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让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创新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素质教师 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知识不断更新,新问题不断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创新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教学要以人为本
反思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统一,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流水作业,于是“注入式”、“填鸭式”教育便是堂皇之举。而其结果却是大大封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令人欣慰的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它所倡导的不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其中明确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發展需要,要求教学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广大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数学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二、让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突出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思想。当然,在高中阶段教师应更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公正无私的爱心,但事实并非如此,“爱全人类容易,爱每一个学生难,爱每一个差生更难”,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从“爱每一个差生”开始。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果说竞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本领,那么合作则是现代社会更为重要、必须学习和形成的发展的本领。许多走上社会后的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发现,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的不是记忆、独立思考、想象、动手实验方面的能力,而是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共同做事的能力,包括说服他人、沟通协商让步的能力。美国著名的卡内基先生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亦即学习合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相互协作。
四、营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
新教材创设了很多数学情境,如何使这些数学情境真正成为情感教育和数学教学的桥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的催化作用,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环境需要教师构造,运用时机需要教师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然参与数学教学,真正对数学教学产生兴趣。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遗漏,为让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笔者巧妙地穿插了情感教育的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登越太空失败的原因与我国“神五”、“神六”成功登越形成对比,从而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运算的失误和遗漏逐步减少,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提出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在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但我国的数学仍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其实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教师还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新的课程标准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应具备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的能力,有选择课件的能力,有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教师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的发展方向、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以搞好教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素质教师 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知识不断更新,新问题不断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创新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教学要以人为本
反思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统一,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流水作业,于是“注入式”、“填鸭式”教育便是堂皇之举。而其结果却是大大封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令人欣慰的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它所倡导的不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其中明确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發展需要,要求教学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广大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数学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二、让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突出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思想。当然,在高中阶段教师应更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公正无私的爱心,但事实并非如此,“爱全人类容易,爱每一个学生难,爱每一个差生更难”,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从“爱每一个差生”开始。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果说竞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本领,那么合作则是现代社会更为重要、必须学习和形成的发展的本领。许多走上社会后的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发现,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的不是记忆、独立思考、想象、动手实验方面的能力,而是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共同做事的能力,包括说服他人、沟通协商让步的能力。美国著名的卡内基先生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亦即学习合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相互协作。
四、营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
新教材创设了很多数学情境,如何使这些数学情境真正成为情感教育和数学教学的桥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的催化作用,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环境需要教师构造,运用时机需要教师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然参与数学教学,真正对数学教学产生兴趣。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遗漏,为让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笔者巧妙地穿插了情感教育的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登越太空失败的原因与我国“神五”、“神六”成功登越形成对比,从而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运算的失误和遗漏逐步减少,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提出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在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但我国的数学仍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其实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教师还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新的课程标准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应具备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的能力,有选择课件的能力,有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教师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的发展方向、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以搞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