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不仅仅是教师把知识的大门打开,灌输以知识内容。新课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有局限性的教学,是单向教学,严格地说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说你做。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在课堂上成了主导地位。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思维的能力逐渐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祸首”。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为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建构了新的认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就语文教学来说,可以根据课文题材、教学内容等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教与学。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如苏教版第11册《麋鹿》一课,我在教学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片段时,请学生走上讲台,根据课件中创设的情境,巧妙配合,让他们做了一回名符其实的“小导游”。在台上,“小导游”们结合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向全班学生娓娓地解说着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内呈现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通过这一位位“小导游”声情并茂的叙述,课堂教学氛围高涨,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表现中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感受到,教师的教不应该停留于课本知识的表面,而应去粗取精,在平淡中见内涵,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在演示中去实践,在开放中现活力,奏响出一曲教学的和谐乐章。所以,我觉得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方法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的对象都活起来,大胆地放手于学生。
   二、深情朗读
   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每一项活动、内容几乎都根植于读,因此读是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198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知名专家组成了阅读委员会,专门研究导致阅读危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在主要的研究结果中,一致认为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地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朗读可以使原本呆板的文字变得流动,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生成与之相关的背景,使其大脑中产生他导演的最美最好的画面,而这些都是源于朗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朗读素材的课文。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九寨沟》《田园诗情》《雾凇》等。我在教学时,只是抓住几个关键词语与句子讲解,利用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并让学生说说朗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学生一次次注入情感的朗读的过程,同样也是他们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涵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自己的大脑中生成与课文相关的情景画面的过程。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它可以把声音世界渗入文字世界,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生成并感悟教学内容。
   三、注重练笔
   我们的教育先驱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诵读陶行知老先生教育名言的同时,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就是“教人求真”,学就是“学做真人”。那么在维护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认为做应是对知识点领悟后的迁移,理解后的运用,技能技术掌握后的实践。做是决定性的,是衡量教、学两方面成效的体现,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将“教、学、做”的内涵和意义赋予新的内涵,做到与时俱进。在认真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苏教版教材中十分重视学生做这一练习。如第五册《石榴》一课,课文在描述了石榴的春华秋实后,又着重描写了石榴籽的味道,而在课后练习中就适时安排了一个做的练习——“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最后一段的写法,介绍一种水果”。这种安排让我不由得回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是怎样做的就怎样学,怎样学的就怎样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可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做”,将教师“教”授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与学生在应用中“学”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整合为一种综合的教学活动。
   总之,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我们要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训练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去独立学习。
   (苏州市友联第二小学校)
其他文献
以前的产品创意主要是以视觉设计要素为核心,注重视觉要素的整合,而今后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除了视觉要素外,还必须重视来自触觉感、重量感.温度感、嗅觉等人体物理感官与商品之间
一切创意都要变成产品,一切产品造型具有创意才能触动人心。在信息时代,在创意时代,新颖的点子,才能给产品无限的竞争力。本栏目将刊发关于各类产品设计的研究文章。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即“期待视野”理论对设计艺术进步所起的动力作用也是巨大的。期待视野理论中的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期待视野理论中的“审美距离”所对应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创新能力备受人们关注,已经处于教育的重要位置。本文主要从机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合理设计习题,巩固学生探究成果;适度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巧妙组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探究;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创新能力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关注的新课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做到唤起
分别从制冷剂循环系统、润滑油循环系统、冷却风系统、结霜和除霜几个方面对螺杆式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了几种提高机组可靠性和高效性的措施.
学生是活动着的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此,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既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同时又要讲究方法、策略。从教将近二十年来。每接一个班。作为班主
结合美学、人机工程学、产品功能学、心理学、产品结构学等学科,运用符号学理论,通过整合手机产品的造型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等视觉形态来反映企业文化、经营战略与设计理
摘 要:要通过应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解决问题。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  一、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早在20世纪初,英国数学家贝利就提出“通过实验、训练技能,让学生探索事物本身的规律”。数学实验教学就是指恰当地选用数学模型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问题情景创设,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