅在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战斗檄文…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虽然身处孤独却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鲁迅通过描写两种不同的雪,并进行对比,表达他不屈服黑暗、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正如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初读课文时的疑问“为什么写两种不同的雪?”也就迎刃而解,作者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寂寞的月亮》,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轮月亮不仅是月亮,她是作者的化身。学生再读课文,透过文字背后,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寂寞的作者;他也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也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希望将全部的才华献给社会,他不与世俗同流、心静如水,他希望保持着世人很难再拥有的那份孤傲、清高……“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批判世人身上无私大度孤傲品格的丧失,也呼吁世人能保持这些高尚的品格。
  通过《雪》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再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快速读懂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意图。这样在分析考题时入手更容易,回答更全面。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三步法“找景物——析特征——悟感情”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对阅读有成效。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当然散文的阅读不仅仅这么简单,作者精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构思等需要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笔者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写景状物散文的钥匙,让学生更好地在大门内丰富美妙的世界中畅游。
  [参 考 文 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3]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化学观念指导下进行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盐类的水解”专题复习为例,就如何提炼复习专题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如何融合化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等进行了描述。同时给出了盐类水解复习的具体教学案例(包括引导性问题设置、分析思路构建等)。  [关键词]  微粒观;平衡观;盐类的水解  一、传统复习教学课的不足  经过高一、高二的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已或多或少
摘 要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出发,简析“摘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中,围绕课题,巧妙摘要,学习精妙拟题;紧扣要素,恰当摘要,学习有序叙写;巧猎语词,提取摘要,学習行文思路;摘句串文,把握摘要,学习段落衔接;归纳段意,整合摘要,学习谋篇布局。巧用摘要策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表达秘妙,促进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助力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摘要 教学策略 深度阅读  “摘要”又称
[摘 要]  高中作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思考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对作文教学进行专项研究和探讨,以期形成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作文;题目;积累;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精巧而富有新意的题目,如同给自己秀美的“面容”巧施“脂粉”,可以成为文章的第一个亮点,会引起
情境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课堂。笔者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途径来创设情境。  一、音乐渲染情境  在新课还未开始之前,课间就播放“圣诞老人来了”这首曲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进而把学生带到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由认知到实践,将知识及其体系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扎根于头脑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纵横交错的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
[摘 要]  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目标呢?预习指导是必不可少。导学合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做好课前预习检查是实现预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和课内相结合,预习才会更有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学合一;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
[摘 要]  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课例片断的回放与剖析,追根究源。在此基础上,反思与重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行为,把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作为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探寻提升数学课堂思维活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数学思维;三角形;作高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而数学课堂中的活力,主要指学生数学思维或数学表达的生动性。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亦然,数学课
[摘 要] 如何借助追问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入呢?小学数学课堂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思维离不开追问,那么要何时追问,怎么追问,追问的策略就显得很重要。通过研究数学课堂的追问策略,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追问;深入  一、追问在课前,让教材解读走向深入  数学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经过反复验证的,具有普适性和专业性,当然也具有可挖掘性和再造性。可是
摘 要:本文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调工艺专业为例,就抗疫背景下教学改革应当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烹调工艺专业 教学改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力抗疫,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以无畏的精神、勇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疫过程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在烹调工艺专业教学改革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寓学习于快乐的探究之中。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在每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且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不是主要考试内容”“教学方式难以把握”等成为不教或教不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