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正确把握导学方向,科学设计导学,给学生提供高效自主学习方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有效导学的分析,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五个方向,对学导式高效阅读模式的初探。
【关键词】 导学方向; 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37-02
问题与思考
近期“高效阅读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我校开展。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此次活动中,我发现导学案普遍为以下模式:1.学习目标。2.学习重难点。3.知识链接。4.学习过程等。一连数张的导学案,看似内容丰富,实则给学生的学习徒增负担,试想光看完这几张导学案学生已精疲力竭,学习效率又怎会提高?如此导学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呢?它随之带来的又是什么?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思。首先,大量的导学内容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锐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抑制了学生个性化阅读,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即,“授之以渔贵在导。”因为,学海无涯,唯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每位学生并非都能自觉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及教材的特点编写学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落脚于学生的“会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真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前自学,这样教师的“导”才有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及教育理念,我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导学案,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谈几点看法。
导学方向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采用让学生当导游的形式。拟定导学方案。1.给游客做一张旅游线路图。2.给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写上导游词。简单、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学生认真读文,凭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了游览路线图,并灵活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喜爱的景点。自学成果显著,学生不仅读懂文章,还跃跃欲试地展示自己的导游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导学方向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哲学家康德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要做到手脑并用,才能使思维更加灵活。可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去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观察、分析与思考,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较为典型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思考。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我的导学方案是:1.请同学们当回科学家。围绕伽利略的想法概括出的两种结论来做个试验,并把几次试验所得出的结果记录下来。2.反复阅读文章,思考在伽利略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并批注在原文中。这样的导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能深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导学方向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所谓“自读”并非完全独立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带有方向性的相对独立的自读,教师在其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生自读前,教师应为学生指引方向,指点方法,相机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掌握阅读方法。教育家朱熹提倡“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因此,在提出导学要求时应注意教给学生规律方法。虽然语文课标没有明确提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要求,但在第二、三学段分别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等要求,可知让学生学会分段仍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我通过导学案给孩子渗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如《小英雄雨來》一文导学案是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2.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如《太阳》一文导学案是1.太阳是怎样的?2.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预习,很快地划分段落,概括了段意。最后老师再作小结,学生便很快知道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前因后果给文章分段,写物的文章可以依据事物属性给文章分段。此时的导学案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向,对学生掌握分段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知识。
导学方向四:挖掘教材空白点。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专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我的导学方案:(1.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样的举动告诉我们什么?2.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一下子安静 下来 呼呼吹去 久久摩挲 泪光闪闪 重披象鞍”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3.嘎羧不会说话,可透过“走了整整一夜、久久凝望打洛江面、亲了又亲龟形礁石”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明白它想干什么?)这些空白点,需要学生独立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在想象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战象的内心世界里,体会战象的重情重义。训练了学生思维,有效落实语文训练。而这都源于这有效的导学。
导学方向五:找准教材拓展点
小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拓展性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学完后,趁学生仍意犹未尽时,向他们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又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程完结后,可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美丽的西雅图,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导学方向,根据文体特点,科学的、理性的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外自学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打开一个“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主编,《指导—自主学习》第P55-85,福建育出版社
[2]张艳兰,《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珲春教育网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 导学方向; 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37-02
问题与思考
近期“高效阅读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我校开展。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此次活动中,我发现导学案普遍为以下模式:1.学习目标。2.学习重难点。3.知识链接。4.学习过程等。一连数张的导学案,看似内容丰富,实则给学生的学习徒增负担,试想光看完这几张导学案学生已精疲力竭,学习效率又怎会提高?如此导学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呢?它随之带来的又是什么?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思。首先,大量的导学内容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锐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抑制了学生个性化阅读,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即,“授之以渔贵在导。”因为,学海无涯,唯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每位学生并非都能自觉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及教材的特点编写学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落脚于学生的“会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真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前自学,这样教师的“导”才有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及教育理念,我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导学案,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谈几点看法。
导学方向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采用让学生当导游的形式。拟定导学方案。1.给游客做一张旅游线路图。2.给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写上导游词。简单、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学生认真读文,凭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了游览路线图,并灵活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喜爱的景点。自学成果显著,学生不仅读懂文章,还跃跃欲试地展示自己的导游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导学方向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哲学家康德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要做到手脑并用,才能使思维更加灵活。可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去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观察、分析与思考,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较为典型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思考。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我的导学方案是:1.请同学们当回科学家。围绕伽利略的想法概括出的两种结论来做个试验,并把几次试验所得出的结果记录下来。2.反复阅读文章,思考在伽利略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并批注在原文中。这样的导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能深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导学方向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所谓“自读”并非完全独立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带有方向性的相对独立的自读,教师在其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生自读前,教师应为学生指引方向,指点方法,相机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掌握阅读方法。教育家朱熹提倡“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因此,在提出导学要求时应注意教给学生规律方法。虽然语文课标没有明确提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要求,但在第二、三学段分别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等要求,可知让学生学会分段仍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我通过导学案给孩子渗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如《小英雄雨來》一文导学案是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2.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如《太阳》一文导学案是1.太阳是怎样的?2.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预习,很快地划分段落,概括了段意。最后老师再作小结,学生便很快知道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前因后果给文章分段,写物的文章可以依据事物属性给文章分段。此时的导学案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向,对学生掌握分段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知识。
导学方向四:挖掘教材空白点。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专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我的导学方案:(1.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样的举动告诉我们什么?2.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一下子安静 下来 呼呼吹去 久久摩挲 泪光闪闪 重披象鞍”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3.嘎羧不会说话,可透过“走了整整一夜、久久凝望打洛江面、亲了又亲龟形礁石”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明白它想干什么?)这些空白点,需要学生独立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在想象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战象的内心世界里,体会战象的重情重义。训练了学生思维,有效落实语文训练。而这都源于这有效的导学。
导学方向五:找准教材拓展点
小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拓展性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学完后,趁学生仍意犹未尽时,向他们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又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程完结后,可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美丽的西雅图,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导学方向,根据文体特点,科学的、理性的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外自学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打开一个“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主编,《指导—自主学习》第P55-85,福建育出版社
[2]张艳兰,《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珲春教育网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